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质疑抄袭融梗,《少年的你》却还有这么高的口碑和票房?

电影快讯 1068℃
为什么被质疑抄袭融梗,《少年的你》却还有这么高的口碑和票房? - 陆剧吧

1、为什么被质疑抄袭融梗,《少年的你》却还有这么高的口碑和票房?

在国庆电影黄金档的热闹之后,最近最富有争议的电影一定非《少年的你》莫属。今天早上打开电脑跳出来的新闻就是《少年的你》票房突破了10亿。

为什么被质疑抄袭融梗,《少年的你》却还有这么高的口碑和票房? - 陆剧吧

也许10亿对于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来说,并不算特别高的票房,但《少年的你》的神奇之处在于,一边是它关于抄袭的新闻甚嚣尘上,一边是它口碑票房的双双逆袭。直到今天,豆瓣的电影评价依旧保持在8.4分,有三分之一的人都给出了五星好评。

为什么被质疑抄袭融梗,《少年的你》却还有这么高的口碑和票房? - 陆剧吧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一部有着强烈抄袭嫌疑的电影,为什么会让人自愿掏钱去电影院,我想这是因为,“校园霸凌”是伴随每个人青春期的一团阴影,就算没有亲身经历过,但至少也是看到过,听说过。但目前国内关于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少之又少。

少年固然意味着青春无敌激情岁月,但稍加不注意,自己那无处宣泄的情绪,也会悄悄凝聚成心中挥散不去的恶意。

之所以说校园霸凌可怕,是因为它的出现往往是无意识的,且难以界定。成年人往往想象不到校园霸凌有多普遍,是因为它是每个人少年时期最特殊最黑暗的一段,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在长大后将它遗忘。正如《少年的你》中,黄觉饰演的警官老杨说的那句台词,“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

同时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被很多孩子围殴,最后活生生打死了。但等到警察查问那些孩子时,他们的回答是“根本不知道那样能打死人”。女警官王立觉得正常人如果自己没有做,是不可能傻到豁出性命去替别人顶罪,但是老杨说,“我们也许不会,但他们是少年。”这一句话仿佛就把成年人的世界和少年之间隔成了两个平行独立的空间。

人长大后,才能懂得了生命可贵,才会把单纯的一腔热血分化成敬畏、恐惧、同情、责任等多种多样的情感。而少年的世界,就像成人情感照射不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校园霸凌这个不安定的因素,只要找到一点点的适合滋生的土壤就会疯狂蔓延。

我自己,虽说并没有真正遭受过肉体上的欺凌,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刚进小学时的那段遭遇仍让我耿耿于怀。

当时因为父母决定要迁居的别的城市,所以想着上不了多久就会转学,便随手把我塞进了离家最近的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

可同桌的女孩妒忌我成绩比她好,就天天上课掐我的手背欺负我,还偷我的生字本让我做不了作业。我跟爸妈提出过想调换座位,他们去学校跟老师提了,但老师仅仅是告诫让她以后不要欺负我,这事就算过了。结果换来的就是那个女孩更疯狂地报复,她不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明目张胆地抄我答案,还逼着我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的,让我从期中考试的100分一下降到80多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批评,但我却害怕同桌继续欺负,不敢说出实情。

虽然对方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女孩,虽然我幼年时的遭遇在大人的眼里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当时我来说,每天去学校面对她却成了我当时最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我为此说谎逃过课,当然换来的还是老师的批评。一方面我恨自己没用,无比渴望大人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又跟陈念一样,觉得“老师和父母都不能信任”。

当时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绝望、无助和愤怒,所以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她的名字,记得她个子矮矮,头发短短,声音沙哑的样子。

如果以我现在的阅历来处理这件事,我会认识到,这个孩子之所以妒忌我,欺负我,其实也是她想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而这种做法的根源在于,她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重视。

2、每一个作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甘当帮凶的父母

电影《少年的你》看起来是在讲校园霸凌,讲孩子们心中的恶,但其实这几个被校园霸凌缠上的孩子身后,都站着一对甘当帮凶的父母。

第一种,暴力+自私型的帮凶父母

电影中没有出现小北父母,我们只是通过小北的叙述,得知他有一个经常家暴妻子和孩子的爸爸,而妈妈没有本事,觉得改嫁是自己唯一的活路,当儿子成为她改嫁的累赘,便用一个肉包子作诱饵,直接把孩子赶出了家。

从小缺爱的小北看起来桀骜不驯,打人和被打都是家常便饭,但正是因为他从没获得过爱,才极度地渴望爱。正如蔡康永所说,那种真正受过苦的人,其实内心只要一点点爱就能填满。所以即便妈妈抛弃了自己,小北没有就此丧失对她的依恋,他去找过妈妈,但是她搬家了。后来警察用妈妈威胁他,要他说出替陈念顶罪的实情,一直冷静的小北瞬间就爆发了。

