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产业结合社区经营,台湾生态养殖带动当地经济多元提升


在注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趋势下,台湾近年越来越多养殖业者决定加入生态养殖行列,然而台湾目前对生态养殖尚无明确定义及规范,时常出现在水产品外包装的字样,例如不用药、使用益生菌、友善环境等等,大多出于养殖业者根据自身经验整合的做法。另一方面,生态养殖生产过程背负更高风险、生产成本,该如何兼顾收益与环境,成为最大挑战。

建立品牌可提高收益,但须维持稳定供货

生态养殖业者都会面临是否建立品牌,迈向自产自销以提高收益的抉择,但这并没想象中简单。云林县台西乡生态养殖业者李宗灿,以自己养殖文蛤经验为例,每批文蛤收成数量庞大,大多只能卖给盘商,于是2016年创立品牌“台西聚鲜”,标榜生态养殖,专卖超大颗文蛤,部分供应中间商,另一部分供应有机商店、一般民众,拓展销售管道。

文蛤收成上岸后真空保鲜,最佳赏味期只有10天,虽然供应有机商店价格较高,但每周都要出货1~2次,不像交给中间商,少量、多次出货雇工捕捞并不划算,李宗灿只能自行处理摸文蛤、吐沙、真空包装等事宜,且剩余文蛤不一定会平安长大,有可能因环境变动或疾病因素,而一夕之间大量暴毙,使他背负庞大风险成本与销售压力。

鳗乡企业社负责人邱经尧与弟弟邱健程也在约2011年时决定推出品牌“邱家兄弟”,让消费者更认识自家产品。冷冻水产品虽不像文蛤有短时间销售的压力,而目前台湾也并未规范冷冻水产品保存期限,但消费者仍会在意,他目前将保存期限设定为1年,通路商一般希望允收期限至少为三分之二保存期限,若期限内未卖出,产品价值就归零。

邱经尧表示,建立生态养殖品牌得考量供货稳定度,当产量不足以供应所有通路时,得面对舍弃部分通路的难题;另一种情况是自家产品销售状况很好,通路商希望增加供应量,产量却不够,通路商可能因此寻找其他生产者,万一其他生产者报价更便宜,便有可能因此失去合作机会。

邱经尧指出,成立品牌之后才慢慢发现许多经营细节,例如每个通路利润不同,得精算投入成本、收入是否合理,再提供报价,过程经历一段撞墙期。“需要思考建立品牌自产自销,对生产者的实际助益有多少。”

对生态养殖业者而言,成就感除了来自丰收的喜悦,也来自周遭欣欣向荣的生态环境。

借镜国际趋势,注重环境负荷、低成本投入

除了台湾外,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生态养殖发展也十分蓬勃,已有学者提出一套定义。澳洲新英格兰大学教授贝瑞·科斯达—皮尔斯(Barry A. Costa-Pierce)是国际提倡生态养殖先驱之一,他在2015年提出生态养殖七大原则,明确指出生态养殖发展应涵盖系统生态、生态工程、农业生态、社会生态等跨领域知识,并且提供经济与社会利益。

台湾渔业经济发展协会秘书长陈诗璋指出,台湾生态养殖的低密度相对于欧洲、非洲、东南亚国家等国外案例仍算高密度,但仍值得鼓励,然而若养殖业者愿意降低50%放养密度、减少使用环境用药微生物制剂、药物,对环境皆有帮助。

国外生态养殖与台湾相比,主要以放牧方式为主,从动物福利角度来决定放养密度、并将环境负荷纳入考量。陈诗璋举例,人工饲料中含有氮、磷,考量环境负荷程度,国外通常从渔获量、饲料投喂量计算氮、磷排放比例,这是台湾生态养殖较少顾及的部分。另外使用地下水或外部水源会也会造成环境负担,因此大多会使用雨水、潮差换水或是循环水再利用,台南市七股区也有养殖业者利用潮差换水,以节约能源。

