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方舟》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艾米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1963年,二战犹太幸存者波德克·菲佛伯格想把救命恩人的事迹公之于众。一开始,菲佛伯格找到米高梅公司,打算与其合作拍摄一部传记影片,但无果而终。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将故事写成长篇小说《辛德勒方舟》,并获得了布克小说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辛德勒方舟》的书评。他很好奇,“是什么驱使一个男人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呢?”于是说服了环球影业在1983年买下版权,并答应菲佛伯格10年之后将其搬上大银幕。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名美国籍犹太人,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拍好这部电影,就找了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希望他能来执导本片。波兰斯基本人就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母亲还死在了奥斯维辛的毒气室。不过波兰斯基认为,一部电影不应夹带私人感情,婉拒。经过十年资料收集与文献调查,斯皮尔伯格决定自己执导《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拍完后,斯皮尔伯格更是拒绝接受电影的酬劳,他认为要是接受了那这笔酬劳就成了“血钱”。
正是由于斯皮尔伯格对这段历史和在这段历史中失去生命的敬畏,才拍出了史诗般的电影,令我们有机会看到那缠绕着绝望的过去。《辛德勒的名单》一举获得包括奥斯卡7项大奖在内的90项大奖和49项提名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本人也借助该片,获得了1994年第6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那真实的辛德勒,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奥斯卡·辛德勒是生于苏台德地区的奥地利人,父亲是个浪荡不羁农用拖拉机厂的老板,母亲则是个优雅克制的家庭主妇。父亲酗酒成性,不管不顾家庭,母亲很早就病逝了。辛德勒同情母亲的遭遇,在此后几十年里都痛恨着父亲,但父亲有的坏毛病辛德勒都有。
20岁时,辛德勒与庄园主的女儿艾米丽结婚。父亲并不同意这桩婚事,父子俩就彻底决裂。辛德勒索性一走了之,来到捷克布拉格的一家银行工作。喝酒撩妹,捷克警察局的档案里还存着他1931和1932年酗酒闹事被捕的记录。
1935年,辛德勒加入德国国防军情报局,当上了党卫军反间谍局的特工,专门搜集交通、军事设施和军队集结的情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辛德勒不仅正式加入了纳粹党,还迅速蹿升为苏台德地区情报网的二号人物。1939年9月,辛德勒随入侵的德国军队一起开进波兰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克拉克夫。
波兰被攻占后,所有波兰犹太人的财产,包括财物、房子、工厂等等全部被没收。辛德勒到克拉克夫,当然不是为了去救犹太人。辛德勒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和情人约会,和纳粹党高官喝酒、跳舞。凭着人脉,辛德勒收购了一家犹太人开办的搪瓷厂,反正厂房、生产线都是现成的。
起初辛德勒承包的工厂里,只有7名犹太工人以及200多位非犹太裔波兰工人。不过随着战事升级,纳粹德国已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行业。看到大量的犹太失业者,辛德勒眼珠一转,觉得雇佣这些人更省钱,于是辛德勒以极低的工资大量雇佣犹太人。辛德勒的搪瓷厂夜以继日地开工,那些可怜的犹太工人在生产线上像木偶一样疯狂工作,拿到的工资却连自己的温饱都无法保证,极低的人工成本让辛德勒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搪瓷厂在高峰时期发展到了1750人,辛德勒甚至成为了三家公司的实际负责人和股东,还开设了一个军火分部,主要从事压制、成型弹壳。
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受血洗,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进入了犹太区,无数无辜的犹太人死在了屠刀下 ,辛德勒的思想开始转变。照样和纳粹高官喝酒跳舞,照样给他们送各种豪奢的礼物。但辛德勒不是为了拿到军用订单,而是为了将更多的犹太人招进工厂,免于被送往集中营被毒死的命运。
辛德勒以雇工的名义开出了一个近1200名技工的名单交了上去,同时拿到了一批军用订单。技工名单里包括妇女、儿童以及一些受伤的残疾人,甚至还有九岁的小姑娘。要知道,这份名单的抬头写的可是“熟练军工工人名单”,要怎么才能让纳粹相信儿童是熟练技工呢?