当陈念问满是伤痕的小北,“疼吗?”,他说:“陈念,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所以某种程度上,小北之所以愿意为陈念顶罪,就是因为陈念是他心中关于爱的一个寄托。他坚信,“只有你赢了,我们才能赢。”

这实际也来源于,小北对于妈妈那种,“你过好了,才能接过去过好日子的想法。”

父母虽然给了小北生命,但小北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却是伤害,父母无疑是把小北推向青春期暴力的最坏帮凶。

第二种,软弱无能型的帮凶父母

陈念的爸爸,电影里完全没有交待,可以推想是单亲家庭。

陈念妈妈跟小北的妈妈不同,她不是不爱陈念,而是没有能力去爱,她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算妈欠你的。”

因为要靠自己一个人为陈念凑大学的学费,所以陈念妈妈总是在骗人和被骗之间东躲西藏。所以在陈念被人欺负,想寻找帮助的时候,妈妈总是不在身边。相反她还要安慰妈妈,问她“钱还够用吗”。

陈念知道,不管是身体的伤还是心里的痛,妈妈都无法帮她承担一分一毫,所以在面对霸凌的时候,她最初选择的也是隐忍。

但是当魏莱说出自己也要考到北京的时候,这份隐忍彻底爆发,陈念觉得一辈子走不出魏莱的阴影,绝望之中才伸手推了魏莱。

现实生活中,当霸凌无法忍受时,很多被欺凌者会选择报复,这种报复往往是失控的。但同时,虽然他们是受害者,但也要为自己失控的报复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如陈念,即便考了632分,却再也无法进入她心仪的大学。毁掉自己的人生,虽然这并是陈念想要的结局,但她软弱无能的妈妈无疑是陈念自毁的帮凶之一。

第三种,冷暴力+控制型的帮凶父母

作为被父母精心培养的学霸,魏莱本不该跟校园霸凌扯上关系,但是这样一个女孩恰恰成为了电影中所有人悲剧的来源。她逼死胡小蝶,欺凌陈念,在同伴不愿意当帮凶时也会毫不留情地欺凌同伴。

一会儿是家里的乖乖女,一会儿是学校无恶不作的霸凌者,魏莱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差巨大的双重人格,跟她的父母也有莫大的关系。

她最后来找陈念,求她不要报警时说,自己不能再复读了,她爸爸已经为这事一年没跟她说话了,这说明魏莱不是没考过大学,以她的条件也不是考不上大学,之所以来复读可能只是没考上父母想要的大学。

除了成绩,父母从来不关心女儿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爸爸动不动就冷暴力,妈妈用精英式的教育全程操控女儿,自以为对女儿了解,被警察找上门还觉得女儿不可能欺负别人,要错也是对方心理素质差。

有这样一对父母,想不被逼疯也不行。就是因为在家里透不过气,魏莱才把一腔怨气撒到同学身上。所以魏莱走上霸凌这条路,最后赔上年轻的生命,她的父母一样难辞其咎。

第四种,忽视冷漠型帮凶父母

虽说校园霸凌的发生有普遍性,但是胡小蝶被选中成为欺负的对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魏莱和陈念对话时曾说,胡小蝶死了更好,因为她的成绩不好,就算勉强上了大学,找到工作,一辈子也赚不到那么多钱给父母。

由此可见,胡小蝶父母在女儿跳楼之后也只是来学校闹了闹,得到了一大笔赔偿,便不再追究。这也是为什么始作俑者魏莱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还能继续欺凌陈念的原因。

父母的冷漠和忽视直接造成了胡小蝶的懦弱,椅子上被泼了墨,她默不作声地坐下去,被围在厕所里,她也任凭挨打。而胡小蝶的懦弱又间接放大了魏莱他们几个霸凌者的恶。

陈念的妈妈虽然无能,但好在还有一丝关爱,所以在上体育课被篮球砸得忍无可忍的时候,她会选择反击。在求助大人无望的时候,她会自己想办法,寻找同病相怜的小北保护。

第五种,包庇+推卸责任型帮凶父母

除了以上的几种父母之外,包庇型、推卸责任型的父母也容易让孩子卷进霸凌的深渊。

其中包庇型父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大连杀害10岁女孩的那个13岁少年的父母。

如果少年的父母能在第一次有人上门提醒孩子有不当行为时,就严肃对待,严厉管教,那么不仅可以救那个小女孩一命,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从罪恶的深渊里捞出来。

可是,父母对儿子一味的包庇,助长了少年心中的恶,最终毁掉了孩子的一生,而他们的包庇和纵容也成为了杀害那个小女孩最大的帮凶。

还有一种推卸责任的帮凶父母跟包庇型很像,那种父母得知孩子犯错的第一反应,就是替孩子开脱。

日本电影《告白》中,当妈妈得知儿子把老师的女儿扔进游泳池淹死时,第一反应不仅不是道歉,反而是说,“我可怜的孩子,他只是被坏孩子骗去帮忙而已!”

