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谁的错?从《霸王别姬》看张国荣如何一步步被人为变性

文|乐宝妈育儿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男性教育、女性教育、无性教育还是双性教育?

同性的爱情

今天这个六一儿童节对于一些人来说,将是终生难忘并是最特别的节日。杨丽萍徒弟水月结婚,今天将是她们最幸福的日子,99%的人在评论区纷纷留言祝福,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爱情的模样



两位新人眼里饱含对对方的深情,最令大家感动的是双方家长都很支持并互相拥抱。


爱无国界,不分性别,唯有祝福,愿两人永远如今天般甜蜜幸福。

还有一部人则无法理解这种爱情,觉得有悖伦理道德,是不可以绽放在阳光下的。其实同性恋也是真爱,这种同性之间的爱与异性之间的爱是并无区别,都是真爱,它是心之所向,无关性别

“同性恋”这个词在七八十年代,是避讳谈论的,不论从谁的嘴里说出来都觉得肮脏,到了00年代,由于接受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大部分人的观念也有了转变,不再被人诟病,大家都很自然地去谈论这个话题,而且也都接受这种同性关系。

其实我们不可以去评判同性者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是正常的,他们没有错,错的是早期性别建立期时的错误引导及孩子在性别配合行为时出现异常时并未发觉及正确引导,从而导致他的性别角色出现问题。

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性别认同转变


《霸王别姬》是一部富有历史变迁、艺术文化气息又和同性恋相关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的情感线虽然是同性之间的情谊,但没有一个人会去批判这部电影,无不对电影里“霸王与别姬”的凄美爱情而落泪。

南京大学98级研究生李燕曾指出“《霸王别姬》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同性恋者在环境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下发生的身份错认。

影评人黄莉指出:“(《霸王别姬》)挪用宏大叙事、舞台叙事、台下叙事和影戏结合, 从而形成 了片中有戏、戏中有观众的复杂叙事结构, 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 1)程蝶衣曾三次被人为“阉割”而成为女性

程蝶衣在入京戏班学唱青衣之前从内到外都是一个男儿郎,那时他的性别角色没有任何问题,正常的 朝着男孩角色发展。可是为何却从一个男儿郎变成女娇娥,这种性别认同的反转问题出现在哪?

  • 第一次被人为“阉割”是母亲为让他进入戏班而切断他的第六根手指,这是在生理是的一次阉割,母亲被迫生计把他推入了京戏班,也开启了他人戏不分的人生。


  • 第二次被人为“阉割”是“烟斗捣嘴”,因为小豆子长得比较女性化,班主让他来饰演旦角,那一句“我本是女娇娥,不是男儿郎”,他总是说成“我本是男儿郎,不是女娇娥”,师兄为了帮他,用烟斗捣细了他的嗓子,他终于流着血说出那一句“我本是女娇娥,不是男儿郎”,这一次他的性别认同再一次反转,为成为女性角色而奠定心理基础。


  • 第三次被人为“阉割”是张公公的欺辱,这一次直接让他对性别角色产生了迷茫,同时肯定了自己的性别角色。


小豆子原本是一个男儿郎,并不是女娇娥,他不是同性恋,而是性别障碍症,他一次次被误导,所以他进入戏里难以自拔,导致人戏不分。最后他幡然醒悟,原来“我本是男儿郎,不是女娇娥”,留给了我们深深的遗憾,他已无路可走,即使他戏里走出来,唯有一死得解脱。

  • 2)程蝶衣是天生的性别角色错误还是后天的呢?

首先,性别角色的发展:

洋洋从小长得像一个洋娃娃,五官精致,皮肤白皙,很多见到他的人都误以为他是一个混血女孩,其实洋洋是一个男孩。每次妈妈带他出玩,很多人都会喊他小美女,并摸摸他的脸蛋,妈妈对此感到很骄傲,觉得他的孩子就像明星一样。可是,洋洋上学后,越来越内向,有一天,洋洋说不去上学了,并且把家里的洋娃娃全摔烂了。妈妈被吓了一跳,问他怎么回事,洋洋哭着说:“妈妈,我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我去找女孩玩,女孩不和我玩,她们说我是男孩,我去找男孩玩,他们说我是娘娘腔,是个女孩。”我不要当女孩,我再也不要穿裙子了,也 不要洋娃娃,我要当男孩,洋洋哭的撕心裂肺。她妈妈意识到了原来她觉得无所谓的事情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伤害,从此,她不再把洋洋打扮成女孩了,让他恢复他男孩的样子,并且带他去做一些男孩玩的游戏。

幸好洋洋妈妈及时醒悟,否则洋洋就会建立错误的性别角色。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分哪四部分:

a、性别认同:儿童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孩子在两岁多、三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性别的区分。妈妈是女的,爸爸是男的。男女之间在身体上是不一样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去观察这些区别。生殖器的差别、第二性征的差别。

b、性别角色的习得:儿童期的性别角色习得主要通过模仿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加上得到异性父母亲的赞赏所学到的行为,

c、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两类性别中均存在这种刻板印象,而且正反面的特征都有。

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成人的引导,不断强化训练;二是媒体的宣传教育,加强性角色意识。

d、儿童的性别配合行为:是指儿童逐渐习得和自己性别角色相配合的行为,并且对于表现出这种行为有所认同。

一般分为这几个阶段:

