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森林》:逃离生活的死循环,去乡下清晰地生活

有一部小众的日系电影——《小森林》,画面非常静美:

长镜头略过稻田原野,雨中森林与四时花草,无数云雾,自山中落下又升起。

水田中的稻谷,会听着人的脚步声慢慢长大。风景和食材一样精致,劳作和享受一般干净,山居岁月的悠然与宁静,让你有所事事却又若无其事。

女孩骑着脚踏车,轻快地穿行在寒暑交替的山林间,独自对着景色吃完一份份只为自己准备的便当。

这样的生活,“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只是有点寂寞对不对?

其实,对于喜静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如鱼得水,“游于毕竟空”嘛。

当女孩以一个都市生活中的“失败者”退回乡村,无尽山峦张开怀抱,田野是她退一万步之后仍可拥有的选择。

这样一种选择,是出世,更是回归。

影片中,市子请佑太来家里做客,二人对坐,冰镇米酒,言语寥寥。

“干杯”

“好喝吗?”

“嗯”

流俗之人,恐怕无福消受如此清淡的气氛,怕冷了场。

总要聊点“正经事”——学业,事业,感情,发什么财,读什么书,有什么烦心事?

罪过之大,莫过于坏了气氛。

可是你对照当年,东坡与怀民夜游承天寺,是“竹柏影,明月夜”。

谈了什么正经事没有?恐怕没有,两个“闲人”罢了。

说起来,老郑自己好久没有“相顾无言”了。

就去年,老郑离职后,常常一个人留恋在西湖山水,柳绿花红,离湖入山,是漫山透绿的茶园。

一路上骑着电动车车,微风拂面,心情舒畅。

不也写了不少登山游记吗?

反省的结果是,以前活得太忙碌,太效率,太拼命。

听音乐的同时,做着设计工作,进食时,还要看视频。

与朋友吃饭时,安静的餐厅也觉得很吵,噪音也许同事客户,总有业务要谈,前程要奔。

以至于回家之后,对于刚才餐厅里吃了些什么食物,却想不起来。

妻子一直期待能够有一段时间静心研究厨艺,我推荐这部电影给她,

“也许这是你理想中的生活吧,如果不是唯一理想的生活,也一定是其中之一”。

但是她似乎并不买账:

“人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如果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那一定要承担做不好的风险,加入社会的分工不才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吗?”

“可是人并不是只有一面,参与社会分工的人会被削成薄片,比如我喜欢烹饪喜欢登山喜欢写作,但是人被削得太薄了,就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

再看看我们购物时,也要付出双倍代价,一方面付了钱,另一方面付出了时间。

因为要去赚这一份钱,花费在补偿式享受上的钱会越多,然后就需要未来更加努力地工作。

这样下去,是一个生活死循环,

人会变得越来越薄,像一张饼,薄到没有馅料,要想有味道,只能在外面涂抹些咖喱之类的酱料了。

“可是一个人也可以周末做菜,请年假去登山啊。”

“可是你为何一直都没有时间静心钻研厨艺呢?”

电影主人公从大城市逃离回家乡,这种事不是没有经历过。

市子要逃离的就是这个生活死循环。

电影拍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佑太说小森的人们生活是有意义的,这意义是什么呢。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心中持有一小片土地的自由的人,他们往往会时时提醒自己:

不必成为那个,人人都努力要成为的模样

嗯,拥有欣赏物候与时令变化的心情,常是羡煞众人的美事。

但很多时候,我们估计也就只能是向往了,因为我们中很多人都过着被称之为“江湖”的职场人生,早已被切成薄片了。

孤独的人,或许能搞清楚需求和欲望之间的界限,能清晰地生活。

对,清晰地生活,这应该就是影片想要传达的那种生活方式。

著名的孤独患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一派悲观,

“如何能够诚实地获取生计并且有自由去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这个问题过去比现在更使我困惑,因为幸运的是,我已经变得麻木了。”

有时候我想,与这片子气质最像的作品,应该是梭罗的传世名作《瓦尔登湖》,

这不就是一部吃货妹子的《瓦尔登湖》电影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