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单抗能力最强的几位演员放一部电影里, 票房并不能一加一大于二

余温仍在的国庆档,一周突破了50亿元,三部主旋律大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吸金能力超出预期,吴京、黄渤、徐峥等人表现,令观众亮眼。

既然明星扎堆能获得这么可观的票房,那么,如果几位“百亿票房先生”吴京、徐峥、黄渤和沈腾合作拍一部片子,一定是票房大卖、单片票房超过《战狼2》吗?得着以为,未必。

这几位国产影视圈炙手可热的明星,票房单抗能力个顶个的强悍。沈腾和黄渤合作的《疯狂的外星人》,即便面临吴京投资并主演的《流浪地球》的强势碾压,依然拿到了22亿多的票房,至于2018年投资或主演了《我不是药神》、《幕后玩家》、《超时空同居》等作品的徐峥,更是在商业片领域混得风生水起。

拍电影不是简单的明星扎堆,就能保证不错的票房,观众看得还是成片质量和剧情成色。现在,国产电影市场逐步成熟,随着观众的审美水平的提高,观影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那些打着各种营销炒作噱头,以往明星云集、“流量”扎堆的国产视觉大片圈钱套路,早已不能打动观众了,暑期档完败的《上海堡垒》和口碑一般的《诛仙》便是明证。

虽然吴京、徐峥等人票房单抗能力不低,观众号召力都很强,但把他们放在一部电影里,是非常不合理、不理性的行为,精明的影视公司和资本是绝对不会在太多未知数的前提下,冒这么大的投资风险,吴京等人也不会轻易同意这种放飞自我的“玩票”。

首先,几位演员合作一部类型片,剧情和戏路存在很大冲突。黄渤和徐峥在正剧和喜剧上都能有人有意,但吴京和沈腾的戏剧相对固定,让吴京客串《祖宗十九代》是没问题,但扛起一部喜剧片就有些强人所难了,总之,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票房号召力靠的还是扎实的人设,打破观众习惯的固有人设风险太大。想到吴京就是硬汉,想到黄渤就是小人物,几位大腕的人设基本定型了,如何在一部片子中,充分展现他们不同的人设,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接受,说来容易,其实很难。

最后,能将几位票房扛把子揉在一起,题材和故事才是一部电影的核心。用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 才能充分发挥吴京、徐峥、黄渤和沈腾所长?得着想了半天,只有动作喜剧最合适,但成龙大哥引以为傲的动作喜剧,在国内电影市场表现忽冷忽热,看了太多好莱坞视觉向动作大片(超级英雄类、科幻灾难类、速度与激情类),早已审美疲劳。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单凭票房成绩这一个指标是片面的,堆明星的时代过去了。即便在商业大片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在各自的类型片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把几名票房号召力很强的演员,简单粗暴的堆到一部片子里,也不可能轻松达到“1+1大于2”的倍增效应。

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补短板”。票房成绩上来了,市场营销成熟了,类型片丰富了,演员出彩了,下一块“短板”就是好剧本、好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