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次的实验是个什么概念?来看看郑大80后年轻教授背后的故事!

2018年3月,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王景涛教授(校聘)研究小组在膜科学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他们题为《Molecular-Level Hybridization of Nafion with Quantum Dots for Highly Enhanced Proton Conduction》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而另一篇题为《Regularly Channeled Lamellar Membrane for Unparalleled Water and Organics Permeation》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两篇科研论文均被作为封面文章使用。

人物:王景涛教授

两篇科研论文的贡献在于,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新结构膜材料,解决了传统膜材料存在的重大缺陷,极大地促进了氢能利用技术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目前国际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

两篇顶尖科研论文的同时发表,让王景涛的科研团队一举成名,同时也引出了这位80后校聘教授背后的故事。

痴迷科研,硕果累累的化工人

年仅34岁的王景涛教授,已发表48篇SCI论文,担任着20个国际期刊的审稿职责,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科研项目,是2018年霍英东教基金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的获得者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名单的入选者。

在两年半的论文创作中,王景涛教授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上百次实验,把数据采集、精准分析做到了极致,使结论得到了充足的论证。2017年前腊月二十三,期刊编辑返回论文修改意见,王景涛教授放弃了过年,低下头和团队共同解决问题。这一年,王景涛教授头上生出了白发。

工作中的王景涛教授(右一)

在科研上遇到难题时,他有时会忘记吃饭,晚上躺在床上也会不停地思考。一周工作6天,从早晨8:15工作到晚上10:30,这是化工人的常态,王景涛教授表示:“做科研最痛苦的事情,是别人给你提出的问题是你根本就没想过的。这时候,身体上的劳累不再是累,大脑的劳累才是真的煎熬。”

读书和文献是他解决问题的灵感源泉,王景涛教授抽空就会阅读世界前沿的科研文献,甚至在早上坐地铁时也会读。今年访学回国的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也只有高质量的文献资料。王景涛教授表示:“读书不仅要多学科交叉读,也要读书里的灵魂,一个科研工作者三个月不读文献是要出问题的。”

严师益友,开创独特的教学方式

在科研工作中,王景涛教授是学院里最严格的老师之一,因为他建立了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要在工作区域贴上个人标签,方便老师监督实验进展;学生必须准时准点工作;学生需要定期与老师面谈,汇报科研进展……

而对学生的帮助,王景涛教授也在无私地付出。2015级硕士生陈平平在做实验过程中,在国外的王景涛教授也一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给她联系,询问实验进度、交流论文的主题思想和具体内容;原本陈平平只想读到研究生,王景涛知道她是个好苗子,就给她反复做工作,使她改变想法准备出国攻读博士。

工作中王景涛教授(右)

“团结协作,争创一流”是王景涛团队的信条,为了团队的发展,他常常自己掏钱组织团队活动。每次有同学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他也会撰写几百字的文字在群里表扬。他鼓励团队集思广益,他在课题组实验室里设置一块白板,并写下“用心做科研”5个大字,让有灵感的同学把想法写在白板上。

为人师表,桃李满园。王景涛教授的16人科研团队中,80%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60%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刚开始会不理解他的严格,但慢慢发现自己做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成绩,现在对老师都是感恩。” 2015级博士生武文佳说。

王景涛教授在课堂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他善于把国际前沿知识充实到课堂里,用形象幽默的比喻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望。由于学生对他化工原理课的喜爱,王景涛教授获得了第七届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魅力课堂奖。

“学校去树立一个榜样,只有你自己足够优秀了才会得到,而不是靠包装宣传。”王景涛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老师必须站在讲堂上,将自己的知识、精神和灵魂传承下去。”

家风传承,做有烙印的中国科研

王景涛教授来自于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年起,家人便教导他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使他养成志存高远、严谨督学的优良习惯。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的母亲身患重病,家人依然支持他完成学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家风的影响使他学会静下心来做科研,对家国心怀感恩。

生活中的王景涛教授

2008年,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王景涛教授发现奥运村的新能源汽车全部从德国进口,这对他们这些科研工作者刺激很大。在导师的鼓励下,王景涛教授选择从事能源和环境问题这个科学领域,立志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贡献力量。

2012年,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的王景涛教授决定归根家乡,他毅然选择了郑州大学。像其他很多青年学者一样,他希望为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挑大梁”。“身为化工人,要勇担祖国碧水蓝天的重任,我们要扛起这个责任,为中国科研打下自己的烙印!”王景涛教授说。

“当他和其他做研究的人产生对比时,你会发现他专注度极高,执行力非常强,从不拖延。”他的师弟李奕帆说,“究其原因,他清楚自己的价值,有着明确的目标,责任感是他的动力。”

未来,王景涛教授将带领团队在氢燃料电池、锂硫电池、碳捕集和水处理四个领域继续探索进取,贡献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通讯员 :李林翰 崔国玉 许荣光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袁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