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领大太监
苏培盛是《甄嬛中》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配角。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因此没有形成诸如魏忠贤、汪直、王振一样权倾朝野、把持朝政的阉党。
清朝宦官的活动范围大部分局限在宫廷之内,他们能掌握的财富、权势也和自己服侍的主子的身份地位紧紧绑定。
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大太监,苏培盛无疑是紫禁城中最接近权力中心的宦官,皇后、华妃、甄嬛等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看起来风光无限。
和影视剧常常作为大反派出现的“阉党”形象不同,《甄嬛中》中的苏培盛不仅不是心狠手辣、毫无底线之辈,反而常常在一些小事上闪现出一些人性的光辉。
纵观整部剧,苏培盛的为人处世原则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宦官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难免遭受王公贵族和后宫嫔妃的歧视,即使是首领大太监也不例外。剧中明里暗里得罪过苏培盛的人不少,而他无一不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反击或者报复。
例如看不起阉人的年羹尧,被苏公公在雍正面前下了不少眼药;要对崔槿汐用刑的祺贵人,废为庶人后被苏公公下令打死;欺凌苏公公徒弟小厦子的妙音娘子,被用弓箭活活绞死。
而对于那些善待、尊重自己的人,苏培盛都给予了同等的善意。比如华妃虽然平时嚣张跋扈,但是对苏公公一直客客气气,她落魄以后与祺贵人发生冲突,苏培盛还为她在雍正面前开脱。
就此来看,在趋炎附势成风的后宫中,苏培盛虽然足够精明世故,但并没有成长为一个见风使陀、落井下石的小人。
恰恰相反,他能够明辨是非黑白,懂得投桃报李,多年的宫廷生活并未磨灭他心中的正义感和善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人,在最后却为甄嬛背叛了自己自小服侍、朝夕相处的君主。
一步一步走向甄嬛
苏培盛投靠甄嬛、背叛雍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早期的甄嬛对于苏培盛来说,和宫里其他女人并无多大区别。唯一的差异可能就是甄嬛更加得宠,更加需要小心伺候。
而甄嬛自幼家境良好,对待宫人向来都是和气大方,对待苏培盛尤其客气尊重,两人之间虽然相处和谐,但也没有过多交往。真正的关系转变发生在凌云峰。
彼时所有人都误以为果郡王已死,为了查清爱人死因、替家族报仇、给遗腹子一个合法身份,甄嬛不得不重新回宫。但是她出宫前与雍正决裂,又遭受皇后嫉恨,想再回宫难如登天。
在这个关键时刻,崔槿汐牺牲了自己,利用与苏培盛的同乡旧谊和对方对自己的爱慕,帮助甄嬛完成了这场交易。苏培盛选择助甄嬛回宫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为了得到槿汐,其二是为了奉承雍正。
雍正在甄嬛离去后,一直没有真正忘怀与放下这个曾经视为替身之人,甚至在病中喊着“嬛嬛”,只是碍于面子拉不下脸接她回宫。
作为心腹的苏培盛自然明白这一点,在甄嬛愿意给雍正台阶下的前提下帮二人和好,是一笔两面讨好的生意。
后来皇后为了打击甄嬛,利用敬妃戳穿了苏培盛和崔槿汐的私情,此时后宫所有人都默认了苏公公是甄嬛的心腹。但此时此刻,苏培盛仍然是效忠皇帝的。
当时雍正还在壮年,身体也还健康,储君未定,将来还可能出现新的宠妃和皇子,甄嬛未必能长盛不衰。更何况当时皇后一派还有相当强大的势力,能与甄嬛分庭抗礼,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在这种情形下,苏培盛绝对不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在甄嬛一方,老老实实伺候雍正才是他能做得最稳妥的选择。
因此,在甄嬛回宫后与皇后恶斗的剧情中,苏培盛并没有过多插手这两派的斗争,虽然和永寿宫往来密切,但依旧在表面维持了一个相对中立的形象。
他在这一时期最出格的行为,就是指使侍卫打死了祺贵人。当时瓜尔佳氏全族覆灭,祺贵人本人沦为皇后的弃子,皇帝也对她的死活毫不在意,苏培盛杀她仅仅是为了替崔槿汐出一口气,不会触及到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
而剧情进展到苏培盛真正选择背叛雍正之时,已经到了整部剧收尾之时。
最终的叛变
苏培盛的背叛是一条剧情暗线,编剧着墨不多,但是观众依然通过两个重要情节感知到人物行为的变化。
第一个情节是在果郡王死后,苏培盛将这些年王爷写给浣碧的信交给了甄嬛。此时的苏培盛已经完整知晓了甄嬛和果郡王的感情,并且察觉到了皇帝赐死亲弟弟的真相。他亲手交出去的那些信,是暗示自己即将另谋出路的投名状。
第二个情节就是雍正之死。宁贵人为了报仇一直偷偷给皇帝下毒,等到皇帝卧病不起的时候,已经被完全架空,身边再无可用之人。甄嬛最后遣散了所有在御前侍奉的人,活活气死了皇帝。
而作为首领太监的苏培盛,对这些事情不可能毫不知情,但他对雍正之死采取了完全放任的态度,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甄嬛等人的“屠龙”行动。至于苏培盛为何叛变,并不是为了前途利益或者崔槿汐这么简单。
