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曾因“多囊卵巢”差点放弃怀孕,医生澄清5个误区

娱乐头条 1828℃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刘运铎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近日,中国台湾演员欧阳妮妮公开了自己怀孕的消息,并坦言几年前被诊断为“多囊性卵巢”,差点放弃怀孕。这一消息一时间登上热搜,有网友称自己也查出多囊卵巢,但名字是“卵巢多囊样改变”,也有网友说自己患上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些都是一回事儿吗?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刘运铎主任医师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们所说的“多囊卵巢”通常指两种情况,一是卵巢多囊样改变,二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女星曾因“多囊卵巢”差点放弃怀孕,医生澄清5个误区 - 陆剧吧

“卵巢多囊样改变”是对卵巢状态的一种描述,并非一种疾病,指的是在超声下发现,一侧或两侧卵巢内有12个或以上、直径2至9毫米的卵泡,使用过促排卵等性激素药物的女性可能会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也可在超声上出现卵巢多囊样改变。但“多囊卵巢综合征”则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患者常有月经异常、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改变,需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治疗。可见,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少女性是只知其名,并没有深入了解,网络上也流传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胖人才会患多囊。刘运铎医生强调,临床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需看三点:1.在超声下卵巢有多囊样改变;2.存在月经异常如月经稀发或无排卵;3.有高雄激素表现(痤疮、多毛、黑棘皮征、脂溢性皮炎或脱发,抽血显示睾酮升高),成年女性满足其中2条,便可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见,胖瘦并非决定性因素,正常体重甚至瘦弱的女性同样有患病风险。

误区二:得了多囊就没法怀孕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月经稀发,不排卵或卵泡发育困难,排卵期变得不确定,部分患者确实会因此难以受孕。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妊娠已不再是临床难题,通过性激素药物治疗,将患者的月经周期调整至正常后,医生会指导患者在排卵期同房或进行促排卵,增加受孕可能。如果患者无法自然受孕,还可选择辅助生殖技术。

误区三:多囊治不好。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多囊卵巢综合征虽不致命,但治不好。实际上,它是可以治愈的,并不一定会伴随终生,只是不像治疗炎症一样立竿见影,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药、调整生活方式,需要的时间较长。有小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自行消失。

误区四:多囊“生完孩子就好了”。不少患者把成功怀孕当成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方法或最终目标。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妊娠确实是有效治疗措施之一。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治愈与妊娠没有直接关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本身受孕就比较困难,能怀孕的前提是接受规范治疗,而不是置之不理、等待自然妊娠。即使顺利生产后,患者仍需对疾病进行管理和监测,关注内分泌指标、月经情况,预防远期并发症。

误区五:不生孩子没必要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不以“生育需求”为标准。这种疾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对女性的影响远不止生殖系统,还可能伴随血脂、血糖异常。长期放任不管,可出现子宫内膜过度增厚,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甚至心血管疾病风险均会增加。因此,无论日后有无生育计划,都要规范诊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最重要的是长期管理,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运动、饮食控制、减肥等多元化策略。患者如有生育要求,可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以达成怀孕目的;如无生育需求,可周期性服用复方短效避孕药,或应用孕激素、雌孕激素序贯治疗,降低雄激素,维持月经来潮,还要定期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刘运铎医生强调,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一旦发现月经发生改变(月经稀发或周期不规律、不规则流血、经量少等),伴随脱发、多毛、脂溢性皮炎(痤疮)或颈部腋下色素沉着,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

责编:王晓晴

主编:徐文婷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