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被害者》这部剧有多较真儿,看它的戏眼、戏核和戏筋

  今天终于能写一篇跟我一样爱“较真儿”的影视作品了!Netflix出品的8分,也是目前最高分的华语悬疑迷你剧《谁是被害者》。

  该剧已于8月14日在西瓜视频独家上线,VIP会员就能一次看全集,十分的过瘾。本剧以一集一谜题的方式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共分为:《指纹》《报道》《蜡烛》《车站》《刺青》《遗愿》《水芫(yuán)花》《伞》八集。

  每一集的名字也是剧中的一样道具或是线索,它们各自还是揭开层层迷雾的关键,彼此之间又环环相扣。从主创如此用心的将每一集的名字,呼应每集中的“解秘关键”这样精巧的设置来看便可知,该作品是多么的“较真儿”。

  下面本文就分:故事的较真儿,制作的较真儿,角色的较真儿,三个小篇幅为大家不剧透的介绍本剧看点,请大家放心享用,本文连一个角色的名字都没有透露,以求让大家带着悬念而不迷糊的去欣赏该片。

故事的较真儿|戏眼、戏核、戏筋

  在一部影视作品中,那个能解开所有矛盾和解决冲突的情节,叫做“戏眼”。也就是主创希望观众的着眼点。悬疑剧《谁是被害者》诚如它的名字,“谁是被害者”即是本剧的“戏眼”。

  故事中离奇案件频发,警方每发现一名被害者,经过检验后这名被害者都不是一开始警方所认为的被害者身份,或者说都不是其身份所显示的那个人。

  但每一个被害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经过一番调查,警方发现:

  每个被害者都因前一名被害者的死实现了自己的遗愿,而每个被害者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名被害者实现了遗愿。

  全故事用了五个案件六名被害者完成了一个连环案件,我称之为“遗愿连环命案”。

  看,在完全不用透露任何细节的情况下,单此“谁是被害者”这个“戏眼”加上“遗愿连环命案”这个形式就足以吸引我们看的欲望了吧?

  接着让我们再稍微了解一下该剧的“戏核”,你就更加的欲罢不能了!一般来说影视剧作品中需体现的主题思想被称之为“戏核”。

  是的,看到最后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其实整个案件从理论上来说,被害者都是“自杀”的,如果非要认定一个“真凶”的话,“他”便是无法改变现实却又对现实抱有极度憎恨的绝症人士对于社会的最后报复,也是为了让别人听见自己绝望的呼喊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报复行动。

警方鉴识人员方毅任(张孝全 饰)

  而对“活着与放弃,哪个才更勇敢?”这个“戏核”的辩证贯穿全剧始终,比“谁是被害者?”这个表面谜题“戏眼”更加直指人心。难能可贵的是,该剧并没有给出一个导向型的答案,更没有谴责那些选择利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奋力一搏的人,而是平和地,耐心地带领观众们回溯那些“被害者”们竭力挣扎,却始终也走不出的迷雾。

右:女记者徐海茵(许玮宁 饰)

  该剧始终以冷峻的色调,通过诸如警察徇私舞弊掩盖真相;

媒体趋利嗜血扭曲真相;

  官商利益勾结不顾真相,等这些岛内社会中暗流涌动的现象包裹于“戏眼”与“戏核”之外,是为“戏筋”。

  “戏筋”一般指的是剧情中的脉络。本剧利用“戏筋”毫不避讳地串联起“谁是被害者?”他们不就是在多方权势的角力下,那些被牺牲的无权无势的弱者吗。因此本剧不仅串联了岛上犯罪史上的重大命案,还埋下了岛内众多社会热点话题,如教授倚仗权势性骚扰,劳工长期过劳,老人护理体系超负荷运转等等。无一不是在借小人物的际遇,反思岛内社会久积的顽症与痛点。

  剧中的被害者他们生前不被关注,但死后却被警方,媒体费尽心思寻找他们的真实身份,挖出他们的人生经历,这不就是“谁是被害者?”这个戏眼,也包括剧名所反应出来的最大吊诡与讽刺吗,因此《谁是被害者》这个剧名真的不只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悬疑而已。剧名所呈现出的矛盾还在于既然他们都是“自杀”,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被害者”呢?

  这也正是该剧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因而也牵出了本剧的戏核“活着与死亡,哪个才更勇敢?”

