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告诉你,如何把无聊的工作变有趣

今天无意刷到了一部老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其实电影也不是很老,2011年上映,不过电影改编自马克·吐温的经典同名小说,却是在初中就读过,所以我叫它“老电影”。

马克·吐温,十九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以幽默讽刺入世,却以独树一帜的辛辣嘲讽针砭时弊,被福克纳、海明威等大作家誉为“美国文学之父”。

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马克·吐温就是外国版的“鲁迅”:每每谈到人性二字,都充满了高级黑的味道,讽刺,但不落俗套。

《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马克·吐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描述的是“黄金时代”,用一个少年的遭遇向人展示了这层镀金面纱背后的故事。

这个生活在内陆乡村的男孩完全可以瞒住你对所有“熊孩子”的幻想,他接受最规规矩矩的教育,却最不守规矩。他讨厌洗脸、讨厌穿干净衣服,讨厌打小报告也讨厌上学。

如果你同时看过《马克·吐温传》,就会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很多故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其中最经典的一个片段就是:粉刷匠。


1、“让人抢着干的粉刷工”:如何把枯燥变有趣

由于贪玩,汤姆爬窗子回家被逮了个正着,于是周六一大早,路上多了一张沮丧的小脸:一手石灰桶,一手长柄刷,面对着一排栅栏,汤姆几乎是生无可恋。

找个替死鬼迫在眉睫。

很快汤姆就找到了目标,他用“一颗弹子”+“免费欣赏自己发炎的脚趾”为代价,转包了个苦差事。

可是好戏补偿,很快就被发现了,于是苦差又回到了汤姆手上。面对1000多个栅栏,汤姆的脸更难看了。

不过很快,汤姆又想了一招:只见他边哼着歌,边“愉快地”享受着粉刷。嘴里不时念叨着:“有哪个男孩每天都有机会粉刷栅栏呢”。

一时间,主动来找汤姆,要求粉刷的小孩子络绎不绝。由于机会难得,他们还得给汤姆一些礼物作为交换:疯子、弹弓、苹果、口琴等等。

一天下来,汤姆躺在树荫下,一边看着这些冤大头替他工作,一边盘点着手上的战利品。

最后回到家,因为栅栏刷得不错,还额外获得了一个甜甜圈的奖励。

“想要让人垂涎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得不到。”

这就好像有钱人在夏天的时候,会每天驾着马车去远处消夏,因为这是特权、富有的象征,但假如他们因此而领薪水的话,那就成了工作,他们就会打退堂鼓。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2、做事本身并不让人讨厌,“没有成就感”才是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

有些人,你不仅不讨厌给他帮忙,反而会因为帮了忙而非常开心。

我身边有个朋友就是这样,excel用的非常差,而好巧不巧,她正好是个HR,每天的工作离不开excel。后来我就问:为什么不找个时间学一学呢?多一个技能,就少一个求人的理由呀。

结果她说不用,理由是:我为什么非要自己会呢?

她说:我excel不好,但也不是天天都要用,需要做复杂计算的时候,我就去请教公司的excel老师(她所在的公司有excel培训课程)。你觉得需要一两天的事,他们几分钟就搞定了,不仅帮了你的忙,还多了一个“真实的用户问题”,也就多了“真实案例”,这不正是他们需要的吗?

当然,我这个朋友情商特别高,每次都会带点小零食,请教完还不忘狠狠夸对方一把,因此,虽然在公司到处“给人找事”,但人缘极好。

她的这种做法,仔细想想也对。如果她非要自己学,虽然以后的工作效率可能会提高,但前期还是要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吧。真不如直接请教老师来地两全其美。

果然,大多数的职场人,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事情上,往往是不讨厌多做一些事的,特别是带来“成就感”和“贡献感”的事。


3、有成就感才会“有干劲”

说到“成就感”和“贡献感”,我觉得这是“自信心”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最近因为公司的业务调整,有几个同事调岗去做了一些“还不太擅长”事情。我并不清楚业务主管们之间是如何商量的,但从结果上看,调岗的人中,有一半的人在一个月后提出来离职。

其中一个原本是产品经理,被要求去做一些出镜的直播。

可能因为负责直播的同事要求比较高,对脚本、表现力、镜头感比较苛刻,加上直播和产品不同,数据反馈是非常及时的,导致产品经理压力过大,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劲”。

因此对他原本擅长的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犯了好几次低级错误。

好在后来及时发现,暂停了他的直播工作,才算保住了他的“精神健康”

反观一下身边那些做事“有干劲”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可以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某种“成就感”的人。

4、写在最后

说会到《汤姆·索亚历险记》,粉刷匠的故事一直给我不小的启发。

特别是:一件事苦不苦,不是由工作量决定的。不说汤姆的做法是否狡猾,那些替他刷墙的孩子们,难道没有从中获得快乐吗?

所以,很多事情,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就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可能,不是吗?

有时间不妨再读一读这部经典作品吧,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