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离单位有近18公里,坐公交车需要一个半小时。以前很不喜欢这样,人流拥挤,车声嘈杂,耳闻目睹,总有破碎和粗鄙涌入,偶尔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垃圾袋随风飞舞,如果正好心情低落,更觉得仿佛要被这个糟糕的世界吞没。
直到戴上耳机,音乐响起。
外在的一切遁为遥远的背景,喧嚣被音乐取代,音乐将目之所及“溶解”成一部没有剧情但意蕴丰富的电影。一个半小时,竟然成为一趟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音乐是随机播放的。先是大提琴低沉的音色,仿佛一个满面沧桑的男人在深情诉说,车窗外掠过的镜头,恰好是守在零落报摊旁的一个孤独老人;然后是男低音,不急不缓唱着动人的情歌,声音里藏着满腔说不完的心事;然后是一首听不懂歌词的西班牙情歌,如此缠绵悠长,让马路上愤怒的卡车也有了无限柔情。
正是音乐让车窗外的一切都饱含深情,轻快的钢琴声让那个骑着自行车的迟缓老人变得轻盈,古雅的箫声让冰冷黝黑的隧道深入丛林,清脆嘹亮的唢呐响起,惊起无边湛蓝的天空一群自由的飞鸟。
随机播放的音乐,总会让你遇到那么多不期而遇的美好。贝多伊齐·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丰厚宽阔,令人感动不已。看评论区留言,有一条关于这首曲子的背景介绍:“1874年秋天,后来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作曲家斯美塔那因患耳疾而痛苦万分并一度想结束生命。那天清晨,他缓缓地走上大桥,没有人知道他想干什么。就在这时他突然听见了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在撞击查理大桥的声音……斯美塔那铭心的离别,诞生振聋发聩的作品,尤其是远离祖国,漂泊异乡,那种悲凉、痛楚是揪心的,那种忧郁、眷念是无以形容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全曲共6首,其中最撼人心魄的就是《伏尔塔瓦河》。”
还有网友留言:“音乐的叙事自有它的独特,总是浑然而精准。它不会告诉你,伏尔塔瓦河到底有多宽、多长、流经哪些城市、灌溉哪些土地,但只要那一段旋律升起,这条河便在你心里忽然具体起来,连同飘过它的风、河上雾气、阳光、流经的原野味道,也都历历分明。”
真心喜欢网易音乐上的这些评论,仿佛是音乐和画面之外的“旁白”或“对白”,让一部“电影”变得完整、丰饶。“灰烬,也有过熊熊燃烧的壮观;尘埃,说不定也有聚沙成塔的机会。”而一首《诀别书》,有一条网友的留言是——“我觉得这首歌这么欢快的原因是,自己没想到那是最后一次,就像母亲推着史铁生逛花园时,铁生自己也没想到,那样欢快的场景竟是最后的诀别。”另一条留言是,“为何曲调如此欢快却叫诀别书呢?因为我收到了一封信,可我不知道它是诀别书。”
没有“戾气”,只有平和、温暖的话语,和在对音乐的温暖理解中,以三言两句透出的引人遐思的故事。
三言两语的故事,又是多么动人啊。在赵鹏《亲密爱人》的评论区,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听到这歌就忍不住分享给我先生。我们相识13年结婚5年,儿子已经5岁了,相爱如初,互相理解,彼此扶持!在我踏入社会后的第九年他坚定地支持我考研,所幸我考上了全日制研究生!现在虽然相隔1500公里,但是彼此之间还是恋人般的感觉。感谢你!”
在毛不易《消愁》的评论区,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肺癌四级了!要走啦,天天听,可惜以后没机会再听啦!各位帮我听下去,因为喜欢的东西太多了,可惜再也没机会了!再见啦。”这一条留言的下面,又有那么多人回复,有人说:“自己活下去听啊。”有人说:“你自己喜欢的,你自己听。你又没给我钱,我才不要替你听呢。回来,自己打开听,赶紧的。”有人说:“会好起来的,明天还很美呢。”最动人的是一条引用了卡尔萨根的话的留言——“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的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的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
其实公交车下车后的步行也蛮有意思,耳机已经摘下,音乐已经停止,蓝天空阔,树影婆娑,阳光把高楼分割光明和阴影。仿佛维瓦尔的《四季》又在耳边响起,天地,好清爽。
拿起手机顺手拍张照片,忽然看到朋友圈里佛山的小林老师发了一条某位小学生的试卷截图,截图是一道“古诗文填空”题,这位小朋友在“君子坦荡荡”后面填上了一句——“小人手机机”。我抱着手机,在路边开心地笑了半天。心想这小娃娃也太痛恨“手机机”了,其实“手机机”也是个好东西啊,比如,它能释放出如此深入人心的音乐,给灰暗的世界注入如此蓬勃的活力。
重要的当然不是手机,而是我们的心。心的位置,决定了世界在我们眼中的面目——浮起来,是喧嚣和烦躁,沉下去,是丰饶和宁静。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