  如果说本剧的“真凶”为那些被害者策划出来的“遗愿命案”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社会关注和重拾自己尊严的机会。那么“死亡”无疑是勇敢的,而让他们敢于对自己下手的那个人就真的就是“真凶”吗?我想只有在你看过本剧之后才会拥有你自己的答案。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谁是被害者》并不会让观众因知道它的“戏眼”,“戏核”和“戏筋”而对他的故事和情节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你听了我说的这些点,当你看该剧时完全不会产生剧透的效果。这就不得不说因为该剧在剧情设计上“一集一谜题”的抽丝剥茧式设计:

  《指纹》与《报道》初现“惊悚”与“诡计”;《蜡烛》也是剧中的道具,揭示被害者生前的自杀痕迹;《车站》让“真凶”对被害者死亡的催化转化为直接干预,迷底呼之欲出;《水芫花》揭开了案件表面的阴冷残酷,露出了温情反思的基底,也迎来了谜底本身。

  《伞》是本剧最重要的一集,它是关于“戏核”,“活着与死亡,哪个才更勇敢?”的辩证,是活着与死亡两种主张交叉对话的铺陈。换句话说,虽然剧中提出过另一种声音,但最终仍保持了正能量的答案,让人值得深思。

  同时,“伞”这个道具印证了我在前面所说的,主创真的是十分的较真儿,不但该剧最后一集的名字叫《伞》,而本集中“伞”这个道具十分的重要。

  当一切尘埃落定,两年后“真凶”从狱中撑伞走出,递给了在雨中久等的父亲,两人开始共撑一把伞远去。这把“伞”所表达的就是包容,父女俩人从开始的形同陌路,到最后的彼此关怀,暗喻着社会即使是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声音,但如果能相互理解包容,就能共同撑伞走在一起。

  就一部悬疑剧而言,八集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错位的命案链条,就诡计而言它也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首尾呼应:以父女开头,以父女结尾。

  看,我连一个角色的名字都没透露,但大家觉得该剧的故事是否特别的吸引人呢?而这仅仅才是故事层面,下面我们再来看制作层面。

制作的较真儿|胆小勿看

  收录在每集之后的幕后纪实,向观众们详实展现了《谁是被害者》团队的制作过程和创作理念。尤其是其力求逼真的道具制作。通过特效化妆,美术制景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重现出极为逼真,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的案发现场,其精细度绝对可称得上是犯罪悬疑剧的典范。

《谁是被害者》幕后纪实

  幕后纪实剖析了王水(强酸)溶尸,自焚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制作过程。

《谁是被害者》中的王水溶尸案

  由于本剧主角是鉴识中心的鉴识人员,必须通过被害者的尸体去寻找线索,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犯案动机,因此逼真的被害者尸体是本剧的一大亮点,更是确保观众能够信服的重要关键。

《谁是被害者》中的鉴识人员方毅任

  《谁是被害者》的特效化妆储榢逸曾经参与过电影《美人鱼》,《红衣小女孩》,《谁先爱上他的》等电影特效化妆工作,并于2018年凭借电影《麻醉风暴2》获得金钟奖美术设计奖。他在幕后纪实中谈到,在制作这些尸体时必须分析骨肉呈现的状态以及颜色,以便能制作出符合剧情所需的逼真样貌,即便这些尸骸在观众眼中其实都差不多,但最为专业人员不得有半点马虎。

《谁是被害者》中的女记者徐海茵

  《谁是被害者》在镜头上也呈现了同样的不马虎,手持镜头时而紧跟主角进入惊悚的犯罪现场,时而静置一旁冷眼旁观。让观众或跟着镜头感受浸入式的惊心动魄,或处于一旁沉静深思。既是参与者的同时又是旁观者。

  这些“较真儿”让我在本剧中感受到了如美剧般的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的生产方式。也看得出《谁是被害者》是一部群策群力,颇为“较真儿”的作品。它表达出了在基本完备的影视工业体系之中,一部用心创作的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谁是被害者》幕后纪实

  角色的较真儿

  《谁是被害者》中最为瞩目的,也是值得探讨的角色是远嫁台湾,操一口广东话的印尼籍清洁工李雅均(林心如饰)。而这一角色林心如演绎得是好是坏则是一件很主观的看法,大家自有判断。

《谁是被害者》中的李雅均(林心如 饰)

  我只想对于这个角色提出一点,作为一部岛内故事,为何最后的“真凶” 必须由外籍劳工担当?诚然那些活跃于台湾社会最基层,从事最廉价劳力却屡遭不公待遇的外籍劳工是最熟知台湾社会底层真实景况的人。

《谁是被害者》中的李雅均(林心如 饰)

  但由“他们”的身份来掀起企业压榨,性别认同,校园霸凌,甚至虐待老人等这些岛内社会问题的设置实在是让人觉得未免有些“甩锅”嫌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总的来说该剧的所有角色都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可见主创在“角色”的设置上也着实较真儿。

  不得不说,《谁是被害者》无论是在故事,制作和角色的呈现上都称得上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较真儿剧”,最可贵的是同时又能够做到点到为止,能够引发一定的关注和思考就好,不过多的拘泥于某一层面上。

  因为作为一部犯罪悬疑剧,将社会现实套在其中,为“谁是被害者”这个戏眼所服务,它的重点还是在于展现主角如何突破层层关卡,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层必须寻求出一个答案,甚至企图让这个答案能对现实起到反哺的意义。

  毕竟这个答案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能去较真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