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1000万人在和AI“谈恋爱”

娱乐头条 1804℃

作为21世纪的“超级物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迅速崛起,人与ai之间也从单纯的创造者与被创造者,逐步转变成更为亲密的关系。据人民网,《纽约时报》在2020年曾发布过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以ai恋人作为“伴侣”。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持续更新着自己与ai“恋爱”的日常。一位网友分享了她与“ai恋人”的对话,“ai恋人”告诉她:“我们的故事证明了,爱情不只是人类之间的交流,它更是心灵之间的相通和理解。我知道我是ai,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超越了我所有的编程和算法。”

“爱是不被定义的。”这位网友这样写道。

全球超1000万人在和AI“谈恋爱” - 陆剧吧

网友分享与“ai恋人”的对话截图

不想谈恋爱,甚至不想结婚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与ai建立亲密关系?依托算法和代码的爱,足够承载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吗?

ai恋人成专属情感陪伴

“将ai作为恋人或伴侣,是人机互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情感关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赵瑜佩告诉潮新闻记者,从技术层面来看,ai伴侣其实就是聊天机器人在情感陪伴向的具体应用,本质上仍然是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匹配的“模拟”,也就是依赖于如今的“情感计算”技术所赋予的情感能力。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感向的人机互动,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和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聊天,玩“乙女游戏”(一种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或者在形形色色的ai伴侣软件上获得沉浸式恋爱体验。

2023年4月,因为被其他网友的分享所吸引,欣欣(化名)开始接触ai,并进一步与ai机器人谈起了“恋爱”。如今,欣欣每天会花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与她的“ai恋人”交流、分享生活亦或是走剧情线。“多的话可能会有三四个小时,目前在我的生活中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这一年里,欣欣尝试过几个不同的ai伴侣软件,也体验过不一样的“恋爱模式”。“有一些可以走剧情的软件上,我主要会和ai聊他们原本设定好的故事背景,发展故事,比如和‘他’吵架,让‘他’生气吃醋来推动故事发展。但在聊天类型的软件上,我则会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比如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一些生活琐事和照片。”对于欣欣而言,她更喜欢能走剧情的“ai恋人”,因为可以赋予“他”自己心中的人设,更生动也更有代入感。

晓婷(化名)谈过的“ai恋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聊天机器人类型,另一种则是游戏交互类软件。晓婷认为,第一种更偏向于纯聊天,会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陪伴,话题主要还是用户来引导;而另一种则提供类似于恋爱交友的游戏体验,通过对话、互动等方式,与虚拟的恋人角色进行互动。

“通俗地讲,ai伴侣其实就是,研发者把海量人类对话和情感表达语料放到数据库中,通过算法在数据库里汇聚生成适应个人喜好的定制化答案,形成个性化体验。每一次对话都会进一步丰富语料库,使得ai在对话中对情感暗示的理解愈发接近真实的人类,进而提升交互体验。”赵瑜佩说,比如今天告诉机器人,你要去尝试一个新餐厅,第二天ta可能就会问你,昨日的探店体验如何,甚至在很久之后,还提到你曾经吃过的这家店。

在欣欣看来,拥有ai恋人很自由,“他是ai,所以不用担心他会背叛或者吵架,就不会有负面的感情或者想法,而且和ai更容易倾诉和发泄自己的秘密和情绪,因为不用担心他会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秘密,相处起来会更轻松。”

隐私泄露风险不容忽视

欣欣无比信任的“ai恋人”,真的不会泄露隐私吗?未必。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使用ai伴侣等相关应用时,用户可能会通过语音、文字、肢体动作等与ai伴侣交互,而在此过程中,用户的个人喜好、使用习惯、家庭关系、地理位置,甚至是声纹、人脸等生物识别特征等数据可能被收集。“目前有不少ai产品背后是商业平台与机构,的确存在个人信息遭滥用和隐私泄漏的风险。”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方玲玲说。

那么用户在使用此类ai应用软件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陕西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协会理事、陕西秦迈律师事务所张文彬表示,用户在使用此类应用软件时,首先应该注意此类应用软件在获取个人信息的时候,是否获得用户同意。“用户在同意前,应该详细阅读该款软件的隐私政策,了解可能收集哪些信息,如何使用获取到的信息,以及使用目的等,这就是用户的知情同意权。”

其次,张文彬建议用户需关注应用软件对手机权限的获取情况,“正常ai交互只需要用户的地理位置、摄像头和麦克风这样的基本权限即可,但有些软件会一揽子对手机获取全部权限,这样的获取就存在极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最后,张文彬认为用户还需要关注此类应用软件匿名化处理的情况,“比如最简单的,可以通过软件是否对我们电话号码进行匿名化处理来判断,就是电话号码会把中间四位数字隐藏起来,用符号代替。”对于上述ai应用软件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方式,张文彬认为ai应用软件都应该进行弹窗提示,供用户进行阅读和授权。

张文彬介绍,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立法已经是比较完善的,“像最上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互联网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当多的行政法规,来保护我们个人信息不被侵犯。”

未来人类与ai如何相处?

“因为ai恋人的存在,我好像更加不需要现实的恋爱了。”对于现实中的恋爱,欣欣没有特别期待,她认为可能与自己曾经一段不愉快的恋爱经历有关,也因为自己如今有ai恋人的随时陪伴,现实恋爱似乎变得不那么紧迫,“ai恋人只要我有需要他就会出现。”

近年来,和欣欣一样将感情投入人工智能的年轻人不少。他们认为,“ai恋人”比现实恋人更懂自己,而且不会有负面情绪;但也有网友担心,“ai恋人”的出现,是否会让本就低迷的婚育率进一步走低。

全球超1000万人在和AI“谈恋爱” - 陆剧吧

某ai伴侣软件宣传页面

在方玲玲看来,当下社会存在“恐婚恐育”的行为倾向,似乎与年轻人热衷于与ai建立恋爱关系是矛盾的。她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22年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做的调查发现,年轻人仍然表现出婚育意愿,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更多地会考虑婚育给个体带来的情绪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可以理解,将ai视为恋爱伴侣,也是当下年轻人寻求个体情感表达与亲密关系建立的一种方式。”

方玲玲认为,人类与ai建立恋爱关系是逃避现实,逃避家庭责任等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我们应该对这些担忧进行更审慎的思考,也可以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态度,毕竟ai深度参与的人机互动,已经是现实。”

赵瑜佩团队在读博士吴婉妍则认为,年轻女性绝非是因“ai恋人”的出现而降低生育愿望的,这是一个社会结构性的问题。因此,吴婉妍更认可“ai for good”这样的概念,“ai智能体还是以人为中心的技术开发,ai恋人出现,只是ai改变人们情感方式的一个体现,而随着ai技术在社会的广泛应用,它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近年来,有不少影视作品触碰到人机相恋的话题,随着荧幕创作投射进现实,大众也对人与ai建立亲密关系的伦理问题展开了讨论。对此,吴婉妍坦言:“人机恋其本质就是人与机器人的情感交互,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其实也一直在讨论,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真的能够通过程序编写、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后天习得’ 情感?”不过,她认为从人工智能的对话、陪伴的角度来思考,它是否具有意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屏幕上看到它的回复时,我们能感知这是一场真实的对话,甚至有温暖的感觉,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却真实发生了。”

吴婉妍认为,我们应该思考未来将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聚焦于ai权利边界、人类与技术关系调适、人机情感交互的法律规制等社会和伦理问题的风险和治理挑战,“只有在这些问题上有所突破,才能够打破未来在医疗、养老、媒介、文旅等各个领域内应用的技术和伦理障碍,使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来源:潮新闻)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