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本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喜欢才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虽说电影是一门大众的艺术形式,不过影片的类型、题材不同,受众面也不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成了观众的“基本功”。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很多时候受到影片前期营销、网站口碑等方面的影响,看了自己不喜欢的影片。

在得着看来,看电影就是娱乐。电影是一种可视化的梦,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视觉、声音体验,这才是放松身心的愉悦正确打开方式。一旦遇到“看走了眼”的影片,心里一定是难受、堵得慌,毕竟,花费了不菲的票价,却得不到想要的感官体验,这件事落到谁头上能好受得了?

电影不好看或者不适合自己,不一定是真碰上烂片了。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个人经历、年龄、职业和审美需求的不同,有人喜欢文艺片,有人爱看商业电影,有人对动作片情有独钟,有人最喜欢小清新的偶像爱情片。

得着就是不太喜欢IMDB和豆瓣上的双料冠军《肖申克的救赎》,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喜欢与否,这当然与当年的那一堆黑料有关,但每个人喜欢的电影题材、类型不同,对电影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分析“被骗进影院”的成因,影片误导式、夸张化的营销炒作是“头号公敌”。有些影视公司和资本,为了获得不错的票房,不仅通过各种手段上热搜、造热点、雇水军,为即将上映的影片造势,还在影片上映之后,通过“锁场”、“买票房”等方式误导观众,营造影片大卖的假象,结果害人害己,不仅恶心了观众,自己也没捞到太多好处。

国内电影市场早已不是随便忽悠一通,就能引来万千关注、换得不菲票房的时代了。《上海堡垒》的惨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说明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才是决定票房成败的关键因素,至于那些恶心人的炒作行为,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了,何必呢。

喜欢是一件很感性的事儿。可能得分高、票房不错的文艺片,有些观众就是不感冒,反而是看起来没啥内涵的商业片,才能屡次创造票房奇迹。

至于在影院遇到自己不想看、不中意的影片,得着也会尽量耐心的看下去,不仅是为了电影票钱,更重要的还是表达对创作者的一种尊重——尊重百花齐放,尊重不同的艺术表达。虽然有时候这个过程真的很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