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愿望》剧本写得很棒, 看完之后, 心里五味杂陈

听说他在参加《向往的生活》第三季期间吸了不少路人粉,而由他主演的电影《小小的愿望》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终于上映。我则履行着承诺:“把和他的关系调回到观众和演员最原始最平常的关系。他参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尽量贡献票房。

有感觉了,也写写影评。”我之前没有看过田羽生导演的作品,但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调色、打光、剪辑这么难看的电影了。这篇文字就顺着心情写点其他的吧。有时大家喜欢争论“哪位演员更有票房号召力”,不过,我却觉得争论这样的问题浪费时间。

在我看来,演员这个职业处在整个影视行业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更像针线,作用就是把所有环节缝合起来。他们经常出现在镁光灯下,这让观众误以为他们可以呼风唤雨。但其实,演员并没有大众想象中的那么有话语权。娱乐版块里会经常出现一线演员/明星争角的新闻,从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都背离了初衷:不是应该先看演员是不是适合这个角色吗?

适合了,再来看看各自背后都有谁,拍过什么作品,接着往下撕吧。那么什么叫适合呢?这个问题是薛定谔的猫。我之前从事的是最基层的经纪人的工作,所以我经历得比较多的事情是这样的:选角团队说要定演员了,结果被告知导演还在改本子,再等等;选角团队说这次真的要定人了,结果导演又去复景了。在导演心里,最不用着急的就是定演员这件事情了。

因为好演员总是有的,总是可以找到的,但是剧本能不能改成自己要的样子,就是未知之数了。所以,电影成品的质量,不由演员来决定,也不该由演员来决定。没人会去选让自己“身败名裂”的片子。演员当时能看到的就是一个策划案,或者一条组讯,或者电影的初稿剧本以及无数的大饼。在这样的时刻,他能抓住什么呢?

还有一个我个人挺喜欢的小点,就是王大陆和魏大勋在小卖部吃泡面那段,我小时候也拿这种罐子泡面,那个按压面饼的方式,还有嘴开火腿然后一节节咬下来丢进罐子都一模一样。最后大勋回来吃的那一口泡面我觉得就给这个人也演的挺活的。我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剧本写得很棒,导演非常用心,演员在组里拍得也很开心,觉得学到很多东西。

但是我看完电影后,心里还是有点五味杂陈:这部电影和我当初看的那个剧本,已经是两部戏了。因为他的戏份都被剪掉了。所以,很多的评价或者担忧更像是马后炮。作为从业人员,我知道一部电影从立项到最后呈现在大银幕前会是怎样的艰难。只有一半左右拍摄完成的电影能够被观众看到,而2018年上映的电影中,有超过70%的电影票房不足1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