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流量多撕几次就糊了

可喜可贺,这场大戏终于杀青了。

随着昨日电视剧《青簪行》(原著名:簪中录)正式开机的消息公布。

闹足了大半月的吴亦凡、杨紫撕番大战,也终于能够止戈休兵、暂落帷幕。

老实说,对于这出战况激烈程度赶超《金枝欲孽》,剧情幼稚水平于仅次过家家的争番戏码。

飘飘内心的滋味,是又惊又倦。

这惊,在于形式之新。

要知道,往日群星争番,无论多大的咖位,都是等作品产出后,再在海报上争名份。

可《簪中录之争番传奇》呢?

开创先河。

娃,都还没落地!

家大业大的“爹妈”二人,就由双方爱放暗箭的经纪人及性情火爆的粉丝代劳,抢先争起了优先署名权,力争作品产出后的第一功臣名号。

纵观业界,也是独此一家。

而这倦——

依然在于套路之旧。

在这个新人连口西北风,都未必能抢到的影视寒冬。

两个要资源有资源,要流量有流量的人,宁愿冒着被天下耻笑的风险,也要坚持着不比敬业比咖位的夺番之战。

现下世道的撕番抢功风气之盛,可见一斑。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

要问这风气谁带的头,今儿飘飘可得好好寻寻锅主。

谁在造作?

有句说句。

虽然内地娱乐如今是妖魔祸乱频出,炒作已久不得安生。

但飘飘翻了翻老帐,发现这撕番抢功的锅,还真没法全赖现下的内地影业风气。

毕竟“番位”一词,虽是日本舶来用语,在霓虹的影视文化里,有担纲收视高低的主责任之意。

但追本溯源——

将番位与功劳挂钩一事,早在我国民国时期的影坛便初具意识。

1937年,男演员赵丹因不满自己的海报署名排在周璇之后(几年前周赵二人合作时,赵丹名字在第一顺位)。

愤而向出品公司索取天价片酬,结果不仅被拒绝还被换角重拍,可谓得不偿失。

而这次事件的爆发,也无疑标志着番位评级引纷争在华人电影界第一次闹大。

署名先后顺序,也从传统的男性演员优先,逐渐过渡到:能为影片带去更大票房影响力的能者/咖位大的演员优先。

以上世纪影业发展最如日中天的香港来看,男演员虽仍会大概率地被默认为拥有番位优先权的对象。

但不少女演员也能因为更当红的事业资本,而压番男主角,拥有作品的第一番位。

比如林青霞领衔主演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而夸张如成龙,出演电影《A计划》时不过客串身份,便因为票房号召力超强而位列第一番位。

可见票房卖座能力,才是香港影坛的番位评级核心。

但这些表象,远绝不足以显现香港影业巅峰期的争番境况之复杂。

这不,考验香港影人如何平衡番位艺术难题就来了。

且听题:

当影片的两位主角性别相同、且咖位相当时如何处理?

1973年,香港影业制作人创造了一个占地为正方形,署名呈对角线陈列的方案。

为狄龙和傅声两位当红男星,在邵氏电影中的共演一事,交上了完美的番位答卷。

而这个举措,也开启了两强相遇则平番的先河,并被沿用至今。

比如2010年,同时聚集了成龙、李连杰两位功夫之王担纲主演的《功夫之王》。

无论是从人像大小、布局、到名字陈列。都巧妙地平衡了番位高低,使二位巨星都感到心满意足。

不过有意思的是,计划当真往往赶不上变化。

毕竟两强争锋时,平番自然只需要对切蛋糕,可当数强争番时又该如何处理?

答案:炮灰牺牲制。

比如夹在洪金宝和成龙中的元彪,便是如此.

C位的风光?

