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极为人们所称道的佳片

品味经典

清人梁廷楠曾在《曲话》中这样说过:“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可谓中国美学传统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用这几句话来为影片《城南旧事》的艺术表现形式作注脚,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根据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极为人们所称道的佳片。影片的基调是怀旧而伤感的,它包含着多个层次的情绪色彩,将它们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致细腻地表现出来。观看影片时,观众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一切都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从缓缓流过的溪水,铃声悠扬的驼队到闲行信步、不紧不慢的人群,没有紧张匆忙和急迫慌乱,一切都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个闲适幽静的京城院落里,看着点点滴滴的岁月从身旁缓缓而逝……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浑然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有人这样评论道:“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小说从一双童稚的眸子中来看取京华古都的人事,又从一颗疲惫暗藏的心来整理和回味这些饱经风霜的情思。改编后的影片不只发扬了这一点,而且用电影的语言更为深刻地演绎了原作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三个家庭的故事:疯女人和妞儿、小偷和他的弟弟、宋妈和她的儿女,暗示人性的被戕害以及人性的顽强。故事的最后,由三个串接起来的故事自然带出最后父亲的结局,饱满而圆熟地表现了创作者的意图。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领悟到,《城南旧事》绝不仅仅是对往昔故事的伤感缅怀亦非着意于描叙上世纪20年代的旧都故景,而是在传达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和对人生终极命运的关怀,也就是如果对影片理解为是作者在体验某种惆怅若失的经验,未免失之皮相。影片实际上给人们带来的是一股凄怆悲凉的气息,而这种本应属于成年人的哀恸,却出自一个小孩子的纯真心灵,未免显得格外苦涩和酸楚。

影片发展了原著抒情的风格,吴贻弓导演在故事情节上不追求大起大落在电影手法上不雕琢,不求华丽,画面的色彩也很淡,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质朴、抒情的风格。“重复”手法的使用,给人们一种回环绵密、一唱三叹的婉转感受景别的重复、音响的重复、节奏的重复和叙述上的重复,提高了形象的延续和积累,因而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整部影片朴素、淡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离别”为基调,但这个基调仅仅是显性的,影片用散文式的叙述方式带给观众一种传统水墨画的效果,点染顿挫,留给了观众相当多的“留白”,让观者在离别”的背后读到某种“拂之不去、一身还满”的哀愁。

影片的画面也组织得美而不华,淡淡的夕阳,古朴的乡景民俗,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了浓郁的京城色彩和20年代的社会环境。这诗一般的画面,让电影处处流溢着诗的韵味。同时影片由于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中开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抒情而细腻地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活动,塑造出了一种深沉委婉、宁静淡泊的意境,又具有了一种散文式的风格,所以电影评论家们都称《城南旧事》是一首质朴的散文抒情诗。把吴贻弓的电影称作“散文电影”。

台前幕后

《城南旧事》是著名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他的导演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吴贻弓的成名作是1980年与吴永刚联合导演的《巴山夜雨》获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这两都影片有着相似的散文化风格—蕴藉、清新、婉转、淡雅,《城南旧事》把这一风格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艺术上更趋成熟。观赏吴贻弓的影片,犹如漫步在园林小径,在临月迎风的水榭中品尝飘散着淡淡幽香的龙井茶。

《城南旧事》是伊明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吴贻弓被这部散文诗般的小说所营造的那番风情,那般隐含的文化意蕴所深深感染了,这一切不仅与他的导演风格息息相通,甚至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积淀亦有相近之处。每个人都怀念自己的童年,哪怕是艰辛或是困苦的,而怀旧又是现代人的一种情绪趋向。吴贻弓在《导演阐述》)中说:“我觉得它是罩上一层阴影的散文纪事,是用(英子)天真的眼睛直观那特定的愁云惨雾的人世,因而尤为凄凉!尤为感人。所调‘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就是从这样的泉中渗出来的,它可以一直渗到你的心田里去。”吴贻弓把读小说感受到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本片总的基调。

小说《城南旧事》发表于1960年。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几乎有30年都在北京度过。她熟悉北京的生活,对北京怀有深沉温暖的感情,她常常通过对自己作品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老北京的风情画。林海音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同样的,《城南旧事》也从那个金色年代汲取了不尽的灵感。

她在小说发表时的《代序》中写道:“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我们住过椿树胡同、帘子胡同、良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哪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

《城南旧事》的一个“旧”字,活活勾勒出作家对她的第二故乡(林海音青年时代接受教育是在北平,1948年她才举家回到台湾)的拳拳眷恋之情,作家用笔编织她童年破碎的梦。也正基于这个“旧”字和离情别绪的惆怅,导演把影片总的色谱定在以土黄、青灰为主的基调上,而作曲也别出心裁选了一首古朴、忧伤典雅,特别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乐曲《送别》(美国JP奥特威作曲,李叔同填词)作为贯串全片的音乐主题和乐思意境。全片中仅有英子的衣裳和秋天的枫叶透出一缕红火,在黄灰色调中犹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加衬出几分惆怅氛围,给人以往事如烟、哪堪回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