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四大罪状

已经上映多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程耳大导演,一众大腕明星个个演技不俗。剧情、服装、画面、音乐,无不透露着十足的文艺气息。略显拖沓的上海方言,配上也着实不易。“上流”社会的民国范里,夹杂着暴力、背叛、桃色、奴役,加上错乱时空的烧脑效应,似乎也算是观众观影水准的过滤器。1.5亿的投资,1.23亿的票房,恰恰说明了它的小众与出众之处。细品之下,这些都不算啥问题,看电影各有所好,拍电影有赚有赔。那么,这里面真的没问题吗?让我们细细数来它的四宗罪状

一宗罪:肆意毁谤英雄先烈


(汪寿华 1901-1927 ) (周先生 剧照)

影片中,被陆先生下令活埋的周先生,历史原型是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汪寿华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为工人阶级抛头颅、洒热血,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丑化成包养情妇、收受贿赂、胆小如鼠的腐败分子。如果杜月笙活埋的是出卖工人利益的贪官,蛀虫,上海解放时何必要担惊受怕远逃香港。真不知当年这片子当初是如何审片的,是怎么审出来的?我想某些人还是真应该暗自庆幸,可惜《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出台晚了点,法律执行上没有溯及力。

二宗罪:替黑老大歌功颂德


(杜月笙 1888-1951) (陆先生)

影片中的陆先生,晓民族大义,重兄弟感情,拒美色诱惑,他为抗日失去至亲,一副让人不得不敬重的儒雅风度、硬汉派头。而陆先生的原型,上海滩黑老大杜月笙,虽然没有和日本人合作卖国,但他也没有什么至亲为抗日献身,更不是满门忠烈。他开赌场、烟馆、妓院,为蒋光头当打手、做夜壶,他因囤积居奇和一心“打虎”的蒋大公子内讧,成为上海滩的一件笑柄,他先后娶五房姨太太也是不争的事实。试问,难道要向这样一个大流氓学做人?

三宗罪:极端鄙视底层人民


(黄金荣1868-1953) (王先生)

影片极力渲染着着民国“上流”社会的各种优雅,就连男盗女娼、杀人越货,都显得文艺范十足。而对于底层的描绘,丝毫看不到朴实、善良、人性。面包店打工仔小张,为追求老板女儿耍滑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让老板摆了一道。出生农村的黑道马仔童子鸡,甘愿抛弃老家女友,去和一个妓女厮守。影片通过展示这些一门心思算计、吃相极其难看的角色,把所有愚蠢、贪婪、绝情的人设,都扣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头上。殊不知,影片一心想树立的人格灯塔——陆老板的原型杜月笙,也是从社会底层钻出来的。

四宗罪:暗自诅咒新的时代

影片的最后,陆先生孤寂落寞地离开了曾经带给他无限风光的城市,正如影片的标题,宣告了罗曼蒂克的最终消亡。灰暗压抑的基调,似乎预示这座城市从此再无传奇、再无生机。陆先生的离去,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无疑是郁闷和不幸的。吸血者离开了供他盘剥的奴隶,无疑就是末日的到来。但对这座城市中的其他人而言,这种罗曼蒂克的消亡,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与只手遮天的黑老大的相比,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卖身求存的风尘女,那些民不聊生的亲历者,感受应该是大相径庭的。而真正的受益者,才不会诅咒这个时代。

(黄金荣在大世界游乐场大门口扫地 1951)

影片中,影星吴小姐说,导演的意思是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电影的导演程耳,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同样的一部电影,比如《罗曼蒂克消亡史》,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说到底都是文学修养的问题

说实话,这部电影在纯技术层面,还是有一定欣赏价值的,但从价值导向上,则令人厌恶,上下散发着公知惯有的矫情、傲慢与恶臭。

所谓“文学修养”,乃是有阶级性的。一角冰山下面,是无法掩盖的利益、立场、爱憎。

这些黑老大们的任何一丝“优点”,不管是作秀还是真性情,它都想要放大千百倍,再刷十遍金粉。似乎唯有他们在守护着、建设着、热爱着这座魅力之城。而底层的痛苦,社会的黑暗,制度的失败,统统被选择性失明了。

可惜,流氓再有文化,也成不了侠客。

而一些所谓的文化人,进门一贯趾高气昂、出门永远腰膝酸软,他们自以为是地耍着小伎俩、打着小算盘,终会被人不齿。

陆先生在香港海关的那一低头,暗喻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而影片意图通过引发想象来加以诋毁的,恰是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正如这个影片热度,黑老大的罗曼蒂克,旧势力的罗曼蒂克,终将在历史进步中消亡。

在他们曾经呼风唤雨的十里洋场上,人民的罗曼蒂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