是没有的,做小的尴尬,倒是一目了然。

压轴的还在后头。

因为看古早港星争番,最佳打开方式,还是当属诸神打架的《东成西就》。

从海报鬼畜般插人头,就能看出这部片子的宣发是有大智慧的。

这部巨强卡司的戏,也得分出个强中强。

老版片头以魔王哥姐张国荣、林青霞为轴心,居C位,而咖位较低的演员,名次为递减状向外散开。

一些海报则看似呈竖列状,实际上是男女划为两拨。

两强分布于边缘,咖位高度向内心逐渐递减变弱。

而近年修复版的片尾,更是玄机暗藏。

看似顺序列出,实际以钟镇涛、叶玉卿为分割线,上下镜像对称。

总而言之,潜在的番位排序虽然有,但明面上各家的体面也周到地细致照顾。

而各位影星们呢,也是踏踏实实做到了片场外该闹的闹,片场内该投入的投入。

以至于导演刘镇伟虽然在拍摄期间苦不堪言,一度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时,将此片选为自己演艺生涯中最痛苦的一部作品。

但由于演员们尽心卖力,笑果十足,因此也顺利助力该片成为港片辉煌历史中的经典喜剧之一。

可见此时的香港影星们,对于番位和实力之间的价值排序,是健康而良性的。

当然, 这,离不开导演和后期处理的智慧。

变质成病毒的番位

但有意思的是,随着港台影业的资本势力触角逐渐深入内地,被一并带入的争番风气,逐渐变了味——

2012年的《画皮》番位之争。

作为史上第一次映入内地公众眼帘的撕番大战,周迅和赵薇两位大花在当年可谓撕得轰轰烈烈。

为了争抢排名,二人没少暗地分别向出品方施压,博得署名话语权。

来看看这张写满二人博弈意图的番位截图——

一个以左为贵,一个争高为尊,两方泾渭分明,分寸不让,可见当时战火之激烈。

不过说实话,尽管争番到了这般锱铢必较的白日化地步,飘飘倒觉得程度尚在情理之中。

毕竟两位同咖大花在同场竞技,戏份等重的情况下,平番不过理所当然之事。

再加上都在演技上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因此这番位也就争得有理有据。

但,事态再发展到往后,可就越来越不对劲了。

来瞅瞅近年的战况发展:

2016年,鹿晗和井柏然共同主演《盗墓笔记》,因为不满鹿晗方在宣发时提出的番位安排,井柏然和鹿晗的经纪人及粉丝们,展开了歇斯底里地隔空骂战。

2017年,电视剧《爱情进化论》开机,先后将男女演员张若昀和张天爱,名字打头的宣传微博分别发了一遍,引起粉丝热议。

而关于张天爱的番位纷争还不止这一起。

2018年,女演员金晨就发微博暗示过自己被某女演员抢角色。

感到被舆论非议的张天爱,当即甩出律师函,表示自己签了女一号的剧本。

也是这一年。

主演《凉生可不可以不忧伤》的马天宇,由于对粉丝们争番造成的言论困扰感到忍无可忍,于是愤而炮轰对手演员粉丝,表示戏都是对方一个人演的,请停止纷扰。

到了2019年,由周冬雨、罗晋主演的《幕后之王》,则爆出了电视剧在招商和宣发时,没有合理安排好演员番位的争议新闻。

几个月后,彭昱畅控诉自己被《小小的愿望》片方进行番位欺诈。

再到如今,作为《簪中录》主演的杨紫和吴亦凡,两家团队由于争番不休,引得两家粉丝将对掐战火燃遍了国内各大论坛社区。

发现没,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

内娱的番位之争,已然陷入病癌化的模式。

从演员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不选角色、选的是番位。

到争番火力从演员自个儿暗地发力,升级到如今经纪人公开兵戈相向+本人亲自下场+粉丝夹道助威的强大阵仗。

艺人们对它的执念,似病毒般的一路发酵,以至于电影、电视剧、群星出席的各大活动场都难逃辐射。

可以说“番位”这一词,比起形容为所谓的敏感神经。

飘飘倒觉得现在的它,更像是一根掐住了艺人们职业命门的大动脉。

在内,它被艺人们投射了自己全部的职业自尊,以及自身咖位高低的价值意义。

而在外,它既是粉圈攀比风气下的话语资本,更是艺人们博取商业利益的巨大砝码。

可“唯番位是图”的行为动机背后,暴露的本质弊端是什么?

在大的角度看,自然是行业的不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但落实到个体们的心理共性呢?

