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众不同,但我不比别人差。——坦普·葛兰汀
《自闭历程》是我在看完TED上坦普·葛兰汀的演讲后专门去找来看的一部电影。因为坦普·葛兰汀作为一名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的著名动物学家、大学教授,在TED演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表现无法让人相信她患有自闭症。所以我更对她的人生历程产生了好奇,特意看了这部《自闭历程》,看完后觉得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自闭历程》是根据坦普·葛兰汀的人生历程所改编的传记式励志电影,由导演米克·杰克逊执导,上映于2010年2月6日。上映后由于坦普·葛兰汀这位自闭症患者真实的励志人生经历感动了无数观众,深受好评,获得了第68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 、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及第11届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佳剧,豆瓣评分至今保持8.9的高分,可见大家对这部剧的喜爱。
《自闭历程》主线剧情很简单,讲述了坦普·葛兰汀如何从一个自闭症儿童成长为一名教授学者的过程。电影的时间线虽然有不同阶段穿插的设定,但总的来说还是根据人物成长轨迹运行,由幼儿到少年到成年一步步循规蹈矩地讲述着坦普·葛兰汀的成长历程。虽然是普通的时间线设定,但也还是把整部剧情总体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坦普幼儿时期到大学毕业,以大学毕业演唱为段落,主要讲述了坦普作为自闭症患者求学的过程。后半部分以工作到她在自闭症研讨会上的发言为终结,讲述了坦普在工作中的不断努力。完整展现了坦普作为自闭症患者从最初的不讲话、害怕与人打交道走向一名能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学者,让大家从她的成长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励志,收获自己的成长。
我看这部电影时候被很多场面所打动,几番泪目,看完后心中充满着斗志与感慨,自闭症患者都能如此,我们正常人又哪来那么多借口呢?为何我们身边类似的励志故事却不多见,是我们没有自闭症患者吗?我想不是,而为何我们不曾出现过坦普·葛兰汀呢?也许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本文我将从坦普的不幸与幸运、坦普的“门”所代表的寓意、正视自闭症患者、主角的塑造及电影外的励志四个部分来分析这部看似俗套的残障励志片为何能获得如何高分的原因所在。
01 不幸的坦普与幸运的坦普,学会从不幸中看到幸运
1、不幸的坦普,身体缺陷我无法决定
坦普可以说是不幸的,从小就患上了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缺乏语言功能,很难与人沟通,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24小时的看护,她4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容易暴躁,更不要提与人有肢体上的接触了。除此之外她还患上了大肠炎,只能吃布、丁果冻和酸奶。
这样的坦普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幸的,因为她的病症让她在其它孩子眼中是特殊的,甚至是个怪物。孩子们总爱排斥和欺负他们觉得另类的同学,所以坦普的求学阶段总会遇到欺负她、嘲笑她、恐吓她、视她为怪物的同学,有一个好朋友对坦普来说无异于是不现实的事,她只能沉浸在她孤独的世界里,与动物交朋友,在她眼里动物比人类更好理解和相处。
2、幸运的坦普,因为她拥有超强的天赋,爱她的母亲、理解她的老师和信任她的朋友
坦普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上帝给她关了一扇窗的同时,给她开了另一扇窗。虽然有自闭症,但她也拥有着超强的视觉记忆功能,是一名视觉思考者。另外她也拥有着生命中许多的“贵人”。
- 妈妈: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医生建议她把孩子送到特殊的慈善机构,但她却从未曾想过放弃过这个孩子,耐心地教坦普认字说话,还创造各种机会让她上学,融入社会。她不会强迫坦普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会责怪坦普的与众不同,而告诉坦普你与众不同,但你不比别人差。
- 老师:卡劳克博士,正是他发现了坦普的视觉天赋,并且亲自教导,鼓励坦普进入大学学习,这位好老师,对坦普的人生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盲人室友:坦普进入大学后的室友是位盲人,她们两都有着自身的缺陷,却更加理解彼此,坦普用图像记忆,而这位盲人室友用声音记忆,相同的经历让坦普接受了这位室友,并且愿意让这位室友和她有肢体上的接触,也让她领悟到了什么叫友情。
