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卢作孚》研讨座谈会现场。片方供图
大型纪录片《卢作孚》研讨座谈会现场。片方供图
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今(19)日,大型纪录片《卢作孚》研讨座谈会在重庆北碚召开。该片由重庆市北碚区委、区政府、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和爱奇艺联合出品,于8月23日首映。播出近一个月,目前,公众对纪录片《卢作孚》的关注仍在持续。
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纪录片的影响,更好地发扬和传播卢作孚先生的爱国企业家精神,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国家广电总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院的专家学者及卢作孚先生家属代表相聚一堂,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创作团队将卢作孚先生置于中国大背景下塑造企业家形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利用大量历史文献营造历史氛围,采用情景再现等方式增强纪录片特性与感染力;同时,采用历史文献声、第一人称叙述声、第三人称旁白及音乐,共同创造了多元的听觉体验。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肯定了创作团队与学术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该片在史料选取、史实还原及观点呈现上保持严谨客观,尊重历史事实。《卢作孚》作为一部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承弘扬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创作团队将卢作孚先生的一生探索与国家命运兴衰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华文化传承中儒家精神的根脉和骨架,凸显了卢作孚先生爱国兴业、造福民生、救国于危难的品质。”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认为,该片兼具传记体与散文诗风格,是对中国式纪录片美学表达的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刚盛赞徐蓓导演带领创作团队与卢作孚先生进行了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他指出,该纪录片将主流人物的命运起伏与历史当下结合,让观众了解川渝及中国历史,体现了人物历史与国家历史的同频共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从立意层、叙事层和符号层分析本片特点,认为其构建了丰富多元的视听符号体系,呈现出“杂糅美学”。片中除实拍、影像资料、情景再现外,还有不同风格的动画、版画、漫画和素描等元素,以及后现代主义表达,使作品既沉稳厚重又活泼灵动,契合网络时代年轻人群的审美。
同时,在谈到《卢作孚》的深化运用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片具有制作纪录电影的基础和潜质,且具有海外传播特点,建议制作多语言版本,让卢作孚先生走向世界。西南大学副教授郑劲松建议北碚制作一部关于卢作孚先生的戏,开通一条北碚至磁器口的民生旅游轮船。
中国广播电视报刊协会会长、《广电时评》杂志总编辑杨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纪录片细腻地描绘了卢作孚先生的生平,展现了企业家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完美融合,启示广播电视节目应更多关注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弘扬正能量。纪录片《卢作孚》的成功,是对卢作孚个人的致敬,更是对其精神的深刻诠释和传承。
据悉,今年8月25日,《卢作孚》登陆央视、重庆卫视和爱奇艺平台,迅速登上纪录片热度飙升榜第一位,位列蓝鹰平台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央视纪录首播收视率达同时段收视目标的109%,重庆地区每集平均收视率0.411%,各集均列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