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0月开始敌对行动后不久,西线就陷入堑壕战,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之时,前线几乎没有移动,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通常只是为了挺进几百米而奋战。”
影片结尾这段话讽刺至极,与片名《西线无战事》呼应,前线几乎没有移动,但是却有300万士兵在这块土地上丧生。青年人的理想、生命、人性统统埋葬在了这里。
影片开头描写了一个寂静的黎明,天边微微亮,树林中疏漏的暗光与雾气交织,像极了充满毒气的森林,暗蓝冷色调有点吓人。
一窝狼在熟睡,接着狼崽醒了开始吸吮奶水,温馨而美好的画面。镜头从下往上拍,天逐渐亮了,茂密的树林有序地围成一个圈,略显严肃、庄重。这一画面压迫着人的情感,禁锢着人心。
紧接着镜头从上往下拍,寒冷与尸体充斥着屏幕,枪打在尸体上发出响声,声音越来越密,转入战争激烈的画面。
镜头给到新兵海因里希特写,同伴一个接着一个在海因里希的面前死亡,海因里希慌乱、犹豫后退,妥妥地新兵模样,他终于在一个同伴死后,挣扎地向敌人开了几枪,随即拿了小铲子往前拼命,他已经心灰意冷。后来保罗在不久之后拿到了海因里希的军装。
堆积如山的尸体,扒了血浸透的军装被送回清洗,这些军装缝缝补补给到下一批入伍的新兵蛋子手中,尸体则装入棺材,撒上石灰掩埋。
骑自行车的保罗与装了清洗好的军装车擦肩而过。
这已是战争第三年,德国北部1917年春。
父母拒绝给保罗签字,然而父母又怎能抵挡住青年人的热血,一场代父母签名的戏码上场。
一大群无知无畏的青年在校领导的鼓舞下,人生理想、英雄主义的迅速膨胀,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好像就在眼前,他们热血沸腾、情绪高昂,祖国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们眼中的未来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然而现实很快就打脸了。
保罗第一天就被带队队长欺负,他们去往营地的车被劫,一大队人徒步前往营地,他们在途中还遇到敌军抛雾弹被吓懵了,这群新兵还没有从残酷的现实中反应过来。晚上他们就遇到了敌军的轰炸,他们陷入了恐惧与恐慌之中,等待他们的随即是死亡。
第二天,保罗发现好友被炸死了,他哭着扳下好友的名牌装入袋中,心情沉重,个人理想开始被摧毁。
保罗既是幸运的,他活到了停战的那一刻,然而又是不幸的,他的同伴一个又一个地倒在他面前。用他老朋友凯特的话说,他们是解脱了,而我们还活着,活着就要有希望。
又或者说,是我们背负着他们活的希望,所以我们更加要好好地活下去。
影片中,法国女人的丝巾一直被新兵们传承着,从弗朗茨到贾登再到保罗,保罗战亡后,新兵收集阵亡人员的名牌,取下了丝巾戴在脖子上。丝巾在影片中象征希望,每次传递,一头连着死亡,一头连着活着,不断传递意味着希望不灭。
战争带来的除了无尽的死亡,还有回不去的家乡,这些新兵蛋子在探讨回家时,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憧憬,反而担心邻居好友问他们有没有冲在最前线?他们还没有想好日后怎么回答,其实,即使有幸活着,家乡再也回不去了,战争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创伤难以愈合。
影片中的政客、校领导、崇尚英雄主义的元帅、战场之外的邻居友人……,有的是正大光明的战争鼓舞者、发动者,如政客、校领导、元帅,有的是隐藏在战争背后容易被忽视的,如战场之外的邻居友人。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