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你游意大利|在胶片中写下你我的罗曼蒂克

这是我的高光意大利法国行。写这篇游记,我正在巴黎回武汉的航班上。昨晚有个人脱了鞋子光脚飞奔在巴黎机场,左右手四个拎着帆布袋,差点误机,那个人便是我。拖凌霄的福,我又一次坐上了商务舱,可以躺着睡12个小时,还有法国大餐可以享受。误机那会儿,我的脑袋里飞驰了一千个planB。

这是我第一次来欧洲,也是第一次参加国外电影节,整体一个感受:人在江湖飘,出门靠朋友。很幸运和笑意、凌霄相处的这半个月,见识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专业性和浮光掠影的欧洲风情,看了好多部心怡的获奖电影,近距离见到了娄烨、巩俐、小田切让、万玛才旦、杨凡、张艾嘉这些可爱的电影人。每天都感觉达到了人生巅峰。

先来说一下威尼斯电影节。片单刚出来,感觉今年威尼斯好片不断。但是陀螺去年说过也是觉得威尼斯片单看上去不错最后整体平庸。一个月前忙乱搞定了签证(因为现在是自由职业,一度担心过不了,找了某宝,递交了工作室流水,一切平安,8月中旬顺利拿到了签证)

因为第一次去,整体行程和住宿都是英语德语法语俱佳的笑意操作。我们申请的是威尼斯文化机构证件,70欧,媒体证60欧(三大里除了戛纳记者证不要钱,柏林也要,但是戛纳影迷不能买票,威尼斯柏林民众都可以买票看)因为法航朋友帮忙,我用来回两千多人民币的飞机票坐到了往返商务舱。

威尼斯住宿特别贵,人均每天至少400-500人民币,我们选择了组委会指定的民宿,虽然不在电影宫丽都岛,每天需要买水上巴士通票来回一小时,但是我和笑意两个人住在一间上下层开窗见到海的屋子里,人均200元/晚,非常划算。

所有住在这里的都是和我们一样申请了绿色证件的文化机构成员(大学教授和学生为主)。我们是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巴黎的路线,所以我们机票住宿加起来才花了466欧,真的天价便宜。

威尼斯因为是旅游城市,本地人对游客态度很不友好,饭店也是贵得惊人。我第一天到住处放行李饿得不行,在水边随便点了一盆草+beer,40欧(320元)。所以我们电影节期间看片+写稿+soshow,基本只吃一顿正餐,其他时间在电影宫里吃非常难吃的披萨和三明治。

第一天看了万玛才旦导演的《气球》,所幸导演给我留了票,所以不用排队正好进入看,迟到了几分钟。入定之后旁边有个人戳了一下我,问我你刚到啊?黑暗中发现是陀螺,哈哈。这次来威尼斯的中国媒体非常少,感觉十个指头可以数过来。大家在讨论时候,在想是不是国情问题。

《气球》延续了万玛才旦导演的摄影美学,延续了人性探讨,以及文化碰撞问题。给我的水城体验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尼斯电影节看电影和戛纳一样需要排队,不一样的是媒体场在首映场提前一天。因为我们不是媒体证,所以我们看片总比媒体晚一天,写稿也会迟钝,抢不到所谓的热点。但是我和笑意还是坚持看完首映好好酝酿再动笔,当然提前我们也做了一些准备,让书本编辑部的作者们写了一些导演综述,比如波兰斯基事件的评价看法,这些不看电影也能完成。

就像戛纳笑意看完《南方车站的聚会》,第一遍她说没看懂需要看第二遍,我和东SIR就一起整理了车站的QA访谈,写了一些作品回顾,最后加上笑意的第一手影评,合成了一篇影评,发在了豆瓣。在此也要感谢书本编辑部的几位成员,在后方做好坚实拥趸,帮助整理专访和排版,让这次威尼斯报道做得比之前专业许多。团队合作还是比一个人孤军奋战强得多。

除了媒体场,首映场优先买票的观众,所以热门场次我们需要等很长队伍,还往往排不到。所以晚上的首映我们几次都没看成,《小丑》等。都是等第二天早上8点重映场。《兰心大剧院》《继园台七号》是我们最期待的电影,毕竟是华语作品,所以非常担心首映赶不上。万幸我们的万玛才旦导演百忙中给我俩准备了两张实体票根。

让我们能够享受vip待遇坐在二楼主创区域。所以《继园台七号》进场时候,还在门口看到了杨凡导演,张艾嘉和万玛才旦导演热情拥抱。《兰心大剧院》我们坐在第二排娄烨身后观影,还和万玛导演拥抱寒暄。尤其是《兰心》那天首映后就有片方安排的酒会,如果没看成片就去和导演交流,真的万分不妥。真心感谢万玛导演的照顾。

看片期间,万玛导演请我们吃了一次意大利披萨,我们请吃了一顿印度菜。还和导演一起去了电影节旗下的名人照片展。

高光来自兰心的酒会,见到娄烨和小田切让的一刻,紧张得说不出话。这大概是所有影迷的梦想时刻吧。不过我们也没怎么去打扰,虽然感觉娄烨应该是很喜欢和人交流电影的。感觉他那么纯真,可爱。