说到荣华富贵,自古“宰相门前七品官”,皇帝的贴身大太监不可能缺少财富,受限于生理残缺,也没有更多的升职空间。剧里提到了苏培盛在宫外拥有自己的豪宅和下人,可见钱财对于他来说早已不是稀罕之物。
说到女人,作为一个久居宫闱屹立不倒,在各方势力间游走有余的太监首领,苏培盛早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而政治家的每一步行动背后都有精准的利益计算,不可能单纯到为了爱情轻易改变政治立场。
那么归根结底,能促使他最终投向甄嬛的原因只有一个——保命。
失去信任的下场
苏培盛在剧情后期已经丧失了雍正的信任,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苏公公与永寿宫有特殊交情,是后宫中人尽皆知的事,皇帝自己心里也有数。
雍正为人聪明绝顶,心机深沉。当初凌云峰偶遇甄嬛,迎她回宫,看似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可一旦雍正回过神来,他很有可能悟出这场偶遇实质上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大戏。
而在这场戏里,最早怂恿自己去甘露寺上香的苏培盛无疑扮演了重要的中间人角色。
雍正其实对后宫争宠的手段心知肚明,比如甄嬛第一次失宠后利用蝴蝶复宠,沈眉庄借着找镯子和自己重修旧好,但他不在乎这些女人为迎合自己耍心机,甚至对此颇为享受。
所以,即使雍正明白了苏培盛和甄嬛之间的交易,出于当时对甄嬛的宠爱,他也不会责怪于苏。因为归根到底,这个奴才还是在逢迎自己,讨自己欢心。
但是随着果郡王之死,甄嬛与皇帝的感情走到了绝境,两人之间再无和好可能。这个时候,苏培盛不得不在两个利益集团中做一个选择。而促使他最终彻底倒戈向甄嬛的,是夏刈这个人的存在。
自古宦官与皇帝的私人特务组织之间,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清朝的大太监和血滴子。这二者虽然同为皇帝心腹,直接受皇帝管理,但是彼此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
果郡王死后,因为玉娆的无心之语,皇帝对六阿哥的身世起了疑心,派出夏刈调查此事。一旦这个秘密被揭晓,熹贵妃一党都会直接倒台,整个永寿宫和果郡王府一脉会被一网打尽。
苏培盛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和心腹,却在调查六阿哥身世这样的绝密行动中被完全被排除在外,足见皇帝已经失去对他的信任,甚至直接将他划到了甄嬛一党中。
那么随着甄嬛的下台,苏培盛的下场就只有一个——死。无论是为了惩罚他和永寿宫的特殊关系,还是防止这桩皇室丑闻外泄,雍正都不允许他活着。出于对雍正的了解,苏培盛对自己可能面临的结局心知肚明。
无奈的选择
作为打小伺候雍正,陪他走过“九子夺嫡”的腥风血雨,经历过雍正一朝早期残忍政治斗争的老宦官,苏培盛比谁都更加清楚“伴君如伴虎”是什么滋味。
无论是历史上的雍正还是《甄嬛传》中的雍正,对待政治敌人都毫不手软。
早年与其争夺皇位的八阿哥、九阿哥被削爵囚禁,生不如死;曾在夺嫡中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一个被赐毒酒、一个全族被抄;甚至自己的亲儿子三阿哥,就因为替八爷求情就被割去了黄带子。
而剧里的雍正除了冷酷外,还被赋予了一层虚伪的人格。比如他并未亲自动手杀死隆科多和果郡王,而是分别派他们心爱的女人送去毒酒,在事成后又装出悲痛惋惜的样子。既借刀杀人,又能保全自己的名声。
而作为这些事情的冷眼旁观者,苏培盛不可能不感到齿冷心寒。
从雍正的视角来看,苏培盛的定位就是一个好用的、用了多年的奴才。出于从小到大相处的情谊,他可能会给这个奴才一定的特权,但是绝对不会为了他放弃自己一直秉承的处事原则,更不允许他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威严。
正因如此,当时皇后揭发了苏培盛和崔槿汐的私情并将二人打发到慎刑司后,皇帝并没有表达过多的反对意见。
一方面,皇后行使中宫大权、惩罚对食的宫女太监是符合规矩的,皇帝不好为了这等小事公然与皇后翻脸;另一方面,这件事情也能看出苏培盛在皇帝心里的地位不过尔尔,没了他,再换一个人伺候便是。
如果不是甄嬛到处奔波,费尽心力将二人救出,很可能苏培盛余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御前伺候。与雍正相比,甄嬛显然是一个更有人情味、更重感情的领导。再加之有崔槿汐这样一层关系在,甄嬛必然不会亏待他。
更何况剧情最后,雍正病入膏肓,随时有可能驾崩,而皇后被幽禁,宫中已经没有人能与熹贵妃相抗衡,她不仅在后宫一手遮天,甚至将手伸到了前朝。
三阿哥已经被割去黄带子,五阿哥体弱多病,剩下的唯二皇位继承人一个是甄嬛的养子,一个事甄嬛的亲生儿子。无论四阿哥和六阿哥谁登基,甄嬛都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后。
在这种局势之下,苏培盛其实别无选择。背叛皇帝,投靠甄嬛是他唯一的生存之道。
结语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逢改朝换代,并然伴随着一次权力的大清洗,无数显赫一时的高官和世族因为新君的登基一夜倒塌,旧的利益集团被清算,新的利益集团趁机崛起。
在雍正朝和乾隆朝更替之时,苏培盛能够审时度势,凭借敏感的政治嗅觉,成功在新旧皇帝交接的关键时刻及时站队,最终全身而退,得到了与心爱之人安享晚年的结局,足见这个人物的过人远见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