辛德勒在报告里写到,小姑娘纤细的手指可以插进弹壳里打磨。不过实际上,这些妇女儿童的技术并不熟练,生产的炮弹都是不合格产品。为了蒙混过关,辛德勒只好自掏腰包去黑市买现成的炮弹交差。
电影中有个场景,是辛德勒因为在生日宴亲吻了一个犹太女孩而被逮捕。这是为了体现辛德勒的形象而设置的;现实中,辛德勒并没有因亲吻犹太女孩儿获罪,反倒是因为黑市买卖以及和犹太人过从甚密被逮捕过三次。
1945年1月,辛德勒和妻子艾米丽接到250个密闭火车里的犹太人,打开车门时,有12个人像罐头里的鱼一样活活闷死了,剩下的人虚弱得无法劳动。艾米丽把幸存者接到工厂,在临时医院里照顾他们。 据幸存者回忆:艾米丽在和党卫军谈话时,故意遮挡,方便犹太人偷偷地把面包藏到衣服里,那时,一块面包像金子一样珍贵。更多的人被救了下来,而辛德勒却从大富翁变得穷困潦倒、濒临破产。
当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辛德勒向全厂工人郑重宣布:你们从明天起就可以各自去寻找自己的亲人了,犹太人赛门·杰里特拔掉了自己的金牙,用上面的黄金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莱文刻了一句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
这是电影给出的结局,但生活中的辛德勒还在继续。二战结束后,辛德勒和许多纳粹分子逃到了南美。尽管他们很低调,还是依然遭到了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的追杀。1948年辛德勒向美国犹太救援基金会寄去一份账单,上面罗列了他在解救犹太人花费的各项支出共计105.6万美元。一个月后犹太人事务委员会给了他15000美元,以补偿其战争期间的损失。1964年,米高梅给了辛德勒2万美元的预付金,打算拍个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钱花完了电影却没拍成功。
辛德勒在阿根廷投资养鸡厂和海狸皮毛,都赔了。后来辛德勒离开艾米丽,回到德国去开水泥厂,结果是又赔了。德国人视辛德勒为“叛徒”,处处受排挤他。辛德勒依靠犹太幸存者的救济生活,1974年10月9日,67岁的奥斯卡·辛德勒因晚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离开了人世,留下的遗物只有那个装着名单的箱子。
辛德勒的遗嘱里明确写道:将他安葬在耶路撒冷。这也是他生前多次向犹太朋友们表达的心愿。不出两周,耶鲁撒冷的圣方济各会便正式同意,将他安葬在耶路撒冷老城外的锡安山上,墓棺上堆满石头——那是犹太人的最高礼遇。辛德勒也是唯一一个在犹太人的圣地安葬的纳粹党人。
二战结束前,德国舆论是压倒性的反犹,辛德勒能偷摸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犹太人,当然是难得的。《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本身质量很高,绝对没有争议。但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却未能很好地传达、吸收,以色列现在又是在怎样对待巴勒斯坦人的呢?因为救的是犹太人,如果换成非洲人、亚洲人、美洲人,是不是也会这样不遗余力地去宣传呢?所以说,我们把辛德勒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拔得太高,脱离了现实价值。
再说《拉贝日记》
1882年12月23日,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市。27岁那年,拉贝带着妻子来到中国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拉贝曾辗转中国多个大城市,沈阳、天津、北京、上海都待过。不论在哪个城市,拉贝都能与当地的中国员工和善相处。
1931年11月2日,拉贝以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分公司总代表的身份,入住于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的别墅。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日本通过德国大使馆向所有驻外人员下达了最后通牒,日军将于9月21日对南京进行大规模的轰炸。西门子总部和德国大使都劝拉贝早点离开南京,公司表示,拉贝可以随时坐飞机返回故乡。送走了妻子和孩子,拉贝却不顾上司的提醒和日军的警告,选择留下。
拉贝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
拉贝带领着自己的中国佣人和职员在自家别墅的院子里建了一个防空洞,还在院子里撑起一块长6米宽3米的纳粹旗帜,以提醒日军的飞机不要轰炸这里。拉贝规定,让女人和孩子占用防空洞中间最安全的位子,男人们只可使用两边的坐位或站位。
空袭结束后,拉贝立刻出门查看全城。原本繁华的南京城变得支离破碎、满目疮痍。9月24日,拉贝在日记中写道:“以往,人们都会为阳光明媚的一天而高兴,现在我们却担心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阳光明媚的天气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日本人的空袭,为此我们希望晴天要尽可能地少。”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陆续撤离南京,各国的大使们也开始着手准备撤离。受上海南市难民区成功救助难民的启发,留下的20个外国人决定成立国际委员会,建立一个安全区,供平民躲避战乱。因为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关系,所以具有纳粹党背景的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最终敲定以拉贝的住宅、美国大使馆、金陵大学等机构为中心,划出累计占地约3.86平方公里的一块土地,设立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立25个难民收容所,预计接受20万难民。为了让难民可以好好地生存下去,拉贝四处奔波宣传,希望人们可以为安全区内的难民们提供一些帮助。
拉贝给日本大使发电报,请求日本政府同意设立安全区,并保证安全区内平民的安全。日本当局迟迟没给答复。于是,拉贝又给元首发电报,希望由德国出面给日本方面施压。希特勒既不想失去远东地区,也不想破坏与日本的同盟关系,采取中立态度。
不久,日本当局给出回复:“日本政府已获悉你们建立安全区的申请,却不得不遗憾地对此予以否决。若中国军队对平民或其财产处理失当,日本政府方面对此不能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只要与日方必要的军事措施不相冲突,日本政府将努力尊重此区域。”
在别人看来是“断然拒绝”,拉贝却从最后一句中看到了些许希望。安全区如期设立,预计容纳20万难民的安全区,却收容了25万中国平民。拉贝一面要为25万难民筹措口粮等物资,一面还要敦促蒋介石的军队离开安全区,防止日本以此为借口伤害安全区的平民。
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金陵古城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为了给更多的难民以庇护,拉贝在自家别墅里收容了650名中国平民。自己只能睡在办公室中,有时还会睡在厕所里,睡在石板路上。院子里,妇女和儿童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壮胆。
无恶不作的日本兵常常翻过别墅的院墙,大多数情况下,拉贝只需要亮出纳粹袖标或者大喊一声“德意志”和“希特勒”,他们就会立刻变得很有礼貌,灰溜溜地逃走。可是日本兵每天都会爬进来好几次,这让拉贝不敢离开家,晚上也会安排人轮流值夜。有一次,一大清早就有日本人翻进院子里,拔出刺刀向拉贝冲来,当他明白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德国人时,才把刀收了起来。
另一件拉贝每天必做的事情,同样意义重大,那就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日军的滔天罪恶!也只有在夜晚打开日记本时,拉贝才能吐露心声:“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恐怖岁月,无论人们怎么想象都丝毫不会过分。在雨中,我的难民们相互依偎着挤在院子里,无言地注视着美丽得可怕的熊熊火焰。如果火焰蔓延到我们这里,这些最可怜的人们就没有出路了,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拉贝日记》总共有2100多页,记录了500多个鲜活的案例,为后世提供了最宝贵的历史资料,没有之一可代替!