“国外生态养殖比较朝向透过自然方式去维护生态链。”陈诗璋解释,以人为方式控制水质,即使只是添加益生菌,仍是干预自然环境,例如原本每平方公尺水体含有5千只细菌,人为添加益生菌后细菌数增加为1万只,就是生态改变,虽然这是一种生产管理方式,却不符合国外生态养殖定义。另外,国外也会考量混养物种是否为当地原生物种。

陈诗璋表示,正因生态养殖风险高,国外操作生态养殖以低成本为原则,包括饲料、水电、生产设备等等,才能维持生产者获利,例如部分东南亚国家会直接在河床三角洲养殖,使用类似定置网渔具,防止养殖生物随水流走,仅须投入鱼苗成本,食物、水源就依靠自然水流。

社区参与成为台湾生态养殖发展新方向

养殖业与周边社区的连结亦是重要一环。陈诗璋表示,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海洋管理委员会(MSC)等主要国际水产养殖验证机构,皆强调与利益团体沟通,例如养殖业用水可能影响社区用水,养殖业者就须与当地居民沟通;另一方面,若养殖场位在如非洲、东南亚等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也要求聘雇当地人管理养殖场,促进社区和谐并提供就业机会。

科斯达—皮尔斯亦指出,生态养殖应与当地社区结合,提供就业、培训机会,提高经济与社会最大价值;销售产品不仅是赚取利润,也应尝试与其他当地产品共同营销,带动整体发展,例如旅游、餐饮服务。不过,目前台湾多数生态养殖大多较为关注生态,较少提及当地民众、社区参与,社团法人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是少数已往此方向努力的例子。

同样获得第6届环境教育奖的社团法人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理事长吴淑芳与先生陈清樟投入生态养殖仅3~4年,然而他们积极将生态养殖概念扩展到社区,促使邻居改变养殖方式、提供社区新住民工作机会,甚至让新住民成为生态养殖推广者。

社团法人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办理导览活动时,聘请当地新住民妇女烹调风味餐,也借此活络社区经济。

夫妻俩刚投入生态养殖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虱目鱼可以与白虾混养,靠着洽询养殖专家、邻居提供养殖经验,从头开始学起。“自己做是证明给人看,重点是要能大家一起做。”吴淑芳表示,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建立后,可能考量扩充规模,需要相同观念的人加入,假设当地多了几位生态养殖业者,就能互相支援、连结,带动整个社区发展,所以希望把生态养殖概念引介到社区。

除了向当地人示范生态养殖,吴淑芳更将自己的鱼塭规划为参访地点,并提供风味餐,销售生态养殖产品及社区产品,例如以冬瓜、龙眼干制成冬桂香酥。平日社区妇女与新住民在鱼塭旁小屋制作虱目鱼丸、一夜干,每场导览活动开始前,则有人负责准备材料、烹调风味餐、准备解说。在此经营模式下,经营者除了鱼塭生产收入,还有解说费、餐费等收入,过程中也提供工作机会给当地居民。

导览活动可为生态养殖业者带来业外收入。

对生态养殖业者而言,成就感除了来自丰收的喜悦,也来自周遭欣欣向荣的生态环境。吴淑芳表示,当生态养殖观念深植人心,口耳相传下逐步融入生活,生活环境就会更好。例如曾有个年轻人到社团法人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工作、了解生态养殖后,进而与祖父调整家中养殖模式,创造品牌“祖孙虾”。

这几年吴淑芳不仅逐步推动生态养殖、带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更让社团法人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成为吸引年轻人回乡的据点之一。在服务当地长者、新住民、关怀社区孩童的过程中,也让生态养殖的理念走入更多家庭。

吴淑芳表示,生态养殖收益要能支持生计、维持运作,但不仅是为了累积财富。他的目标是希望结合友善环境、友善生产及社区关怀,不过度开发、产品重质不重量,减少环境冲击,当环境变好,人的生活就会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