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见证了周星驰的伟大与善良

1962年出生的周星驰,成长于香港的穷人区;1969年,周星驰的父母离异,跟姐姐、妹妹被母亲带大。他从小成绩不好,及至1982年,混迹于演艺圈的周星驰,也没能考上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随后,他在一些电视剧中出演一些小角色,在儿童节目里当主持人。直到1988年,受李修贤提携,出演《霹雳先锋》,才算真正走上电影之路,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苦日子里熬过来的周星驰,经历过我们可以想象,但可能永远想象不到的艰辛,对炎凉世态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

他的电影世界里,恶势力会像陈国坤扮演的坤哥一样坏到极致,而善良总显得像黄圣依扮演的哑女一样单薄。小人物往往懦弱、世故、愚昧,又因为一些“小聪明”弄巧成拙,徒增了更多的滑稽感。大人物为富不仁,小喽喽仗势欺人,小人物苟且偷生,“笑中带泪”成为“周氏喜剧”的常态,也成为周星驰的标签。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贫苦环境浸润下的周星驰对社会、人性的悲观认知。

如果说,平凡的生活中,普通人只需要忍受或者适应吵吵闹闹。那么,当面对"为恶可以获得生存,善良却会死亡"的生死抉择时,小人物应该如何选择?

阿星的棍子最终打向了火云邪神,即使脑袋被打到地下,依然打向火云邪神。

这个认为“狠一点”,让别人“怕自己”才有活路的小混混,最终选择 了善良。

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见过太多的人物黑化的典型。《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就收获了大量的同情。更有创作者,会为蒙尘的世界再加上灰暗的滤镜,为“大逃杀”景观设置舞台,然后,弱者被屠戮殆尽,善良的强者也被坏人戕害,在绝境面前,兽性成为人性的底色。

然后,一帮评论人,走到了前台,告诉观众:看吧,这就是人性!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接受不了考验!

小时候看电视还知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支持真善美、排斥假丑恶。长大之后,很多人已经没有勇气去喊“放开那个女孩”,还为假丑恶去辩护。

周星驰借《功夫》告诉我们,小人得志不是丑恶社会的必然,你渺小,但你依然可以选择善良。

事实上,在第一次用树叶遮挡身体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了文明历程。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本身就意味着用规则约制天性。在弗洛伊德言下,每个人都有着受原始欲望支配的本我,受道德良知引导的超我,也是在欲望和良知之间徘徊、抉择下,明确了自我。

当一些人指出,受欲望支配的兽性才是人性。那他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故作深刻,要么就是在以一种批判、对抗的姿态审视社会,发泄自己的不满。

周星驰的善良与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这世界对每个人并不公平,甚至对穷人充斥着满满的恶意,但他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善良,但坚守了道德是非的底线。这是人之为人,人性之为人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