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can的陨落,暴露了德国人造电动车的“小学生思维”

一向强势的德国车企在造电动车这件事儿上集体哑火,这暴露的不是产业的问题,而是整体造车思维的问题。

且不说大众、宝马奔驰这些企业,就连号称德国之王的保时捷,在造电动车这件事儿上也显得束手无策。

Taycan登场是号称颠覆现有电动车体系的,但很可惜的是,Taycan是最先打折卖的保时捷,原因很简单,在今天这个乘用车市场中,Taycan的产品价值以及产品力并不强。

如果不是保时捷Logo做背书,Taycan的表现力将会更弱,有相当大一部分Taycan车主看中的是保时捷品牌带来的价值,而并非Taycan产品本身。

这是一个传统的消费逻辑。

电动车时代的产品拼的一定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品牌价值,因为新的赛道中所有品牌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更多人选择Model3是因为产品力强势,而不是特斯拉品牌。

人们选择理想ONE比亚迪海豹,欣赏的是产品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和驾驶体验,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理想和比亚迪才选择。

如果买新能源车还是考虑品牌,那说明产品是失败的。

定价90万左右起的Taycan并不便宜,但在产品力塑造上却根本不强,430km的CLTC续航能力,事实上只能提供300km的续航能力,快充一个半小时说明充电电压非常弱,整体体验感不佳。

如此造电动车的逻辑,还是燃油车时代的传统逻辑。德国企业造电动车,放不下面子和传统思维。

他们认为,即便是电动车,也是一台车,一定要遵循品牌价值发展策略,即便这台电动车续航不到500km,但它依然是一台保时捷,在明知道产品力很弱的情况下也不能定出更低的价格,因为这样会透支品牌价值。

另外,他们造电动车的逻辑依然是:你看,我的转向手感、悬架压缩能力够不够棒。

停留在基本驾驶层面上的造车逻辑非常有问题,因为德国工业造基本面很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绝大多数德国车都拥有很强的操控感。

但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智能科技感、电动化使用便利性。

我丝毫看不出来430km理论续航、1个半小时快充的Taycan有任何的电动化竞争力,所以回到上边的结论,很多人买Taycan其实买的是保时捷品牌,而不是产品本身足够强。

这不仅仅是保时捷遇到的问题,也是宝马、奥迪、奔驰遇到的问题。

电动化领域中德国工业造出了太多落后的产品,比如说被特斯拉销售嘲笑的奔驰EQC,被市场抛弃的宝马iX3、i3和奥迪e-tron全系列。

背后的造车逻辑依然是纯纯的“油改电”,德国人认为GLC、X3、Q5的底子很好,转向、悬架都很出色,在这个底子上造出来的电动车不会没销量。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电动化需求早就不是传统燃油车那一套品牌为王的消费理念。

中国市场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要智能化、要电动化、要新生活化,而德国造车则遵循品牌价值为王策略。

先保住品牌逼格,然后造出基本面不差的电动车,所以德国电动车更像是半成品,勉强造好了基础,却遗漏了便捷、科技表现。

最可怕的是,他们仍然有一种高高在上,我是BBA,我是保时捷的高傲态度,认不出现实,分不清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