无疑是对数据的狂热追捧,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

对行业创作规律的不尊重,以及对作品质量本身的不关注。

对不起,观众鬼记得番位

将问题拨回最初——

《簪中录》作为一部原著剧本为大女主视角的电视剧。

为什么没有演技质量保证的男主吴亦凡,会和杨紫争一番到今天不休?

原因很简单。

来看看上世纪的香港“票房卖座演员”,和我们现今口中的“流量演员”区别。

前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的出头靠的是扎实的演绎功力,一次次经历市场的淘汰与检验,才拥有担纲大梁的机会,因此产出的作品也经得起时间的敲打和咀嚼。

而后者的第一批红利收割者,成功路径极其相似。

有的依托于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时代背景下,对粉丝经济兴起机遇的把握,而有的则是成熟的日韩造星工业模式作奠基石,快速建立的名气。

这意味着什么?

后者事业地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保值的。

那为了保住外在的体面假象,他们能做什么?

用泡沫般脆弱但庞大的名气,争取一个个华丽的番位,来装饰自己日益干瘪空洞的事业底气。

问题来了,一通鸡飞狗跳后争到的TOP番位,真的能成为艺人在演艺道路上的完美奠基石吗?

显然不吧。

当年撕得再昏天暗地,《盗墓笔记》也没成为鹿晗和井柏然的荣誉代表作呀。

而高达十亿的电影票房,有为一番主演鹿晗,在陷入偶像失格后滑坡的声誉保驾护航吗?

答案不也是显而易见?没有嘛。

说实话,飘飘发现最热爱争番的几位艺人们,大多事业半紫不红或者正陷于事业困境。

但,他们想到的,都不是在戏上下功夫。

而是不够清醒地在番位上猛干。

为什么说不清醒?

因为娱乐圈人人都爱追逐浪潮,却又常常容易忘记一个残酷的现实——

那就是除了粉圈,根本没有观众会去在意番位高低这件事。

1986年,周润发出演《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一角,此后的30年间,这个片名提起来,都几乎等同于周润发的经典代表作。

可事实上呢?

他,包括这部戏的另外两位主演,以及导演吴宇森。

当时都很霉,电影事业都在困顿中。

吴宇森急于转型;狄龙刚和邵氏解约,老刀被弃;张国荣虽然在歌坛蓬勃发展,但电影角色一直就是小混混+大众情人。

周润发呢?直接被业界盖章票房毒药。

而当时,《英雄本色1》的一番男主是狄龙,周润发当时只是个位列三番的演员。

但人家憋着劲儿,把功夫都下在戏上了。

谁能阻止大家想起《英雄本色》时,脑海出现的第一名字是周润发?

2017年,雷佳音成功演绎了《我的前半生》中憨厚优柔的渣男前夫哥一角,从此一炮而红,戏约不断。

且看影视市场和观众们,谁在意了他当时只在剧中名列四番?

2018年,聂远、秦岚凭《延禧攻略》中乾隆和皇后容音等角色,成功在中年翻红。

一个获全网颁发爱称“大猪蹄子”。

一个接受访问时自曝非常开心,此次的出演成功洗刷了自己从影十几年来,由于“知画”一角深入人心的绿茶形象。

而在受捧的背后,观众们又何曾了解并在意过,他们的角色番位只是特邀出演?

当然,飘飘不是说,演员对番位有诉求不合理。

只是深感现下病态式的撕番行径,于观众看来既无营养,于演员个人,也不具备任何正向的有效意义。

而导致撕番事件频发的背后,固然和行业本身一定的秩序混乱有关。

但更多的,显然还是从业者价值观的次序尚未摆正。

君不见“天涯四美”,全员配角。

但却因为各自饰演的角色魅力,和个人特质达到高度融合,纷纷在影坛留下一抹惊鸿的身影。

可见观众会喜欢谁,从来不是因为番位重量。

甚至,戏份长度,主角光环都不是绝对的吸粉利器。

有没有小角色?

当然是有。

但,小不意味着坏。

坏,不意味着不能出彩。

片头片尾名字放得大、位置靠得前,就等于成功吗?

不。

真正成功的演员,莫过于观众记住了他的角色,却不认识他,自己急着满屏找他的名字。

那才是真正被表演打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