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金善宝:金色麦田的守望者

娱乐头条 1144℃
他是金色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一生的执着与智慧,守望着每一片金色的希望。他的研究成果,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大地,让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受益,让丰收的喜悦在田野间荡漾。他的精神如灯塔般照亮着一届又一届的农科学子,引领他们走向科学的殿堂。
他就是中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今天是金善宝诞辰129周年纪念日,一起来了解他和小麦的故事。

回眸|金善宝:金色麦田的守望者 - 陆剧吧


初识小麦,与农业结缘

1895年7月2日,金善宝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石峡口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目睹了农民的辛勤与苦难,这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他立志要振兴中国农业,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17年,金善宝考进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成为石峡口村第一位大学生,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3年后,金善宝大学毕业,进入新成立的皇城小麦试验场任技术员。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从经费的预算到人工的安排,他样样亲力亲为,整天忙碌在庄稼地旁。尽管工作繁重,但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金善宝结合理论知识和在试验场的工作经验,先后在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杭州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院校教授农业课,传播农业知识。

回眸|金善宝:金色麦田的守望者 - 陆剧吧

1930年,金善宝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省教育厅公费留美学生的名额,远赴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在美期间,他心系祖国,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为早日回国效力而不懈努力。1932年,他带着满腔的学识和热情,学成归国,并于同年8月进入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任教。

1934年,金善宝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这是中国第一本生产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的农业书籍,为我国小麦研究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这本著作连同金善宝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1943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论文,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抗战岁月中的农业守望

1937年,抗日战争的炮火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决定将学校迁往重庆。面对不能家属跟随的艰难抉择,金善宝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重庆的轮船,将自己选育的良种“中大2419”和“矮立多”带到了重庆沙坪坝。1939年,他又将这两个品种迁至成都继续试验,结果显示它们在新的土地上依然表现优异,随即在四川省推广种植。

在重庆,金善宝不仅关心着抗日前线的消息,更深受共产党先进思想的影响,对延安产生了深切的向往。当他得知延安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来选育的小麦优良品种,连同详细的说明书,亲自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希望这些种子能在延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不久后,在《新华日报》举办的一次茶话会上,邓颖超同志对金善宝说:“延安已经收到你的小麦种籽了,同志们都很感谢你。”这个消息让金善宝激动不已。


5张任命书,一生麦田情

新中国成立后,金善宝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他先后接到5张任命书,每一张都承载着对他的信任与期望。

1949年8月,原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金善宝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1950年4月,他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同年6月,又被任命为南京市副市长;1952年7月,大学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更名为南京农学院,金善宝被任命为南京农学院院长;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又发出第五张任命书,任命金善宝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

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金善宝深感责任重大。他坚信,作为农业科学家,应以农为本,为人民服务。

回眸|金善宝:金色麦田的守望者 - 陆剧吧

 △金善宝(左一)在视察小麦试验田 

1950年,长江下游遭遇严重洪水,华东地区、长江流域上亿亩良田受灾。如何抗灾、救灾,挽救人民的损失?金善宝根据华东地区历年来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出“多种马铃薯、移植冬麦度春荒”的建议。当时华东地区一带农民还从来没听说过冬小麦可以移栽,有的人持怀疑态度。为了说服农民,他亲自到南京郊区给大家作田间示范,把小麦移栽技术和科学道理传授给农民,使这一措施迅速推广,补救了华东地区农业受灾的损失。

1956年,长江流域小麦锈病大面积发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金善宝培育的“南大2419”因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在长江流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青海及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仍在百万亩以上。“南大2419”推广面积之大、种植地区之广、应用时间之长、衍生品种之多,是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史上罕见的,对发展我国小麦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

小麦的育种周期一般需要7~8年,甚至10年。金善宝根据我国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小麦异地加代繁育的大胆设想。这一创新方法成功地把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时间,从10年左右缩短为3~4年,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在,“南繁北育、异地加代”一词,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的术语,“南繁北育”的经验还在玉米、高粱、水稻、谷子等作物的种植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997年,金善宝与世长辞,享年102岁。他的一生,是与麦田为伴、与种子为友的一生。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小麦育种的研究中,为解决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更为世界农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这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写照。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报》.金善宝:从会稽山走出的农家子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