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自以为了解“暴力”。
电影、游戏、小说……
血腥暴力,无处不在。
然而面对真正的恶,我们才明白昔日所见是多么不真实。
真正的暴力是什么?
又究竟有多恐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人特地拍了一部电影——
《趣味游戏》
Funny Games
这是一部光海报就令人生理不适的电影。
正中央被蒙着脑袋的,是个孩子。
被压在血红色的标题大字之下,透着强烈的压抑与无助感。
恐怖的氛围立马有了。
再看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著名编剧、导演。
一贯以“残忍、赤裸的叙事风格”著称。
简单举两个例子。
斩获过金棕榈大奖的《爱》。
他并没有遵循想象中“白头偕老”的浪漫套路,而是呈现人生末期被病痛摧毁殆尽的爱情残骸。
让老头亲手杀死了老伴。
既成全了对方,也解脱了自己。
惊世骇俗的《班尼的录像带》。
纪录了一起极度残忍的谋杀案。
但侧重点不在案件本身,越过了虚情假意的道德批判,冷酷地嘲弄着实际上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空壳社会。
而这部《趣味游戏》就更加刺激了。
剥开所有外壳,赤裸裸地展现纯粹的“暴力”。
电影开场,非常明媚。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好一个愉快的夏日。
乔治带着妻子和儿子,前往郊区别墅度假。
父亲与孩子在湖边整理帆船,妻子在厨房准备没事,爱犬在草坪上晒太阳。
生活好不惬意。
然而,这份美好的宁静很快将被打破。
一阵门铃声响起,是邻居家的客人。
他叫皮特,看起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说过来是想借几个鸡蛋。
没问题,小事一桩。
安娜爽快地给了他四个鸡蛋。
结果皮特刚走到门口:
“啪!”
手没拿稳,鸡蛋碎了一地。
不打紧不打紧,给,再来四个。
可是同样的情况却再次发生。
走到门口,又掉地上,全碎了。
这回的理由是狗突然扑过来,把人给吓到了。
借个鸡蛋久久未归,皮特的小伙伴保罗也前来查看情况。
两人开始胡搅蛮缠起来。
家里一共就12个鸡蛋,直接摔了8个,而剩下的4个妻子还得留着做晚饭。
而且皮特的举止非常怪异,很明显是在捉弄她。
说话冷嘲热讽,还故意把电话丢进了水里。
女主人颇为不悦,下了逐客令。
可对方仍在纠缠,一直闹到父子二人归来。
丈夫不清楚为什么借个鸡蛋的小事,会让妻子如此生气。
他请二人先离开再说。
可这两位少年,却态度坚决,不拿到鸡蛋就不走人。
明明是来借东西的,却态度如此傲慢。
自己接连砸碎鸡蛋,不道歉也就罢了,还在我家耀武扬威。
这莫名其妙的固执最终也惹恼了男主人。
又一声:
“啪!”
这次,碎的不是鸡蛋,而是丈夫的骨头。
保罗拿起墙角的高尔夫球杆,就把乔治打了。
???这是什么操作?
疑惑伴随着恐惧在这家人脸上蔓延开来。
可两位白衣少年脸上依然挂着笑容。
别慌,二人安慰道:
“这只是一场游戏。”
一场虐杀游戏。
规则很简单:
要么你们想尽办法从这里逃出去;
要么就在这里被我俩活活折磨死。
咱一个一个来。
点兵点将,点到谁就是谁——
好,先从孩子入手。
咱第一个游戏,叫口袋里的小猫。
说着,保罗就把枕套套在了孩子头上,玩起了危险的窒息Play。
孩子拼命哭喊,他却笑着说:
放心放心,不会有事的。
背后的台词是:
长夜漫漫,要是这么早就死了,后面可会很无聊的。
现在孩子看不见,就可以玩些少儿不宜的事情了。
不如,妈妈把衣服脱了吧。
让我们都瞧瞧身上有没有赘肉。
那丈夫该怎么玩呢?