可以说电影前半部分出现的这三个人物是坦普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人物,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改变了坦普的一生。有时候我们经常无视身边的父母、老师、朋友给予我们的支持,却忘了这些才是我们人生真正的财富。
02 剧中的“门”是坦普内心克服恐怖,勇于面对困难的具化与象征,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也同样有着一样的“门”
影片中坦普对大学充满恐惧,拒绝进入大学的时候,她的老师卡劳克博士对她讲了一句话:“坦普,试着将大学想象成一扇门,这扇门打开后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你只需要下决心走过去。” 这个关于门的比喻影响了坦普的一生。在电影中,坦普面对恐惧与困难时幻化的“门”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各式各样的门,一种是在她眼中象征着断头台的自动门。
无论是哪种门对于坦普来说都代表着各种困难,而因为她是视觉思考者,就能把一个个困难想像成一道道门,推开门,后面就是不同的世界,更好的人生,而她也为推开这一道道的“门”而努力着。
学校不许摆放她的解压器,她就马上收集同学的体验证明,为此写报告证明解压器的作用,让学校同意她摆放在宿舍中;牧场看门人说只有男人才能进,她就女扮男装,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混进牧场;为了知道牛为什么惊慌,她就爬在地上把自己模拟成一条牛,试着用牛的视野去观察这个世界;保安说要证件,她就冲去找杂志社办采访证。
而这一个个困难对于坦普就是一扇扇门,每次她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就会到卡劳克老师的话,念叨着:“所有的门都通向新世界。”然后却克服这些困难。坦普从不抱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难,而是永远单纯地就想着如何去解决,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反而让坦普推开了一扇又一扇门。
对于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每天需要面对着许许多多属于自己的“门”,但很多人却会因为面前的门紧闭着而抱怨为什么要有“门”,为什么生活就不能一帆风顺,为什么怎么自己要遇到这些糟心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坦普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式,收起抱怨,只为达到目标单纯的努力着,想尽一切办法,也许这才是推开人生一扇又扇门,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新旅程的唯一并且是最好最快捷的方法。
03 正视自闭症患者及一切残障人士,也许他们比人们想象中的优秀,我们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多一点耐心与鼓励,发现他们的天赋
1、过度保护有时候并不是真正的爱
坦普能走到现在,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身边人的耐心与鼓励教导。似乎我们很少在生活中看到各种所谓的“某某症”患者,他们哪去了?真是因为没有吗?不,不是的,他们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隐藏了起来,这种隐藏有可能是主动的,也有可能是被动的。
有些父母或者亲人对于类似坦普之类的孩子,怕他们受到伤害,受到外人的嘲笑,甚至欺负,就把他们紧紧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藏了起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就应该只生活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由此度过一生。而殊不知这种过度的保护并不是真正的爱,也许错过了让孩子成为另一个坦普的机会,如果坦普的妈妈在一开始就听从医生的建议把孩子送到专门的机构寄养,那如今我们就会少了一个优秀的动物学家和大学教授,以及一个用自己经历鼓励着别人的人。
2、他们不丢人,请用正常的眼光对待“坦普”们
除了过度保护,还有些父母或者亲人对这样的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是羞于将他们带入公共场合,更别说要冒着被人嘲笑的风险送孩子上送,完成学业。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是难堪、鄙夷、嘲笑等等,巴不得把他们藏起来,不出来丢人现眼,假装他们不曾存在于这个世界。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很少听说阅读障碍和失语症?下面高票回答言简意赅:在中国我们把各种障碍症统一称作笨。看到有点心酸,也许这部电影能让我们及更多的患儿家庭觉悟,这些特殊孩子并不笨,他们的天赋有待去开发,请正确对待他们,别拿有色眼镜对待,直接否定了这些孩子未来的可能性,关上了他们的门。
