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金》里, 隐藏着你不知道的庙堂与江湖

黑金,顾名思义就是无法解释来源,运用目的不纯,拿不上台面的钱!其多见于政治交易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著名导演麦当杰,根据这些不可描述的政治交易,拍了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黑金》,讲述的就是上世纪台湾的风云人物周朝先围绕漂白从政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什么他会急于漂白?源于他竞选立委之前,当局已经搞了“一清”和“二清”,特别是在“一清”之时,被关进绿岛五年,受尽苦难,有切肤之痛,因此他才急于改变,花钱花关系在所不惜!而幕后boss“老板“也乐见其成,可受贿又可培养势力、打击异己,何乐不为!

利益一致,目标一致,水到渠成,最终打败竞争对手丁宗树,成功竞选,成为当时少数漂白从政、社团十三位大佬之一,风头无两,一时间炙手可热!而他上位过程颇为戏剧,这是典型的政治交易,老板在政局(庙堂),周朝先在黑道(松林帮帮主-江湖),因此这是一场典型的庙堂主宰江湖的斗争!

图1|黑金经典台词

而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乏和电影《黑金》一样,众多庙堂主宰江湖的事迹,它们的形成和极盛时期,基本都是因为彼时社会文化相对开放,比如先秦时代、南宋晚期、晚明以及民国。而之所以说庙堂主宰江湖,江湖服务于庙堂,我们可以从这一特殊群体的起源发展来剖析!

概念形成

在先秦时代,列国纷争,特别是战国晚期,因为秦国独大,兼并更是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这时期除了以儒、墨、道、法为首的众多学术流派,更形成了以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为首的养士风气,这些“士”通常活动就是收集情报、出谋划策,为这些眷养他们的贵族服务,继而推动国家发展。而这些声名远播、好养士的公子,基本都出于公室贵族,家国系于一体,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势来给到这些“士”想要的东西,相辅相成,以至于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非常浓烈!

这一点在《史记.孟尝君列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春申君列传》里均有记载: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其养士数量基本都达到了数千之多,而正因为这些门客的一些计策,他们几位也在当时闻名于诸侯!比如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在长平的邯郸之战,联楚以救赵;或者任用鸡鸣狗盗之徒的孟尝君,归国之后,即鼓动齐闵王攻秦,最终齐国名将匡章带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再或者信陵君窃符救赵名扬天下,离不开下面门客侯瀛的献计;而春申君在考烈王死后进宫奔丧之时,下属门客同样对其多有劝谏,奈何不听,导致身死族灭!

我们如果把这些门客看成江湖游侠,贵族看成庙堂政客,毫无疑问,早在江湖形成初期,庙堂主宰江湖就几乎是定律!

图2|毛遂剧照

当然,除了这些贵族所养之”士“,在先秦时期,刺客或者诸如墨家这种侠义气息极浓厚的,也可以算是江湖人士的一种,他们虽然不受庙堂主宰、我行我素,但是相对于前者,还是在数量上和延续时间上相对要少一些和短一些!

江湖发展极盛期

而江湖发展的极盛期,基本就是南宋和晚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浓厚,经济发达,国家相对多灾多难。正因为彼时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他们在观念上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国家在当时又恰逢多事之秋,导致众多正义之士挺身而出,抗金抗元,再到后金满清!事实证明:金庸老师写的武侠小说也大多取材于这些历史时期!

在其笔下,众多武林人士出则江湖,入则庙堂,典型如郭靖协助南宋守襄阳;天地会成员也主要来源于明朝遗民宗室等,所以再次印证了庙堂从来都可以主宰江湖!

图3|饰演东方不败的林青霞剧照

而江湖最后的回光返照就是民国时期,以及之后到港台的延续。

江湖的回光返照

源于晚清政治的腐败,被列强肆意欺凌,加上太平天国等内部农民起义,国家内忧外患,以至于延续天地会的洪门再次兴起,之后更衍生出了众多社团,典型如上海杜月笙的青帮,他在抗战胜利后再次回到上海,甚至一度竞选到上海市长,但是因为当时众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从政失败,最终下野!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庙堂的与江湖的关系。

而前面提到《黑金》里的松林帮也几乎在这一范畴,可以认为这是民国江湖的延续,因为一些事物的影响,他们都希望漂白从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香港早期的古惑仔。夜壶?尿壶?庙堂?江湖?不言而喻!

图4|杜月笙和妻子孟小冬

因此从以上方方面面均可证明:在古代,庙堂是可以主宰江湖的:无论是古代的游侠,还是文人笔下的武侠人物,又或者民国时期的社团大佬,无不如此!不管他们入世还是入仕,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最主要的还是是否皆忧其民。正如道家江湖概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形成之初一样,何其洒脱?

遵循本心,何处都是江湖!服务于庙堂也好,放浪形骸、游离于社会力量之外也罢,重点还是心境

所以庙堂与江湖,二者关系从古至今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史记.孟尝君列传》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

《史记.春申君列传》

《庄子.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