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硬伤太多? 人们吐槽的点在哪, 为什么吐槽?

电影快讯 1343℃

国庆结束第一天上班,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讨论假期观看三大主旋律电影的感受,有人给它们做了排序:《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

三部电影都是弘扬正能量的爱国影片,排名或许是直观的印象,毕竟许多事物在大家的心里都有优先级,所以这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对于《攀登者》来讲,大家的争议似乎特别大。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最让人期待的主演吴京,部分评论却几乎让人炸锅!

有人说它“更像温情脉脉的爱情片”

攀登者硬伤太多? 人们吐槽的点在哪, 为什么吐槽? - 陆剧吧攀登者硬伤太多? 人们吐槽的点在哪, 为什么吐槽? - 陆剧吧

对此,有人阴阳怪气地表示《攀登者》可以改名《珠峰恋》了。

攀登者硬伤太多? 人们吐槽的点在哪, 为什么吐槽? - 陆剧吧

除了对剧情的吐槽,有些人更是把导演也批上了,认为李仁港是“没有格局的导演”。

不止对剧情和导演的吐槽,配音竟然也被当成了硬伤“口型对不上,全程都在看对上口型没”。

人无完人,电影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大家眼里的《攀登者》真的这么不堪,值得一些网友说它”一文不值”吗?或者电影票房能代表一切吗?

一部为“铭记”诞生的电影,拍出来就是伟大!

《攀登者》是对真实历史故事的改编。

当时新中国成立尼泊尔谈领土划分,但是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却一直难以达成共识。

中国按照边境线要求一国一半,但尼泊尔挑衅:“贵国连珠峰都没登上去过,凭什么说它是你们的?”

这样的话不要说在当时,就算是现在听了大家也会愤慨,会想不顾一切地证明,我们可以登山珠峰!

但是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没钱、没专业设备,甚至没有拍摄装备,登珠峰真的太难了。

而且相对于危险较小的南坡而言,珠峰北坡岩壁陡峭,气候变化诡异有“死亡之路”之称,真不是你说想登就能登的。

这样的情况对中国来说是难堪的:中国的领土,中国人却从来没有上去过。而要想堵住悠悠之口,除非我们自己登上去。

当时国家就决定组建自己的登山队,200多名登山队员从全国各地赶来,经过严格的训练,向着珠穆朗玛峰,我们自己的山峰浩浩荡荡而去。

200多人的选拔,到达山顶的只有3个人,我们成功的登山了珠峰之顶。但是国际社会并不认可,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就这样,我们才见到了第二次成功攀登珠峰,才有了今天的《攀登者》!

1960年的遗憾,1975年后终于被弥补。15年的时间,一群人抱着怎样的心态、经历怎样的路程,才完成这段曲折的路程?

历时15年我们得到了珍贵的映像资料,但那是负责摄影的邬宗岳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在冲顶时刻,为了拍到队员登顶的影像,负责摄影的邬宗岳解开了自己身上的安全绳。

最后照片拍到了,队友们却只能找到邬宗岳早已冻僵的尸体和保存完好的摄影机。

这样的历史需要被铭记,英雄也需要被铭记,这才是《攀登者》被搬上大屏幕的意义。所以不要纠结在票房上了可以吗?

重要的是,对于那么多看过攀登者的观众而言,它真的有那么差吗?或许不够惊艳是真的,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也是真的。

但是灾难来临时的紧张刺激,攀登队员命悬一线时的危机,不能紧紧牵动你的心吗?山峰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大气,黑云压城的恐怖不能叫你感叹吗?

在方五洲、曲松林以及贡布喝酒的那场戏里,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对方五洲说:“我恨你。”时表现的不甘、忍耐和内疚。这样的演技不能使你沉浸吗?

在后有雪崩,前有冰沟的情况下,方五洲飞跃冰沟,正面刚雪崩。在狂风来临,队员被吹跑了的情况下,方五洲把梯子驾驭出飞船的感觉,保队友平安。这样的视觉效果也震撼不了你了?

就瞅着影片中的爱情桥段不放了是吧,英雄不需要故事,也不需要爱情是吧。那你看看电影干啥,直接转修无情大道不就得了。

有多少差评是对着吴京本人来着,就看不过人家太厉害、太成功,非要把他拉下拉下1.6亿人次的神坛,“京神病”团体或许真的应该去医院好好看看,莫不是大脑真的有坑见不得别人成功。

《攀登者》彰显的是勇于攀登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和应该弘扬的精神。不应该因为一段情感戏或者导演就无差别攻击。

向勇于攀登的精神致敬,向英雄致敬!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