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没在大陆上映,却在香港狂收3534万港币,力压李安新片

10月的好莱坞大片中,“百花”尽杀,唯有《小丑》一枝独秀。

目前,在全球地区上映两周之后,狂赚了2.4亿美元的票房,开画两天就已经收回成本,作为DC漫画的改编人物,《小丑》的成功大胆地为DC探索了一个新的方向。

这部大片的特殊性,所以暂时在中国内地没有机会看到了,然而,在中国香港地区,《小丑》的成绩更为吸睛,截止到13日,已经狂收了3534万的港币(折合人民币大概3118万),这个成绩放到香港来说,是非常大的突破。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上映13天的国产献礼大作《我和我的祖国》在香港地区的票房为480万港币;

而上映13天的好莱坞动画片《雪人奇缘》排在周榜第三,大约为440万港币;

李安新片《双子杀手》为389万港币;

所以,《小丑》在香港地区的票房接近于10倍的《我和我的祖国》。

香港地区华语片票房的尴尬

在大陆地区,刚刚更新的数据显示,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两部主旋律影片同时跻身前十名,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8》被挤下了榜单。

同时,影史前十名中,有九部电影都是国产大作,好莱坞大片只占据了一部,即今年4月份的《复仇者联盟4》,狂收1亿港币。

可见,国产片近年来的崛起有口皆碑,这取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理性化,从以前的“流量取胜”转变为现在的“质量取胜”。

一个个电影人用心,用血去浇灌和锻造出很多高质量的经典之作,《流浪地球》《魔童降世》《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观众们对于好莱坞电影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

而在中国香港地区,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

观众们似乎对于国产剧作较为冷淡。

也就是说,近几年,在香港地区,纯港片不受欢迎,大陆片也不受欢迎,蝉联前十名榜首的都是好莱坞大片。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从20年前说起。

01,香港电影人的北上坎坷之路

1997年之后,由于政策的改变,再加上数字化革命浪潮席卷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很多的香港电影人开启了“北上”之路。

虽然刚开始的十年,发展的并不顺畅,警匪片,喜剧片,剧情武侠片都不断的在和内地融合碰壁。

直到了这十年来,才逐渐地摸索到了适合内地主流价值的合拍片,香港电影人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和生存的模式。

然而,因为很多的合拍片都是属于高成本高投资的电影,是需要以内地观众的审美为导向的,比如《红海行动》《美人鱼》《智取威虎山》等,这些电影的导演都是香港人,而电影中也有香港人的投资,在内地市场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也就是说,现在的纯香港片票房爆发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像我们看到的,去年的《无双》12亿;今年成绩最好的港片《扫毒2》,撑爆了也不过13亿;

而能够取得最大突破的仍然是内地香港的合拍片,内地提供资金,香港提供导演和技术制作团队,才能得到票房的保障。

在当今中国电影票房榜的前一百名,香港导演占据的份额达到了25%左右。

02,香港电影资源青黄不接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电影演员来说,大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原来的“双周一成”退居幕后,很少在电影中出现。

我们在大屏幕上能否看到的永远都是那几个人,古天乐,张家辉,任达华,林家栋,吴镇宇,梁家辉等人,这些影帝老戏骨演技精湛,在内地市场也有一定的基本盘和粉丝基础。

然而,而年轻的演员却没有机会和资源,即使是有影帝带着,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凤毛麟角。

而老戏骨也因为年龄和精力的原因,电影产量也会逐渐减少,再加上内容上的固定化和套路化,很难突破,年轻的演员又跟不上他们的步伐。所以,不管是从内容创新方面,还是演员资源方便,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冲击和改革。

成龙曾经说:

“你拍一种中国片,就是全中国的片,就叫中国电影,不会再分香港片,台湾片,马来西亚片,只有一个中国电影。”

或许,港片回不去20年前那个“尽皆癫狂,尽是繁华”的年代,但是仍然会以一种方式生存和探索创新,成为中国片不可获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