笑意说在戛纳车站的酒会,一堆人围着刁亦男,她插话不上,就跟廖凡闲聊了几句。最后我们还拿到了签名,文末送给大家~总之这一晚的体验让我俩兴奋了一周。

电影节期间,其实媒体场口碑是不能第一时间出来,必须等首映结束才可以打分,所以能看到一些影评人媒体场看完都没有评分。但还是有一些自媒体按耐不住每条都提前写。所以我们也会参考豆瓣短评,考虑这部电影要不要看。

好处是电影节期间时间实在宝贵,如果一天看4-5部,一个是可能踩雷,二是根本没时间看发布会和写稿子坏处是容易错过好电影。我们这次地平线单元只看了一部《气球》主竞赛单元一大半都没有看,比如获奖的《关于无尽》《黑手党不再胜利》《乳牙》。

在看过的里头最喜欢的主竞赛数《小丑》《继园台七号》《兰心大剧院》,《我控诉》和《马丁伊登》属于无惊喜完整片目。不过现在越发珍惜看到一部好电影的机会,一个是口味越来越刁,新片层出不穷,总是看不完。

如今也是只在影展和院线大银幕看电影,所以我看完一部电影会消化挺久,遇到喜欢的一定会写长评或者专访,并且有可能就邀请进行展映。这样好像是一个完整而神圣的仪式。这些电影会在我的脑海里驻留很久成为经典。

威尼斯看到的好电影在之前推送里已经分别发过,所以不再赘述。专访了《继园台七号》动画导演张钢、《兰心大剧院》原著《上海之死》作者虹影,也是这次收获颇丰的经历。

威尼斯最后一夜,数百人在门口欢欣鼓舞。鸡血的电影节之后,第二天这里即将人去楼空。这个海边小城,诞生过这么多艺术佳作。让人不舍离去。

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我们一头扎进小巷里的文创店,深深为这里的人折服。你可以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给你挑选店里手工制作的真皮票夹。或者是一位穿着复古的女士,一边用手编织着耳环,一边微笑给你买单。

所有想到的创意在这条街上都可以遇见。虽然我们只有呆了一天,但我感觉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对教堂本身兴趣不大,对这种市井散发的文艺气息深以为然。又和国内鼓浪屿之类的商业文艺结完全不一样。总之来了便能感受到。

到了罗马,城市很大,却总是少了那种小资精致的味道。古罗马遗迹、斗兽场当然都很经典,只是对历史不了解,对这些也不是很感冒。

巴黎不比罗马小,却是另外一种风味。在一条奢侈品店街头,我们看到一位乞讨的老妇人,身边行色匆匆的时尚女郎穿梭而过,我忍不住拍了一张,想到年初去香港,街头同样充满流浪汉。

貌似现在中国街头很少见到流浪者/讨饭的,除了可能被赶到其他地方(乌鲁木齐市区见到不少住在临时塑料棚里的拾荒者),还有小城市生活成本远低于大城市,也是因素之一吧。巴黎物价当然也是贵的飞起,市中心打车到机场50欧,吃饭和威尼斯差不多,喝的比较贵,一瓶水就要2欧,对于拿着当地工资的也就相当于国内的两块钱,欧洲最低工资月1500欧。

最开心的是和仰慕多年的一中学长张佳玮约饭了,他带我们去了一家老法国餐馆,服务员都说法语不讲英语。学长说他平时也不吃法国菜,上一次来还是带着张悦然。(高中时候迷恋的女作家)。

作为豆瓣follower第一多的大拿,学长比我想得能说,他说的话就完全是他的文字体现,引经据典,一个接一个讲故事。怪不得他写作这么快,他说完全熟能生巧。每天看书、写作、撸猫、锻炼、刷朋友圈、打游戏,异常规律的生活,感觉是隐居在巴黎。也不喜社交,独自创作,让人歆羡的日常。

代无锡影迷问了他几个篮球问题,学长也耐心解答,问他对离开无锡有没有使命感,他说没有,其实很喜欢无锡文化不被关注的小市民心理。但是他写无锡小吃确实把这个小城写红了,虽然不经意,但是张佳玮还是在传承发扬着无锡的美食文化,每次看他写无锡小笼包和红烧肉我都会馋得直流口水。

和一些文人离家后不愿承认自己是无锡人,而说自己是苏州人,甚至民谣节上有一个巫婆(女作家)大骂自己讨厌无锡喜欢南京相比,试问她对家乡文化发扬做了些什么呢?谩骂是最不管用的,学长的真诚坦率爱家还是深深打动我,立马蜷缩成深度迷妹。一起聊了孙甘露、夏加尔、日本瓷器、中国茶道…第二天9.13赶上法国地铁大罢工,担心出不去,所以聊了三个小时我们就不舍地撤了…

回来飞到武汉,电影节之后血气散尽后的疲惫和孤独,在黑夜里袭来。多伦多和温哥华没法去了,下一站成都山一和平遥。有缘再见。

文|刘小黛

编辑|张文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