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好剧不少,但是这部作品和名字很容易因为其题材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由今年大势男演员檀健次和因为《隐秘的角落》走红的青少年演员荣梓杉主演的《你安全吗》。
看这个剧名,顾名思义就知道,这是一部关注“安全”题材的作品,檀健次和荣梓杉在剧中都是网络安全的专家,帮助企业、个体预防和解决各类网络诈骗、网络安防等问题。
虽然具有很强的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作用,但是因为演员演技比较收放自如,整体风格比较幽默诙谐,而且还有一些名场面,如荣梓杉以女装出场等,更重要的是,每一集只有30多分钟,一个午饭和晚饭时间就可以消化。我特别建议,年轻人应该推荐给家里的中老年人看看,有些网络骗局你跟他们说,可能不怎么管用,但是一个电视剧来展示这些骗局,可能效果更彰显。
很多人会觉得,网络安全等是一个技术问题,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我认为其实也是一个人性的问题。
归根结底一句话,你的不安全,不见得全都是别人要坑你害你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自己的问题,为此我想用一些经济学、心理学的理念做一些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理论分析框架来源于另一本也比较有趣的书,《长得好看能当饭吃吗:提升认知的33个经济学常识》,是曾经以公务员考试第一名成绩入职、现在上海某生物技术公司任职的自媒体人谢宗博。他的这本书,也是以比较风趣幽默的方式,来讲对大众来说比较难懂的经济学理念。与《你安全吗》放在一起看,会感到现在的创作者真的是很善于讲故事了,这些大众会觉得枯燥的知识,他们竟然可以以让你沉浸其中的方式来展现,不得不佩服他们。
好了,言归正传:
一、只要扫码就可以免费领鸡蛋?免费其实也是付费
檀健次在剧中开了一家公司,加上后来的荣梓杉,一共有三名员工,其中安排了一个现实中中老年人的代表,即保洁丁阿姨。
说实话,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这幺小规模的公司,会安排这样一个保洁人员,因此丁阿姨主要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她也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比如,丁阿姨喜欢各种扫码免费领,如鸡蛋、小玩偶等等,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所“热衷”的。
但是,真的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看,免费,也是转移成另一种方式的付费。
比如年轻人更熟悉的:
为了在视频APP中看免费电影,忍受长时间的广告,以及令人发指的清晰度、音效。
过去一段时间,大家比较熟悉的:
为了搭乘超市的免费班车上班,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等车、抢座,甚至强行去超市逛一逛。
谢宗博就表示,你付出的时间、精力、关注度,都是你的财富,本来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就因为看起来免费的便宜,失去了更有价值的生活品质。
甚至,你牺牲了品质,免费最后还是变成了收费。
比如,当你习惯在某个网站,广告会慢慢变得更长,每一个视频都要先来几分钟的广告,看到最精彩的部分,插播广告又来了。
更进一步的是,就算看广告也不行了,热门的综艺、电视剧不付费还没得看。
还是那句老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二、人为何会陷入“杀猪盘”中?
杀猪盘,是对交友婚恋类网络诈骗的一种俗称,是指诈骗分子利用网络交友,诱导投资赌博的电信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猪饲料”,将社交平台称为“猪圈”,在其中寻找被他们称为“猪”的诈骗对象,通过建立恋爱关系,即“养猪”,最后骗取钱财,即“杀猪”。
檀健次在剧中扮演的秦淮,就曾经以“杀猪盘”的客户名义,希望打入骗子团伙。
那么,为何有这么多人会深陷“杀猪盘”呢?
仅仅是因为“好色”吗?
并不完全是。
这里要谈到一个经济学概念:“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设想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给你一个苹果。
第二个场景:给你两个苹果,当你吃完一个,准备吃第二个的时候,突然被告知多给了一个苹果,正准备吃的那个需要退回来。
你更喜欢哪个场景?
多数人的答案是,第一个。
其实这个实验,两个场景的结果是一样的,你只得到了一个苹果,但在第二个场景中,因为得而复失,损失了一个苹果,这严重影响了幸福感。
进化心理学认为,损失厌恶的倾向,跟人类的进化过程有关。
损失厌恶深植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相比于收益,我们更倾向于去规避失去的风险。
投射到情感上,当发现“恋爱”不可持续,大家也会过分计较自己的损失,如另一方身上耗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不愿意接受这些,所以不愿意放手。
因此说服自己,还爱着对方,和对方还有感情等等,苦苦维持一段感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这样的网络骗局,一方甚至从来没见过另一方,还是不断地给对方打钱,以“维系感情”,这里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损失厌恶”所致。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从损失厌恶中走出来?
在经济学中,有一类成本叫沉没成本,在计算收益的时候,是不会考虑进来的。什么叫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不可收回,且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
也就是说,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上有所投入,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过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兹教授说,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
比如,你手中有两只股票,一只涨了100块,另一只跌了100块,现在你因急事需要用钱,必须卖掉一只,那么你会卖掉哪一只?
大多数人会选择卖掉上涨的股票,因为上涨是收益,不赚白不赚,却不考虑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而股票下跌是损失,面临损失,大多数人是不可接受的,总希望能涨回来避免损失。如果卖掉,那损失就永远不可挽回了。
三、人们为何会陷入“庞氏骗局”中?
《你安全吗》还没播到,但我猜测肯定会有的另一个骗局是“旁氏骗局”了。
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
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子们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兹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
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但是,这样的骗局,也一样有其心理学原因。
谢宗博在《长得好看能当饭吃吗》中,把这个骗局作为最后一个篇,郑重其事地予以警示:
人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预期会有一个更傻的傻瓜,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里把它买走。
在他看来,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傻的傻瓜,那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专门名词叫:“博傻行为”。
博傻行为,也分为两种:一类是感性博傻,一类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动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后者清楚知道博傻及相关规则,只是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人即将介入,因此才投资一把。
那么,人们为何会认为,自己肯定不是最傻的那个傻瓜呢?
英国历史学家迈克·达什认为,人们的头脑和意识中有一种东西,让人们不愿去相信泡沫的真相,大多数人在参与投资热潮之前,都缺乏相关的了解。
买卖的人都很清楚,他们在拿不切实际的价格赌博,但又难以抗拒大赚一把的诱惑。
事实上,在期货和股票市场上,也遵从这个策略。为何你会花费20元去买一个股票呢?是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时,会有人花更高的价格去买它。
人哪,都是是贪婪的动物:
给你的黄金过重,你拿不走,给你太轻,你又觉得得到的太少。
所以,投资大师巴菲特提过,投资要用大脑,而不是用腺体。
大脑要做的是判断企业前景和大众心理趋向,而腺体只会让人按照本能去做事。
其实,人生中的种种决定,何尝不也是如此?
如果你感到不安全,请先从自己的大脑开始,不要让自己的这些“本能”代入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