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新闻联播》集锦,26年无差错,口播一战封神是哪天?

罗京在播音界是神一样的存在,盖因其在一场的现场直播《新闻联播》中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外界只知罗京面对潦草且有很多修改笔迹的12页传真,在17分钟的时间里一字不差地口播了出来,但很少知道罗京的那次临时受命是哪一天的《新闻联播》?为何要临时插播?播的又是什么?

本文为您一一揭开谜底,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直播相对于录播,最大优势是机动性,可以将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新闻播报中临时插入,保证时效性。1996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首次实现直播,罗京与李瑞英最先走进直播间。

直播风险显而易见,临时插播对播音员是个考验。罗京和李瑞英这对新闻搭档,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插播任务,也就是从那时起央视《新闻联播》多了一句熟悉的话“本次节目大约需要××分钟”。

罗京和李瑞英对临时递进直播间的新闻稿件从容裕如,尤其是罗京,无论是怎样紧急插播的新闻他都能面不改色,脸上波澜不惊,在央视留下了“冷面干将”的称谓。

然而,一个大考很快就来了。

外界奉为教科书式的临时口播,发生在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之时。

那一天要播报的新闻很多,直到直播前那一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新闻稿还在传真机上传送着。

工作人员将传真机上的稿件撕下复印交给罗京,传真过来的文稿有些模糊,上面还有高层领导圈点更改的笔迹,再经过复印,文字看起来十分费劲。罗京大惊,但时间不容罗京再说话,《新闻联播》的前奏曲已经响起,罗京和李瑞英只能正襟危坐在镜头前。

李瑞英回忆说,直播镜头切换到罗京时,她在一旁将稿件上模糊之处描写清晰,从桌子下边递给罗京。

李瑞英说罗京那天读出的第一个字是带颤音的,这点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听出来,她坐在罗京的身边,听得更清楚。李瑞英暗想,老搭档今天要糟。

原以为情况已经很糟了,没想到更糟的情形还在后面。

罗京发出第一个音后,立刻调整了情绪,又是那个临泰山崩塌而面色不改的罗京,这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外人很难察觉。

传真机并不知道这边直播已经开始,那时的电信传输速度没法跟今天比,依然不紧不慢地吐着纸,工作人员撕下复印,递给李瑞英,上面依然有领导修改笔迹,有的纸上已是圈圈点点。此时罗京在读上一张纸,李瑞英趁此空挡快速阅读,在纸上描摹标注后递给罗京。

央视领导知道这次直播的超难度,纷纷站在直播间外的过道上,听着里面罗京的声音,有领导悄悄地拿出了“速效救心丸”。一俟罗京出现卡顿结语等错误时,立刻服下。毕竟这是全球关注的新闻播报。

为什么说全球关注,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去翻下党史。唯其重要,高层领导才要求第一时间播发,抢在国外新闻机构的前面。

如此重担压在罗京一个人身上。罗京读到第八张稿纸的时候,出状况了,李瑞英没有将第九张新闻纸传给他,罗京立刻放慢了语速,为第九张纸送进直播间争取时间,没人清楚,后面还有多少张传真纸。

17分钟后,这个临时插入的重大新闻播报完毕,12页纸,罗京在第一次看见稿子情况下,对满是领导圈点和李瑞英的标注迅速作出判断,确定轻重音,口里流畅地播出来。

17分钟,罗京字词读音正确,语音语调标准,神情自然,没有一个地方出现错误,这次直播让罗京一战成名,罗京成了新闻直播节目的标尺。在长达26年的新闻主播生涯中,罗京没有出过一次播报差错,成了央视直播的定海神针。

罗京直播的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语音铿锵,让人难忘。

罗京酷爱京剧,唱得一手好歌,还是明星足球队的一员。

2009年6月5日罗京因患淋巴癌在307医院去世 。享年48岁。被追授“播音主持界终身成就奖”和“中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奖。

谨以此文缅怀带给我们美好记忆的罗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