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上钢琴师》, 时隔21年, 还能走上大银屏?

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末,有两部关于大船的片子,一部以全球票房大热胜出,一部以文艺情怀成为经典,潮汐都十分喜欢,前者叫《泰坦尼克号》,后者叫《海上钢琴师》

而潮汐更喜欢后者。

《海上钢琴师》于1998-10-28(意大利)上映

由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

蒂姆·罗斯、普路特·泰勒·文斯、比尔·努恩主演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隔21年之后

在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终于在国内公映了。

这应该创造了国内影片首映和公映的最长时差了吧,为什么《海上钢琴师》能在在经历如此漫长的时间之后,依然在大银幕上坚挺。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一部可以用十年为单位,经得起时光的淬炼的电影。

从《海上钢琴师》,潮汐看到的是孤独,更是寄托。

这一部你看完后,会思绪万千的电影,满脑子都是头绪,把文字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始终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字眼来形容的这部电影,有时候语言就是这么的苍白,万千的思绪无法说,有些电影就是这么神奇,让你欲言又止欲语还休。

1900是个特别的存在,特别到每次潮汐想起他,都会想起那个在风中形销骨立的身影。他带着黑色的礼帽,穿着黑色的大衣,口中不断的在练习:“我希望你能够收下这份微薄之礼物”,他始终没有送出自己的礼物,他一个人站在船头,这一站,就是永恒。

他望着你,但其实他看的并不是你,他朝着你微笑,其实他不是对你微笑,他看着窗外的女子,眼神平静,双手放在琴键上,乐章就从他的眼睛里流了出来。没有人能比蒂姆·罗斯更适合这部电影,他的眼神,他的双手,一如他的忧伤像雾一样环绕在他的四周,这样的眼光注定是孤立于世。而潮汐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后,唯一的感觉便是孤独,真孤独啊。潮汐并不想说钢琴,不想说他的才华,以及那些关于尽头,关于彼岸的文字,潮汐想说的,只是1900这个孤独的灵魂。

在潮汐眼里,1900应当的是孤独的,他没有父母,没有任何亲人,没有一个正常的名字,每次到达美国后,全船人都争相恐后的想要达到这片自由之地的时候,他一个人默默的留守在游轮上。他本可以拥有更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爱情,可他都放弃了。在潮汐眼里他就像是所有的天才一般,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所以天才都应该是孤独的吧,他们站在舞台的中央,享受着聚光灯,掌声和荣耀。这些常人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在1900这里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天才都是异类,人们表面崇拜着他,在酒会上谈论着他,却没有人真正的爱过他。你可能会呵护他,尊敬他,喜爱他,但当他义无反顾的走到马路中央迎接疾驰而来的汽车的时候,没有人会拼上自己的性命去推开他。

可慢慢潮汐才发现,其实1900从来都不孤独,之所以觉得他孤独,那是因为我的世俗,我的孤独,我用自己的标准界定了孤独的尺度。1900他单纯,善良,拥有着数不尽的才华。生于船死于船,最后随着船一起在时光站成永恒,他的灵魂是完整的。

只是他的存在,让我们感到孤独罢了。

当他最后选择与游览轮一起毁灭的时候说到:“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对呀,一个从来都没有名字,没有所谓身份证的人,即使他死去了,这个世界也找不出的他所谓的痕迹。但他并非是没有了痕迹,他只是没有所谓的符号,名字和身份证只是社会给我们的编码。1900并非没有存在过,他无比真实的存在过,人们可能会忘记他的名字,他的容貌,却永远记得他的故事。而一些即使维基百科输入他的名字有大量的篇幅去介绍的人,甚至你努力都无法记起来。对于1900来说,轮船就是他最好的归宿,1900明明从未走下过轮船,可那张写满了坚毅却又带着温柔深邃的双眼,彷如以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在他的眼里,孤独的不是他,而是我们。芸芸众生才是孤独的那一部分,而他正好不是。

所以这究竟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呢,也许始终逃不脱自由和选择。始终没有办法和尽头和彼岸撇清关系,但在潮汐眼里,这就是一部简单的纯粹的传记电影,无关孤独,无关信仰。主角叫做1900,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一点点世俗的幸福,他仿佛活在云端,即使给你执笔的权利,他的人生同样完整到了,你无法进行增加和修改的地步,他的一生像是一件艺术品一般无法被玷污。

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宝般无法被复制的遗憾,以及象牙般光洁无暇的纯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细细梳理。

而除此之外,为什么1900会甘于享受我们平凡人口中的“孤独”。

潮汐觉得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只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不致无枝可依。

导演毕赣在凭借《路边野餐》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的时候,他说:“我的电影拍给野鬼和风”。

但毕赣即使如今也依然蜗居在凯里,他有能力走出去,可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精神家园。永远的凯里,永远的荡麦。在凯里,在荡麦,有他的熟悉的地方,在他可以了解和掌控的地方,他努力的寻找着他的记忆,他的爱。

让你感到糟糕的地方,也同样能让你感到安稳。

所以潮汐也从来不羡慕北上广深,因为在我眼里,我们对于土地是要有信仰的,影响每个人最深的东西都会是地理,那是我生存的空间。那里有我自己生活的地方,爱吃的食物,习惯的气候,那种东西很难被体会和信任,也很难被代替和更换。”

我坚信,每一片土地都有着自己的感情。

在看科幻片的时候,我总会在想,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几秒后,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呢。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

于是我们从一个个外星人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外星人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保存了差异性的外星人们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

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

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

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外星人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

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