毕竟已经断了一条腿了,就让他休息下吧。
躺在沙发上就可以了,好好欣赏这场游戏,看着自己的妻儿被肆意凌辱。
那种愤怒又无助的屈辱感,一定很有意思。
在这场猫鼠游戏中,保罗和皮特掌控着权力。
一种让他人堕入地狱的权力。
通过暴力,他们极大地满足了唯我独尊的阴暗欲望。
虽然看得怒气上升,但这时候鱼叔还不是很慌。
根据恐怖片第一定律“正义虽迟但到”,接下来大概就是一家人的反击了吧?
果不其然,父亲抓住机会发动突袭,让儿子趁乱逃走。
别看孩子年纪小,行动力却是一等一的。
游泳逃脱,掩盖痕迹,寻找武器,一气呵成。
再加上恐怖片第二定律“小孩不会死”,接下来就该彻底反客为主了。
鱼叔已经迫不及待想看恶人被反杀了!
“砰!”
孩子死了。
WTF!!
导演你不按套路出牌啊!!!
镜头外的鱼叔,和故事里的夫妻同时情绪崩溃。
我再次按捺住怒火。
没关系,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请化悲痛于力量,表演一场华丽的逆风翻盘!
主角光环将由他们继承!
在强大的求生欲驱动下,妻子也成功逃脱了。
她拼命奔向自由。
此时迎面而来的车灯上,俨然写着两个大字:
希望。
很可惜,又错了。
那是“陷阱”。
连附近的邻居们早已命丧恶魔之手,在这荒郊野岭,哪会有什么天降救兵。
在极端的暴力下,无人可以逃脱。
“没事,进度条还长,这家人还有机会。”
鱼叔继续安慰自己。
果然,临近终局,事情再次发生了转机。
就算最终逃不过死亡,能拉个垫背的也好。
至少算是帮儿子报仇了。
妻子瘫倒在地,欣慰地想着。
保罗目睹这样的惨状,面色怪异,似乎并没有生气。
然后摇了摇头,拿起遥控器——
倒带。
一切从头开始,仿佛无事发生。
直到这一刻,影片的“恶趣味”才彻底暴露无遗:
这一场游戏,不仅属于罪犯与受害者,更属于导演自己与观众们。
他是这片时空的暴君,无人可以逃离。
借保罗之口,哈内克在影片中数次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互动:
这正是他的诡计。
观众们被迫参与到这场残酷的杀戮游戏中。
被迫移情于这可怜的一家人。
当我们满怀愤怒地期待逆转与反手时,他一个巴掌打在所有人脸上:
在前面等待的,只有绝望。
这无疑是鱼叔记忆中最痛苦的一次观影经历。
没有希望,没有救赎,没有反抗。
只有纯粹的,无可逃避的暴力。
自己俨然成了《发条橙》里的男主,被钉在椅子上,不断地凝视着暴力,不断被电击。
连观众也成为受害者的《趣味游戏》,是一部真正的“暴力”电影。
鱼叔曾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所谓的“暴力”。
豹突的双眼、攥紧的拳头、沉重的喘息;
四处挥洒的血与汗,喷薄而出的荷尔蒙。
那是失落的野性与发泄的快感。
但那不是真正的暴力。
那些所谓的“暴力美学”,不过是被关在笼子里的斗兽游戏。
是戏剧般优雅的搏击俱乐部,是在失控边界试探的大胆挑逗。
但你知道,自己很安全。
即便银幕内鲜血满地,也依然安然无恙。
你只是沉浸在欣赏暴力的娱乐中,避开了所有危险,只享受完美结局带来的心满意足。
戈达尔曾说过,“电影是一秒钟二十四格的真理”;
哈内克却与他唱反调:“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谎言。”
而他自己的作品,正是为了揭开这谎言的面纱,直达露骨的真相。
我们热爱暴力,只因我们总是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
《趣味游戏》却强迫我们成为受害者,强迫每个人明白:
“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暴力,也是一种痛。”(导演语)
暴力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是一种被迫施加的痛苦。
但接下来的才是关键。
暴力不应是一种娱乐,更不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如此丑陋,请不要再为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