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分!好于92%剧情片!
截至目前,今年的华语院线电影最高分是——
上周五上映的香港电影《年少日记》。
它在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拿到12项提名,最终让导演卓亦谦擒得新晋导演奖。
获得一致好评的《年少日记》好在哪呢?
——下文有剧透,介意请绕行——
“遗书”是《年少日记》的关键词,串起了两个时空的叙事线索。
故事开始于高中班主任郑老师发现的一封遗书,他疑心有学生想自杀,决定在班里逐一排查。
调查过程中,他触及了风平浪静之下的暗礁,原来品学兼优的女班长用校服遮住了割腕的旧伤,被同学喊着绰号的男生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与之同时,这封遗书也让郑老师想到了一段童年往事:哥哥有杰和弟弟有俊生活在令人艳羡的富庶之家,父亲是知名律师,母亲美貌端庄,堪称一双璧人。经常现身于高档社交场合的一家四口是旁人眼中的模范家庭。
但有杰却承受着偌大的痛苦和压力:不够聪慧的他生活在优秀弟弟的阴影中,性情暴虐的父亲人前和善,人后信奉棍棒教育,毫无话语权的母亲经常被家暴,无力替他排解父亲的怒火。
有杰的浪漫天性逐渐被家长扼杀,他努力做好但天资有限,无论是学习还是弹琴都无法达到父亲期望,更因留级而让他们蒙羞。与之同时,他喜欢的年轻漫画家给他带来了无数欢乐,却最终以跳楼的方式告别人世。
成人世界有很多他无法明白的事,比如他不知道为何温柔的钢琴老师会被父亲换掉,不知道父母为何会区别对待他和弟弟,不知道为什么用了十二分努力仍是公认的笨小孩。成长之殇让他懵懵懂懂地想到死亡,“不重要的人”离世或许能让“完美”之家更完美。
两条故事线交织并行,观众便穿梭在二十年的时空之旅中,看彼岸和此岸的心碎复调。不同世代的未成年人经受着相似的痛苦,而根源则是他们最亲密的家人,可惜后者很难发现自己的教育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摸爬滚打长大的。
虽然《年少日记》不是一部悬疑片,但它巧妙使用了叙述性诡计的手法,影片前半段一直在施施然释放烟雾弹,让人误判人物关系。影片过半,陡然反转,再回头寻找对应线索,发现一切皆是有迹可循。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过金句: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年少日记》便给人如此观感:在温柔克制的影像之下,全是不期而遇的含血伤口。
电影中,有杰眨巴着大大的眼睛,顶着萌萌的锅盖头,任凭谁看了都会夸一句cute boy,但他心底的累累伤痕谁也看不到,他的烦恼也无人倾诉排解。
先是一封遗书,再是两封遗书,最后是集体遗书,不夸张地说,《年少日记》是一封让大部分成长于东亚家庭之人都能获得共鸣的集体遗书,片中的台词格外刺耳也相当耳熟。
“如果我和你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你不行,我就打到你行。”
“你这个垃圾。”
“弟弟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旅游没有了,你留在这里好好学习,哪里也不许去!”
“我不打你了,因为我不管你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有的时候则是堂而皇之的忽略,当有杰向母亲倾诉自己每晚都睡不着觉想去看看精神科医生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精神科医生是看精神病的,你又不是疯子,看什么医生。
有杰确实不是疯子,但他在强压之下变成了抑郁症患者。可即便是认知远超普通人的精英父母,也不愿意去倾身了解病理成因,而是用惯性思维解决,认为笨孩子生病一定是装的,一切都是不好好学习的借口。
银幕中的有杰遭遇着交替进行的冷热暴力时,相信银幕外的观众也能回忆起自己孩童时代某个心碎的瞬间。这些伤痛的记忆无法被抚平,只是假借“爱之深,责之切”的名义深埋于心底,成为伴随长大路途中的一根骨刺。如果你没能体会到此般痛感,或许应当深觉幸运。
有的电影以精妙剧情引人入胜,有的电影以视听享受撼动人心,而《年少日记》走的是共情路线,它通过调动戏外观众的情感共鸣,举重若轻地搭上了最后一环轮扣。影片进行到后半段,不少观众都流下了泪水。我们很难分辨,这泪水到底是为有杰而流,还是在哭自己被漠视又假装若无其事的童年。
有杰的故事告一段落后,影片重心落于当下时空。郑老师想挽救学生,却被学生嘲讽处理不好自己的私事。他确实像个丧气的失败者,无论是在亲子关系,还是两性关系上。
妻子怀孕,他没有做好迎接新生儿的准备;父亲病重,他仍耿耿于怀昔日种种;领导粗暴,他不敢反驳其错误的教育方式。郑老师立志做个好老师,但难免和焦虑、忧郁、怯懦等多种负面情绪抗争,他也不知道为何生活中需要克服这么多阻碍。
其实童年经历给每个人的成年生活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以为隐痛不会影响未来,可它偏偏附身于每个人的骨髓中,左右着每一次重大关头的选择。原生家庭之因,结出了成年人格之果。一个没有得到爱的人,只能摸索着探寻如何传递温暖给别人,才不致自己变成令人讨厌的爱无能患者。
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就提出过客体关系的概念,认为孩童与外在世界建立的关系会内化、投射、左右主观世界,从而影响与外在世界的二次关系。
《年少日记》作为一部温情系电影,最后的指向一定是“治愈”。因而我们看到郑老师尝试走出阴霾和禁锢,努力让自己成为充满力量的大人,并把善意传递给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他倾听他们的烦恼,耐心为其排忧解难;他修复着亲子关系与两性关系,想成为合格的儿子与丈夫。
但是现实生活中或许不会有这么理想的结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暗淡的角落舔舐伤口,对治愈和理解求而不得。
导演把自己的寄托藏在影片的英文名里,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时光仍会翻页)。
如果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不能隔空拥抱多年前偷偷哭泣的自己,至少我们可以主导成年后的选择,打破负面关系的循环,向伴侣和孩子敞开温暖的怀抱,告诉他们“我一直在,我们一起走出死角”。
艾米
责编 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