1938年新年,拉贝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礼物。中国难民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拉贝三鞠躬,然后将一块长3米、宽2米的红绸布送给了拉贝。上面写满了“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等字样,有人将绸布上的话翻译给了拉贝:“你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拉贝很感动,但感到有愧疚。
拉贝为了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奔走呼喊了三个多月,日军早已视他为眼中钉。碍于日德关系,不便下黑手。于是日军改变策略,转而向德国方面施压。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强制召回。将安全区托付给马骡、魏特琳等人,拉贝只得无奈离开中国。
回国后,拉贝依然不忘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四处奔走,四处演讲,还多次写信,希望揭露日军的暴行。之后,拉贝被盖世太保逮捕,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影像资料也被没收。二战胜利后,拉贝因曾经的身份被英国逮捕。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他被暂时性释放。出来之后,又被苏联方面丢进了监狱。在证实没有犯过错后,1946年6月,拉贝才被释放回家。
与早年辉煌的生活形成反差,拉贝一家人住在拥挤的小房子里。失去工作的拉贝,只能靠变卖家当为生。到了最后,一家人只能喝汤度日,到了饿死的边缘。消息传到中国,参议会和市政府立刻组成救助拉贝的劝募委员会,很快募集到1亿元法币,购买美金2000元,辗转汇至拉贝手中,寄款人处落款:南京人民。由于德国战后实施食品管制,时任南京市市长沈怡以最快的速度,在瑞士购买了4大包食品寄给拉贝,感谢他当初的义举,并邀请他回中国安度晚年。之后,拉贝总能时不时收到南京市民寄给他的衣服等物资,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南京为止。
1950年1月5日中午,拉贝因突然中风倒下,短短几个小时就去世了。在这之前,拉贝将曾经写下的日记等资料均交给亲属保管,并希望有朝一日这些资料能公诸于众。拉贝的逝去,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墓碑上仅有一句话:“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 拉贝”。
1990年,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公开在美国《花花公子》杂志上叫嚣:“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邵子平和身边的爱国华人被激怒了。1996年,在联合国总部从事人力资源与法规工作,民国外交家邵毓麟之子邵子平,透过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得知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的下落,他拜托了老同学德国基督教新教牧师戴克牵线,《拉贝日记》才得以重见天日。谈及自己的初衷,邵子平表示:日本政府没有像德国政府那样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继而道歉与赔偿。为此,邵子平力图恢复历史原貌,让日本政府对中国遇难的无辜百姓道歉,同时也为受难者争取经济赔偿。
1996年12月12日下午2时整,在59年前南京城沦陷的同一时刻,美国纽约曼哈顿洲际大饭店里,记者招待会开始举行,时年65岁的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现身,向世界各地记者展示外祖父战时日记,轰动全球。
拉贝葬于柏林西郊的威廉纪念教堂墓园,到了1985年,由于墓地到期无人续约,管理部门便将墓碑拆除。直到2013年12月,南京市政府出资重修了这块纪念墓地,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亲自为其设计。1997年,曾经拆下的拉贝墓碑迁至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1997年8月,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公开出版。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2015年9月,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另一位拉贝”来到了中国。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代表祖父,来到朝思暮想的中国,领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德国境内有效药品已断供,医院的防护物资也出现紧缺,身为海德堡医院医生的托马斯·拉贝以个人名义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求助。消息传来后,工信部迅速联系了浙江台州一家药企,果断免费赠药。南京有关单位也纷纷行动起来,筹到620瓶指定药品、30000只口罩、200套防护服,通过包机向拉贝先生及家人,以及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捐赠了医疗物资。
《拉贝日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谊,胜过了艺术加工过的电影、歌剧或是舞蹈,价值是不是被低估了?某些人越是百般歪曲、篡改那段历史,《拉贝日记》的价值就越是凸显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