古尔纳:冷静的叙述者

《天堂》是阅读古尔纳的第一本书。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被称为最美的岛屿之一,1948年,古尔纳出生在那里。在非洲被殖民化过程中,桑给巴尔长时间是英国保护地,由信仰伊斯兰教的苏丹统治。1964年革命后,苏丹王朝被推翻,新政权关闭学校,古尔纳留在当地毫无希望。他带着400英镑和弟弟于1968年远走英国,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肯特大学。1985年,古尔纳进入肯特大学执教,主要研究后殖民文学。教学之余,古尔纳勤奋且高产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作品十余部。

美丽的非洲,曾是殖民者肆虐的天堂,而对于受到奴役的非洲土著而言,天堂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古尔纳对殖民者的批判是很明显的,他借书中人物之口,把欧洲人的伪善、凶残、贪婪揭露得淋漓尽致,书中出现的几个欧洲人,都缺乏文明的特质。

古尔纳是一位极其冷静的叙述者,他似乎刻意压抑着情感的波动,以超然平静的笔触,叙述着一个非洲孩子的成长之路。总体来说,他的叙述风格归于平和,故事节奏舒缓,情节波澜不惊,结尾处优素福追向德国军队,意味着他对过往人生的突破与对未来没有预期的向往,算是全书最高潮的部分了。和《放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比,优素福的成长之路称不上艰辛,遇到的困难也不算太多,几年的飘泊生活,让他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他对天堂的理解,也超出了经书的框范。

读《天堂》,如同品一杯清茶,没有酒的烈度,没有饮料的甜腻,淡淡的香气在氤氲的水汽中飘荡,不急不徐,如同一幅风景画。但茶的苦味,就隐藏在字里行间,时不时冒出头来,刺痛读者某根敏感的神经。

古尔纳的风格,有点像周作人,平和冲淡,锋芒内敛。相较而言,马尔克斯、库切、莫言等作家个性更明显,先锋意味明显,就好像鲁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