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与成长,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在离别中重拾童年时光的美好

导语:多情自古伤别离,只有在离别的时候才能显露出人的真实情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从小到大经历过很多次的离别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但是,回到眼前的生活,当你蓦然回首童年时的一幕幕离别的场景,当时的内心感受至今记忆犹新。其实,每一次离别的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选择,或求学,或谋生,或旅行,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今年6月下旬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少数民族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以儿童的视角眼光和维吾尔语对白讲述了新疆沙雅两个孩子的童年故事。影片以离别为主题,聚焦儿童的成长经历,展示出植根于人们心中关于童年的故事意境。在天真与懵懂之间,通过一则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在展现新疆真实的风土人情的同时,将美丽乡愁与成长改变的主旋律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电影题材上,这是一部展现家庭亲情和纯真友情的儿童电影,掺入离别的感情元素,更显得真实感人。从电影摄影角度上,光影渲染和构图选择十分具有美感,为这部电影加分不少,从侧面让简洁诚实的电影主题显得更加鲜明。

非常难得的是,无论是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主线还是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影片都呈现出半纪录片化的风格。通过一年的时间跨度对几位维吾尔少年的镜头追踪,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在整理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虚构部分的艺术化提取,形成了这部电影最原始的故事脉络。

这部电影也表达出导演王丽娜对故乡深深的牵挂,饱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乡愁在里面。通过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记录下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在离别之时透露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在细节中展示生活的微妙和真谛。作为时隔28年第二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的新疆儿童影片,该片不仅拿下了颇具份量的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奖,还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大奖,实力不俗。

童年里的离别故事,作为人长大后向童年时光挥别的难忘回忆,成为记忆深处最珍贵的东西。导演用细腻的情感抒发,将童年成长历练和对故乡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真挚的南疆生活画卷。

影片通过真实化的口吻讲述成长的故事,以离别的姿态重返难忘的童年岁月,真挚而自然

不同于以往的商业题材作品,本片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没有明星效应却能演绎出普通生活的真实感;没有特效画面展示的余地,全是专业摄影师匠心下对南疆沙雅县美丽自然风貌的捕捉;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切以男女主角的生活日常铺展开来,体现出一种生活的质感。

一部电影,除去特效震撼、刻意煽情、名人效应,剩下的便是难得的真实感,而这正是观众所想要看到的。在真实与虚构的处理模式下,通过一则成长故事展现出导演对普通维吾尔族家庭生活的解读以及对故乡的牵挂。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里的千年胡杨树上,三个儿时的小伙伴进行着离别前的对话。由沙漠和胡杨林构成的旷野,诉说着一种无序的孤独感。这片展现新疆特色自然风貌的土地,衍生出一代又一代人难忘的童年时光,在离别后的乡愁里,是对美好童年时光的迫切追寻。

在内心的真实表达中,基于自身成长经验对于童年时光的追忆和理解,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故事逻辑和表演方式。以虚实并用的方式形成的各种场景下的第一次离别,更能显示出童年岁月的弥足珍贵。

两个家庭,三个人物的不同命运,以儿童的视角和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离别,在孤独中教会人坚强

在同村人眼里,男主人公艾萨是一位非常可怜的农村男孩,他的不幸来源于家庭。爸爸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靠种地维持家庭的各种开销,母亲是个聋哑人,还患上精神病,衣食起居全需要家人照顾。艾萨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上学之余便是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妈妈。

他这个年纪本来是最无忧无虑的,但是稚嫩的肩膀上却肩负起各种家庭重任。尽管很累很脏,但是他从来没有怨言。他唯一担心的就是神志不清的妈妈离家出走,不但要受到爸爸和哥哥的责骂,还要担心妈妈的安危。

凯丽则是一位古灵精怪的维吾尔族女孩,她与艾萨是儿时的玩伴。两个人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朋友,一起上下学、玩耍、向对方诉说心中的烦恼。在艾萨妈妈走失的那些日子,凯丽则陪伴着艾萨一起寻找,茫茫沙漠中经常会出现他们瘦小的身影。

