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大彗星》:“工作量比百老汇大太多了!”

元旦假期中,百老汇沉浸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全新制作版在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启预演。新版由上海大剧院、长扬文化、西岸大剧院出品,集结国际化团队,把1812年的莫斯科隆冬搬到了200年后的上海,带领观众们进入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开启一场爱与信仰的追寻之旅。

百老汇版《大彗星》以感染力十足的歌曲和创新的沉浸式舞台效果备受好评,此次全新亮相的上海版,相较于百老汇版本,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又有大幅提升,科技和审美的融合成为一大亮点。

跨年之夜的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大剧场在灯光亮起后,变成火树银花环绕的1812年的宫廷舞会现场,星环状沉浸式舞台十分特别。《大彗星》的初始创意,来自编剧和词曲作者戴夫在俄罗斯采风时频繁光临的小酒馆。从最早的外外百老汇小剧场版到后来的百老汇版本,它的演出空间都是餐馆式布置。上海版本的舞台制作另辟蹊径,韩国版《大彗星》的舞台设计师吴弼泳从彗星轨道中寻找灵感,把整个舞台从上到下设计成由一个又一个红色的圆圈所组成“星系”,按照剧中四大家族命名的四个圆形观众座池,簇拥着主舞台的两个圆,演员活动的表演区如同行星运行的轨道。

为了支撑这个“彗星宇宙”,舞美的所有悬挂部分重新整体安装了66个数控葫芦和百米母架结构,以满足舞美装饰和硬件部分15吨的总重量需求,其中,空中悬挂的5个圆形装饰重达12吨,此外还有2吨的硬件设备和1吨的水晶吊灯。

吴弼泳在这个红丝绒环绕的内景世界之外,设计了冰封大地的外景世界,呼应唱词“外部世界正经历着战争和寒意”。通过灯光效果渲染的远方的冰雪森林,跟温暖奢华的社交场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让《战争与和平》的背景有了恰如其分的体现。

在上海全新的舞台上,最直观的感受是空间比百老汇版更大了。

《大彗星》的服装和道具体量庞大。时装化的戏服近200套,女主角娜塔莎一人有6套,每位群演都有3套不同风格的戏服;道具包括了200余张凳子、500余册书籍、800余封书信、1架定制钢琴,还有羽毛笔、火柴盒、镇纸、道具木箱、蜡烛、茶具、酒瓶等道具2000余件,需要用近30辆货车运送装台。

为了对应舞美、人物,以及处理特殊的戏剧效果和氛围,灯光数量相应激增。《大彗星》使用了将近80台全新的切割灯具设备,以及目前国内新推出的4台追光云台设备和近100台进口摇头染色大功率灯具,以至于灯光设计师感叹:“工作量比百老汇大太多了!”

灯光不仅仅是照明和烘托气氛,还要表达演员的内在情绪。以女主角娜塔莎的唱段《别无他人no one else》为例:首先要制造整体的氛围,这首歌是一种比较暗,但是比较浪漫的基调;随后演员在不同舞台区域出现的时候,需要用灯光把观众的视线聚焦到那一部分;这首曲子有很多情绪上的起伏,就要利用高光把音乐情绪烘托上去。仅一首歌下来,灯光就有无数种变化。

音响同样如此。音响设计表示,在同一个空间中,如何平衡家族席中的观众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和台上演员返听的需要,是技术上的一大难点。“我们利用声音跟踪系统,让家族席的观众产生自己被演员们包围的沉浸感,这是绝佳的体验。”对于处于彗星席中的观众,音响的设计侧重于拉近他们与舞台之间的距离。

这个勇于创新的国际团队在《大彗星》中创造了全新的观看体验:“我们尽力用舞台高科技,克服技术难点,期待观众能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接近。”

在本次试演中,百老汇版最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观众从入场起就走进贵族舞会的氛围:一臂之遥的舞台、环绕身边的演员、近在咫尺的乐手,服务周到的管家送上舞会面具……这些雍容灵动的细节,使观众在观演中获得宛如化妆舞会的沉浸式体验。随着剧情的发展,场景变化,观众时而成为酒吧的顾客,时而是一场决斗的见证者,又或许被邀请进入舞会。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是开放式的,使得每一次演出能带来意外之喜。

2024年1月13日至3月3日,音乐剧《大彗星》将在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院正式开启亚洲首演。

  作者:柳青

文:柳青图:剧组供图编辑:姜方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