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仅有的两位戛纳影帝, 如今却全都“烂片缠身”

在世界影坛,能够与奥斯卡奖相提并论的电影奖项,无外乎欧洲三大电影节。

既是: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以及柏林电影节。

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全球享有巨大声誉,世界各地的电影人都对它们趋之若鹜。

其中,以戛纳电影节的艺术水准最高且影响力最大。

据统计,张艺谋、陈凯歌以及姜文等多位华人导演,都曾在戛纳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相比较之下,华人演员得到戛纳电影节认可的次数,则要少上许多。

截止到目前,国内才仅有两位男演员摘得过戛纳影帝的至高殊荣。

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人戛纳影帝,便是葛优。

1994年,大导演张艺谋携影片《活着》第二次冲击戛纳电影节。

在此之前,他曾于1990年凭借《菊豆》获得戛纳电影节的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

某种程度上而言,张艺谋开启了内地电影人的戛纳电影节征程,堪称“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

但“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却很快被第二个人抢了风头。

1993年,陈凯歌以一部《霸王别姬》惊艳世界,一举斩获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

达成这一成就之后,陈凯歌在华语影坛的地位可谓是“傲视群雄”。

实力相仿的张艺谋自然不甘人后,他倾注精力与才华,打造出了一部《活着》。

平心而论,《活着》的艺术造诣并不逊色于《霸王别姬》。

不过在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它不幸败给了昆汀的《低俗小说》,仅捧回一座评审团大奖。

而《活着》的男主角葛优,最终能够问鼎戛纳影帝,倒也算不负张艺谋的一片苦心。

葛优向来擅长诠释“小人物”,对这类人物的拿捏,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在《活着》里饰演的“富贵”,无疑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葛优才能完成华人演员在戛纳电影节上“从无到有”的壮举!

至于第二位华人戛纳影帝,则是梁朝伟。

梁朝伟在香港影坛素有“影帝专业户”的美誉,他的大部分成就其实都离不开导演王家卫。

作为少数几位能被冠以“大师”称号的华人导演,王家卫的艺术才华早已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

1997年,王家卫便凭借《春光乍泄》斩获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大奖。

而《春光乍泄》主演之一的梁朝伟,也入围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角逐。

但当时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法国女星伊莎贝尔·阿佳妮,此人的“脑回路”颇为与众不同。

阿佳妮“固执”的认为,《春光乍泄》已经得到一座重量级奖项,便不适合将“最佳男演员”的奖杯再颁发给梁朝伟。

这也就导致梁朝伟在最初得票很高的情况下,又“莫名其妙”地输给了《可人儿》里的西恩·潘。

当然,西恩·潘的演技实力有目共睹。

只是他在《可人儿》中的表现,确实不及《春光乍泄》里的梁朝伟。

这一点,从《可人儿》在其它电影节的奖项提名上也可以明显看出。

与“戛纳影帝”擦肩而过的梁朝伟,3年之后凭借《花样年华》卷土重来。

这一次,没有“固执”的伊莎贝尔·阿佳妮,也没人再忽视梁朝伟的表演才华。

他终于捧起了“最佳男演员”的奖杯,成为葛优之后的第二位华人戛纳影帝!

葛优和梁朝伟在问鼎戛纳影帝之后,都还保持着极高的作品水准。

前者和冯小刚一同拉开了内地电影贺岁片的序幕,陆续主演了《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以及《大腕》等经典喜剧。

后者则与刘德华等人一同缔造了香港警匪片的巅峰之作《无间道》,又先后主演了《2046》、《色,戒》以及《一代宗师》等银幕佳作。

看得出来,两位演技精湛的演员都起到了“业界楷模”的作用。

但大约从2010年开始,葛优和梁朝伟似乎都陷入了“烂片缠身”的尴尬境地。

葛优主演的《赵氏孤儿》、《私人订制》等影片,都未能得到较好的口碑反馈,评分也勉强徘徊于及格线水准。

就连最近接拍的《两只老虎》,其品质也称不上令人满意。

而梁朝伟更是沉迷于烂片“无法自拔”,持续给观众带来了《摆渡人》、《捉妖记2》以及《欧洲攻略》三部“超级大烂片”。

很多影迷都在抱怨:葛优和梁朝伟即将“晚节不保”。

其实葛优和梁朝伟毕竟只是演员,他们对作品品质的把握上,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纵使两人能够一直保持绝佳的演技水平,却奈何幕后主创的实力无法与之相匹配。

与其不满葛优和梁朝伟频频接拍烂片,倒不如去反思中国电影市场为何能给这些“烂片”的导演和编剧提供生存空间。

或者说,我们尽可能地不去给“烂片”买单,也就加速了整个市场的良性运转。

期待两位影帝的下一部作品,他们都值得更好的影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