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农村“葬礼”陋习! 这部拿下2项大奖的佳片, 内容太写实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有一种国产片叫做贾樟柯式电影。

这类电影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采用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单一的镜头调度,朴实的画面,缺失的配乐,缓慢的节奏,处处洋溢着如生活般真实的颗粒感。

这类电影的演员大多数非专业出身,毫无演技可言,镜头也不会给他们特写,他们面目简单的如同平凡的你我,但呈现出的那种真实却能深深吸引住你的目光。

这类电影常常关注现实问题,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受电影节的青睐,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人性劣根面的窥伺。

喜欢它的国人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城里人突然吃到窝窝头,那种从地里冒出来的泥土气让他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而讨厌它的人则觉得它过于沉闷无聊,缺少电影应有的质感,那种利用草根演员营造的真实感有些虚假。

当然也有不少批评者直言贾樟柯们利用揭露国人的丑态,来讨外国人的欢心。

今天皮哥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部标准的贾樟柯式电影——《喜丧》。

这部独立电影斩获了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节两项大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

有贾樟柯的珠玉在前,但《喜丧》依然能崭露头角,原因就在于它关注了一个非常残酷敏感的现实话题:农村老人晚年问题。

同样是处女作,同样是小成本制作,同样调教一群非职业演员。多年前贾樟柯拍出了《小武》,今天青年导演张涛拍出了《喜丧》,这种能力不容小觑,这份勇气令人钦佩。

影片故事简单:八旬农村老人要被子女送去养老院,养老院床位紧张,在等待期间老人辗转各个子女家,经历了悲欢离合事。最终当养老院终于空出床位,老人却在临行前夜服药自尽,子女按照习俗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喜丧。

这故事简介乍一看够俗套,老人无人赡养,子女心怀鬼胎这样的戏码在每个都市频道的民生节目里屡见不鲜,要拍出花,拍出深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太追求真实,影片就会沦为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观众容易在子女间的撕扯中失去耐心,那观感就像看了一个加长版的情感调解节目,还会显得剧情太过刻意。

可太追求立意,影片又会脱离观众,成为一部政治正确的新闻专题片,呆板而僵硬。

好在,导演在真实与立意中实现了游刃有余的切换,重复的场景里他在做着变化避免审美疲劳;子女间的冲突也做到了层层递进,从开始的小声嘟囔到后来的破口大骂显得水到渠成;而看似客观冷血的镜头也借助一些镜头传递着导演的情绪,比如最后葬礼上的艳舞与老人的遗像。

皮哥分几个关键词和大家陈述本片的各种精妙之处。

关键词1:符号化

本片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大部分人只能演自己,很难塑造出复杂的角色。

导演扬长避短,把每一个演员按性格符号化:在老娘面前忏悔的大儿子,性格窝囊的二儿子,言语剽悍却贪财的二媳妇,视老人如垃圾的三媳妇,嘴上说孝顺看到老人尿失禁立马退缩的四女儿媳妇…

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物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这些演员很多你都记不住他们的面容,却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代入感。

就说二媳妇,吵架时的污言秽语,被扇耳光后坐地上嚎啕大哭着实让皮哥吓了一跳,心说这简直不是演的,这是导演偷拍的农村泼妇吧,因为你换专业演员来演,多少都会“端着”,有无法避免的表演痕迹。而二媳妇的演员她不是演,她自己就是农村妇女,有着这方面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2:齐秦的歌

中国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里都有魔幻现实主义痕迹,比如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梦到自己被外星人抓走的荒诞情节,比如贾樟柯《三峡好人》里出现的UFO与飞走的纪念碑。

《喜丧》里也有体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次出现的齐秦的歌,一次是《张三的歌》,一次是《外面的世界》,一个八旬老太听着齐秦的歌,歌曲唱的是:“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种刻意营造的错位与荒谬展现的是老人面对残酷现实情绪无法释放的悲哀。

关键词3:喜丧

本片最大亮点就是标题《喜丧》。

何为喜丧?

《清稗类钞》中“丧祭类”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意思就是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

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家中也会停灵三至五日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

看到没,喜丧的唯一的硬性标准就是年纪在八九十岁,至于德高望重、福寿双全、家族兴旺这些都是虚的,谁会和死者去计较。

中国人擅长和稀泥,只要死者死了,年纪够大都往喜丧上靠,那些生前身后的破事自然被掩盖起来。

本片无情掀开这个遮羞布,喜丧不喜恐怕是众多喜丧的真相。

以喜衬悲,让人唏嘘。

特别是老人葬礼上的艳舞,滑稽丑陋不堪入目,躲在镜头背后的导演再也按捺不住愤怒,将全片压抑的情绪开闸释放,人生的悲喜荒凉这一刻一泻千里。

关键词4:笑病

影片中最巧妙的剧情在于老太太笑病的设置上,这种苦与笑的反转让反讽的意味更强烈,与片名《喜丧》(laughing to die)相互呼应。

老人面对人生种种的困境,控制不住地发出渗人的笑,这笑更像是一种极端痛苦下的无力反抗。

片中她的儿媳一遍遍地咒骂着她:别笑了,有什么好笑的,听着瘆得慌。

在观众听来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呜咽。

这一创意让皮哥想到了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他的作品《人间喜剧》描尽了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却以喜剧为题目,意味深长。

关键词5:循环

本片豆瓣评分7.9,许多批评者诟病的一点就是片子太循规蹈矩,剧情略有刻意,结尾说教意味太浓。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结尾呼应开头,像小学生写作文一般,束手束脚。

但在皮哥看来,却更有讽刺意义。

影片开头老太太步履蹒跚,摔倒在地;影片结尾,老太太喜丧办完,儿媳妇同样摇摇晃晃出门踹倒在地。

当年对老人恶语相向的媳妇如今也将面临老人凄凉的晚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悲的循环。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老人的子女真的那么罪不可赦吗?非也,他们同样是被生活蹂躏的可怜人,他们的小恶小抱怨小争执不就是我们身边稀疏平常的现象吗?想通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循环可能是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样的结尾固然说教色彩浓烈,但颇有一番“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世作用。我们中国人想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

未来中国将进入老年社会,希望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每个人都老有所养,收获一份有尊严的晚年,百年之后能配得上一次真正的喜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忍者爱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