但是,这种一起相互陪伴的日子维持不了多久。因为凯丽的汉语成绩很差,她的父母决定外出打工的同时带上她去汉语学校,给她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这样一来,小伙伴之间的离别在所难免。

落日的余晖中,昔日无话不说的小伙伴,坐在路旁沉默不语。离别的情绪都表现在他们的脸上,远处的小驴悠然地吃着草,却没有发现小主人此时内心中的孤独感。在难过与不舍中,逝去的时光慢慢地催人长大,让人体会到离别的忧愁。

影片中讲述的两个家庭,在三个人的离别中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艾萨独自忍受着孤独。但是这也是一种成长的历练,能够让人变得坚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缩影,它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形成对生活的独有理解,让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离别。

小伙伴之间、兄弟之间、母子之间的离别一次次上演,男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率真让人动容

对艾萨而言,昔日小伙伴凯丽的离开让他的生活顿时失去了色彩。既没有胡杨树上的畅所欲言,也没有寻母路上的坚守和陪伴,再也不能回到一起玩耍的日子了。此时的艾萨对于离别是一种懵懂的状态,他最初感觉到的是缺少身边人的无所适从。

真正让凯丽离开的,就是那一张只有20分的汉语试卷,她为此而落泪。考试的失利和父母观念的转变,让她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对于离别,她也表现出不舍,但无力改变现状。

艾萨的哥哥将要离开村子去城市上大学,他第一次走出村子,去感受外面的大世界。兄弟之间的亲情,在外出求学这个桥段上显得特别自然感人。弟弟帮着哥哥提着行李,离别的思绪在兄弟间弥散开来。一起生活惯了,面对离别,艾萨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或许,哥哥告别故乡外出求学有导演当年的影子,大学毕业留在那个大城市工作,很少回到故乡,对曾经生活的这片土地念念不忘,对家人的思念,这种乡愁放在一个游子身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最终,还有精神病的妈妈在爸爸与亲戚的商量之下送进了养老院,在那里,她可以接受更好的照顾和治疗,而艾萨则可以与艰难的童年告别。在艾萨的眼神里,充满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意。这次的母子离别,成为一连串离别中的最后序幕,让他不知所措。

但是这种离别的伤痛并没有改变艾萨的童真,他用笑容展现一颗勇敢坚毅的心。哪怕,他多么想回到以前,但是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离别也可以看作是成长的一部分。在离别的场景中,艾萨表现出来的浑然天成的率真让人为之动容。

面对淡然乡愁和成长历练,以返璞归真的心态度追寻曾经美好的童年时光,体现一种纯粹之美

当今的社会现实下,离开家乡去另一个城市打工谋生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便是那种萦绕在很多异乡客心头的淡然乡愁。那个生我养我的故土,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纵使物是人非,总能留住美好的东西。

对故乡的眷恋和思乡之切,成为很多人的一种情感状态。经历过离别时的不舍,才有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多少年的追寻,在这一刻,凝聚成美丽乡愁让人永远记住。

每个人都会长大,成长的经历都是不同的,但是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和欢笑是有共性的。我们可以对儿时玩伴一起玩耍的场景历历在目,也可以对那个年代的很多物品念念不忘,这就是童年的记忆。

伴随着美好童年时光的逝去,我们最终会收获成长。在一起成长中我们学会珍惜,在离别中我们学会坚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很难得的维吾尔语电影,它冲破了现代社会对于新疆风土人情认识的空白。以一位维吾尔族小男孩的生活日常为故事主线,在与亲人和朋友的一次次离别中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独特的南疆地域风貌,富有诗意的淡然乡愁,孩子眼中的离别和改变,电影很巧妙地将乡愁和成长联系在一起,用真挚而质朴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递一种别样的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