而实际上,儿子并不只是帮朋友处理尸体,而是亲手把本可以救活的小女孩,扔进泳池淹死。但是有这样习惯为孩子推脱责任的妈妈,就算孩子暂时没有被叫去当帮凶,将来也会做出其他可怕的事情。

3、面对校园霸凌,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当一个孩子的恶被父母助长,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少年的你》虽然难逃抄袭、“融梗”的质疑,但它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让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人看到,在他人的地狱里,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闯过校园霸凌的阴霾。

第一,鼓励孩子在学校交几个朋友

为什么在胡小蝶之后,陈念是霸凌者的选择?不仅因为陈念是唯一一个给胡小蝶盖上衣服的人,是唯一向警察揭发校园霸凌的人,还因为陈念是一个在学校没有朋友的人。

陈念说在学校不需要交朋友,不是因为她不想,而是因为妈妈带给她的自卑,所以她一边拼命隐忍,一边努力读书,就是想通过高考带她和妈妈逃离这种自卑。

而霸凌者往往都是三五成群出现的,此时没有朋友的人在他们眼里就成了可以捏的软柿子,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孤立无援的人,被欺负了也不会怎么样。

第二,经常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有同理心

正如电影所说,在少年的心中,尚未形成对死亡的成熟概念。他们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敬畏自己的生命,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属于霸凌,又会对对方产生多大的伤害。

也许,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哪些行为属于霸凌,自己也不清楚。但别人哪些行为让自己感觉不舒服还是能很容易分辨的。所以要告诉孩子,当别人做出了令自己觉得难堪、不舒服、困扰的举动时,就应该告诉大人,这样大人才能及时帮助他们。另一方面,看到有人被欺负,也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想一想,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伸以援手,或者求助大人。

第三,除了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父母关注孩子的成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一个个分数,父母除了关心成绩,更关心他们这个人。

比如,有一次儿子放学回来生气地说,他在学校上厕所时被同学围观,那些同学一边看还一边笑。

虽然我愿意相信那些孩子在主观上没有恶意,但这种行为显然已经给儿子造成了困扰。所以我告诉儿子,下次再有人围观就严肃地告诉他们,“要是你们上厕所也被这样看,心里也不会好受。如果再看,我就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你们的妈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还是有一定威慑力。

我了解到因为学校男生厕所里的蹲便的隔间没有门,是造成孩子上厕所容易被围观的原因之一,这不仅关系到我家一个孩子,其他小朋友也会有类似的困扰,因为小学的孩子对自己身体的界限认知要远远大于幼儿园,所以我找机会向老师提出建议。希望大人能从看得见的地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四,孩子不管是被人欺负,还是欺负人,家长都要及时处理

曾经遇到过一个妈妈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打,打人的家长和老师竟然都无动于衷,后来妈妈亲自到学校找到老师,但一了解才知道,这位妈妈向来奉行的都是“被打就要打回去”的教育方法,所以每次有人来向她告状,只要儿子跟她说是对方先动手的,她就不会追究。这次打她儿子的孩子,正是因为受不了他儿子长期的挑衅才动的手。说起来,两个孩子全都有错。

说起校园霸凌,那些自恃孩子人高马大不会受欺负的家长可能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孰不知少年之间不仅可以依靠武力来霸凌,孤立、言语攻击,都可以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而那些经常挑起争端的人,也有可能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得知孩子被人欺负当然不好受,但是自己的孩子从来不吃亏,也没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把一切校园霸凌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虽然现在国家和学校都已经在花大力气,打击校园霸凌,但是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可怕之处在于,在那些被打压的施暴者眼中,一个受害者消失了(转学或毕业),他们还会找下一个受害者。而等他们自己这一批霸凌者长大了,又还会有下一批霸凌者出现。

所以,身为家长,如果知道班上有一个孩子被欺负了,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事不关己,冷漠对之。

只有当每一个大人都不再做霸凌的帮凶时,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我想,这才是电影《少年的你》通过校园霸凌的设定,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事。

这是2019年发布的第91篇原创推送,

作者介绍:陈妍,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育婴师,电影爱好者,

专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儿童心理。

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