  • 0到30个月:开始操作与性别角色配合的玩具或活动,开始喜欢同性玩伴。
  • 3到7岁:强烈地产生并形成性别配合行为,自动寻找同性幼童玩耍的次数明显比寻找异性幼童的次数多。
  • 8到12岁:性别配合行为持续强化,重视女性与男生的差别;女生开始发展男性化活动,企图谅解男性化活动的历程。
  • 12岁到20岁青少年期:所谓的性别角色白热化阶段,性别配合行为显著,不喜欢被认为具有异性本质,寻求建立自己的性别特质。

程蝶衣之所以对自己产生性别认同障碍,完全是后天人为造成,而最后他的性别认同再次反转,意识到自己就是“男儿郎”。




其次,如何引导儿童正确的进行性别角色认识?

第一,引导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

一般孩子18个月就对性别角色产生了区分,我们在孩子两到三岁时强化他的性别角色认识,告诉他男孩的特点,女孩的特点,并进行区分。一般4岁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别稳定性,男孩6岁左右已有性别恒常性,明白头发、穿着的改变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性别的。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帮他建立正确的性别角色,他就会产生性别障碍,就像洋洋一样,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困扰,幸亏妈妈及时挽救,否则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不可过度的强化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中男孩应该是:勇敢、正直、有担当、粗犷

女孩应该是:温柔、贤惠、听话、大方、乖巧

性别刻板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孩,很多男性工作都会歧视女孩,认为这不是女孩该做的事情,女孩就该做女孩能做的工作。

另外影响到家庭,男孩认为我就是一个男孩,家务是女孩做的,孩子是女孩看的,我是一个男孩,男孩只负责挣钱。

其实最好的性别教育是“双性教育”

最好的性别教育是“双性教育”

传统的“单一性别化”教育已然落后,而取代它的是“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不是性错位的教育,它能使儿童更加自尊,同时既有男性的支配性和女性的善解人意,是最理想人格教育理论。

1964年,Rossi提出了与传统男女两性特质对立观点(一致性模型)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美国心理学家贝姆(Bem)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允理双性化的观点,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可以分割的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传统上认为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具有双性化心理的个体,既能以传统的男性方式又能按照传统的女性方式活动,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因而提高了性别角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研究认为兼有两性特点的个体的总的心理适应和自尊水平应该比较高,也就是说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分别对健康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就是要消除角色刻板观念的束缚,教育儿童除了保持男女性别特质以外,还要两性兼容,即两性之间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完善自我的人格。例如,男孩可以多学习一下女孩子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而女孩子则可以学习一下男孩子的刚强、开朗、勇敢,但要适当,把握好尺度,否则就违背了“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使孩子产生性别错误认识。

如何进行“双性化教育”

前面说了进行双性化教育要把握一个尺度,家长不可因为性别抑制孩子的天性,也不可过于让他学习异性的特质,而导致性别角色错误,注意适当原则

  • 1)不要用性别限制他,多给他一些选择的权利。

奇奇最近喜欢上弹琴,妈妈觉得弹琴是女孩子学的,刚开始不想给他报班,后来看奇奇实在喜欢,就带他去试课,没想到孩子专注力很强,而且学的速度也快,于是妈妈就给他报班,让他学下去。

学琴是不分性别的,有很多事情其实男孩也可以做,女孩也可以做,不要用性别刻板印象去看待,只要孩子喜欢,就鼓励他的兴趣和爱好,接纳他的个性和气质,给他更丰富多样的环境去探索。比如:让男孩摆弄布娃娃、过家家,女孩也可以喜欢恐龙和车辆;让男孩可以尽情地哭泣宣泄情绪,女孩也可以尽情的喊和叫。


  • 2)以游戏为切入点,寻找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

玩区域时,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警察与小偷”的游戏,一部分男孩子扮演警察,一部分则扮演小偷。班里几个小女孩也想加入,男孩则说:你们是女生,你们不能当警察,只有男孩才能当警察。女孩们觉得也有道理,无奈的回到自己的娃娃家。

这是由于性别刻板印象而导致的角色扮演,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也是我们所要反思的,社会也是如此对待女性或男性,一些职业有严重的性别歧视。


  • 第一,我们要鼓励孩子不分性别地在游戏中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让孩子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从而使他们获得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让孩子懂得女孩也可以勇敢,坚强;男孩也可以温柔有耐心。
  • 第二,在帮孩子选择玩具时,摒弃性别刻板印象,解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也可以选择异性的玩具,鼓励和支持他,使孩子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但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就会形成错误的性别角色。


  • 3)不要用性别来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

当女儿调皮捣蛋的时候,我们就要教导她守规矩,而不要说:真不像个好女孩,你就像个假小子。当儿子遇事犹豫退缩时,我们要鼓励他振作勇敢,而不要说:你真不像个男子汉,连小女孩都不如。


#乐宝妈育儿#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前进的社会,性角色刻板印象时代已过去,现在女性也可以当总统,男性也可以当产科大夫。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的性别而压抑他某方面的天性,影响到了孩子的法杖,作为有远见的家长,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希望每一个男孩在男子汉气概的基础之上,学会理解和服从;女孩在淑女风范的基础之上学会决断、刚毅。让每一个孩子遵循本心,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是如何看待同性关系?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