坦普的故事正是告诉了我们,有着相同症状的孩子们,他们并不笨,也不傻,甚至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天赋,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父母、老师多一点耐心,其它人对他们只需用正常眼光看待即可,给予相应的尊重和保护,鼓励挖掘、呵护他们的天赋,让天赋得以施展,让小树苗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坦普从小一直被过度保护,不与外界接触或者直接被放弃,那她最终可能成为我们很多人眼中的“傻子”,而非如今的坦普教授,希望能有更多的“坦普”出现,这也是影片带给大家的希望,既然有一个坦普,那就会有更多的“坦普”。
04 主角的成功塑造及了解电影外的励志让你更能看懂这部影片
1、主演克莱尔·丹妮丝的认真与努力,完美地塑造了坦普·葛兰汀
不得不说,电影中克莱尔对坦普的塑造是成功的,她的每一个表情与动作都表现出了自闭症患者应有的行为。其实对于塑造好坦普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克莱尔的压力是巨大的。在饰演坦普之前,克莱尔并不了解她,甚至只是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为了扮演好坦普这个有着自闭症的人物,克莱尔认真观看了坦普的纪录片、阅读她的传记,从这些方面了解坦普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还认真观察学习自闭症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说话方式。还专程去拜访了坦普,在坦普的住所里聊了足足六个小时。当坦普本人到剧场看到拍摄时也未曾对克莱尔的表演提出任何意见,由此可见坦普本人对克莱尔塑造角色的认同,而克莱尔也因此片优秀的表演收获了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可谓是实至名归。
2、制片人艾米丽拍摄这部片子的主要原因也充满着励志
本片的制片人是艾米丽·格森·赛内斯,她本人就是一家非营利性的自闭研究联盟的创始人,她自己的儿子在2周岁时被检测出患有自闭症。妈妈和奶奶都向她推荐了坦普·葛兰汀的自传并给她寄来了相关资料,以此鼓励她,让她看到自己的儿子也有可能会是另外一个坦普。
艾米丽在读完坦普·葛兰汀的自传和资料后,了解了坦普的经历,她似乎从坦普的身上看到了生活和治愈自己孩子自闭症的希望,为了自己和儿子,也为了更多自闭孩子的家长看到这种来自坦普·葛兰汀身上的力量,于是艾米丽决定要为坦普·葛兰汀拍摄一部传记电影让更多人知道坦普·葛兰汀,并且以她为榜样,激励自己的人生,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诞生的重要意义。
3、坦普·葛兰汀本人的励志结局,让人相信世界上是存在奇迹的,需要的仅只是努力
坦普•葛兰汀,时代周刊2010年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英雄榜第5位。虽然患有自闭症,却拥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畜牧科学硕士,1988年获得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她是当今少数的牲畜处理设备设计、建造专家之一。她在此专业领域中,发表过上百篇学术论文,并经常性地巡回各地发表演说。
她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教授,出版过四本书:《图像思考》,《星星的孩子》,《基因学与家畜行为》以及《牲口管理与运输》。她还成立了“葛兰汀畜牧系统公司”,跟全国各大速食厂商合作,如麦当劳、汉堡王等,共同监督全美各地动物处置设施的状况。
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演讲改变社会很多人对于自闭症的看法,她发明了世界知名的“拥抱机器”,用自己亲自实践的方法来缓解了很多自闭患者的自身焦虑,她也积极参加自闭症的研究,堪称是数十万有自闭儿家庭与自闭患者的楷模。
人物传式电影取材真实故事,这也是它更能触动人心的所在,因为真实,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这种励志不属于童话与幻想,而是真实存在。这种自己亲眼能看到,并且论证的励志,让人们发自内心地以电影主角的经历来激励自己。哪怕一部电影的激励效果是微弱的,但这种微弱的力量将会如同蝴蝶效应一般逐渐扩散,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冲击力,这就是励志电影的意义所在。
总结:
坦普·葛兰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自闭儿童也可以是天才,她用自己的勇气打开了一道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门,走向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当她在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用她那有点五音不全的歌喉唱出《You’ll never walk alone》(利物浦队歌),所有人都在认真倾听,来自属于坦普的力量,那一刻我感动了,也从中汲取了属于我的力量,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