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5年前,畅销书作家江南凭借同人小说《此间的少年》成名,并在2013年、2015年成为中国作家首富。
10月11日,金庸以原名“查良镛”起诉原名为“杨治”的江南,要求“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停止复制、发行小说《此间的少年》,封存并销毁库存图书”,并公开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500万元。
江南在10月23日的回应中称“非常抱歉于我22岁那年的孟浪和唐突”,并表示已委托律师处理。
该案将于2017年2月16日在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文 / 王致远
▌本文首发于2014年1月《博客天下》总第150期,原标题为《首富作家江南的奇幻漂流》
奇幻作家江南经历网络走红、商场沉浮之后,最终成为作家富豪榜上的首富。这得益于他将奇幻文学视作一种商业行为而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他借助这一路径实现成功的原因,正是令中国奇幻文学情况低迷的原因。
江南个人的成功伴随着中国奇幻文学的衰退。在世界范围内,以《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等小说为代表的奇幻文学是文坛的重要力量,读者遍布各年龄层,并经由电影、电视剧成为主流文化的塑造者。这一幕在中国远未出现。
江南一度是中国奇幻文学界的重要领军者。他参与创建并最终分崩离析的“九州”奇幻圈子,曾被认为代表未来的希望。最终,他通过背离这一圈子的文化才走向自己事业的高峰。
此前一位因登上作家富豪榜榜首富而被谈论的作家是郭敬明,江南的偶像和模仿对象。两人有许多相似点。他们通过文学获得商业成功后,都受到过于商业化的质疑。江南收获财富的路径也接近郭敬明的风格。他们都通过作品使一群少年成为他们忠实的拥趸,并借此开展商业冒险。
江南的奇幻冒险之路正式成为可能,要从小说《此间的少年》在2002年前后突然走红算起。但更早的起点是在他合肥市老城区东北角安徽省交通厅的家属院。1995年去北京上大学之前,他在这里生活了18年。家门口是流淌了数千年的淝水,隔岸是逍遥津古战场遗址——三国名将张辽一战成名的地方。
▵《此间的少年》封面
小时候的江南,晚上放学后常常被父亲要求坐在书桌前用功。书桌正对着一扇大窗,窗外是河。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趴在桌子上,望着漆黑的窗外,“想着随风而来的妖怪正在外面的风里桀桀地笑着,有时候想,也许世界在我关上门的一刻已经开始变化,这间屋子外,巨大的、不知名的植物正恣意生长……”在一篇为朋友的书写的序里,江南回忆了他孤寂而耽于幻想的童年。
多年后,他成了一名奇幻小说家, 2013年12月5日公布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他以25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榜首。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江南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利用理科男的思维,去精确地实现。他从大学起就开始尝试实践自己的商业才华,做过图书出版,贩卖过矿石、塑料薄膜等生意,后来专职经营杂志,并有意打通奇幻小说与影视、游戏等方面的产业链。
在这个传统出版业渐趋萧条的年代,由他亲手打造的《九州志》也一样遭遇寒冬,将杂志内容向低龄人群倾斜成为他的救命稻草。他的个人创作也因此转向,最终落实在《龙族》系列小说上。完全市场化的创作模式,让这部小说取得了累计近800万册的销量。
这是江南的成功,它穿插在中国奇幻文学的衰败上,格外醒目。
郭敬明的后尘
江南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他的榜样是郭敬明。对这位比自己小6岁的年轻人,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并常常以其为参照。
胤祥是江南的北大师弟兼前同事。2006年,江南离开上海到北京做《幻想1+1》时,胤祥是公司最早的成员之一。据他回忆,江南经常会对员工说:“你们去看看郭敬明老师最近又在干什么了?”
曾和江南、今何在一起创办《九州幻想》的潘海天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也谈到了江南对郭敬明的认同:“我们开郭敬明的玩笑时,在场的江南会很严肃地说‘至少他的商业模式是很好的’。”
江南和郭敬明差不多同一时间成名。2002年,郭敬明第二次获得新概念作文竞赛一等奖,并在《萌芽》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幻城》时,江南也凭借同年出版的《此间的少年》在网上走红。此后,两人几乎走上了一样的轨迹。
2004年,江南放弃在美国的博士学业,赶赴上海与今何在、潘海天等人一起参与网游公司第九城市的游戏开发项目,一年后创办《九州幻想》。同年,郭敬明在上海成立“岛”工作室,主编《岛》系列杂志。两人的杂志出版和经营之路就此开始,并在日后逐渐走向多元——两人都曾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
“我感觉郭敬明还停留在梦想之中,他写的东西至少在我看来远远不是社会的真实。”这是2005年江南在一档校园广播节目里对郭敬明的评价。
那时的江南,西装革履、踌躇满志,以一副精英形象穿梭在中信泰富这座上海最好的写字楼里。他应该不会太注意尚在上海闸北租房办公的郭敬明在干什么。但随着网游项目搁浅,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和杂志出版上,在青春文学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的郭敬明开始进入江南的视野。
通过对郭敬明成功学和商业模式的研究,江南总结出幻想文学创作的8条精髓,作为个人写作和杂志运营的方向。这些理念被员工戏称为“江八条”。第一条是“一定要把书卖给中学女生”。
江南对此的解释是,只有中学女生才会一人买一本,男生通常会一个宿舍买一本,或者一个班买一本。“郭敬明那么成功就是因为他能把书卖给中学女生。虽然我们假装写的是少年向的东西,但鉴于中国国情,我们一定要在少年向里找到少女想买的点。”江南告诉胤祥。“国情”后来也被很多评论者用作中国奇幻文学衰败的原因,其潜台词是指中国成年读者不愿意阅读奇幻作品。
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与在青少年群体中拥有强大发行渠道的知音集团合作。2009年开始,江南在《知音漫客》上连载《龙族》系列小说;2011年,他又携手知音动漫,推出新《九州志》。
胤祥认为,江南与知音的合作显然是他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判断,“文章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渠道”。他对江南于2010年开始创作的《龙族》评价甚低:“《龙族》的成功本质是江南终于肯把脸拉下来了。……《龙族》跟他以前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是脑子里想着《哈利波特》,眼睛里看着郭敬明。”
《龙族》讲述的是高中生路明非和他的伙伴如何走上屠龙之路,以及如何不断屠龙、拯救世界的故事。不管是人物设定还是故事情节,都呈现出明显的少年读物范儿。特别是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奢侈品牌,让人联想起郭敬明的《小时代》。
豆瓣网友听风听雨将其视为“小说商业化时代的典范之作”。他说,如果将江南此前的作品《此间的少年》和《涿鹿》看成他对青春的纪念,《九州·缥缈录》是对热血的向往,《上海堡垒》是对一段往事的追忆,《光明皇帝》和《天王本生》是对自己幻想世界的一场狂欢,“那么到了《龙族》,江南的目的只剩下一个——想方设法赢得读者的青睐”。
对商业和市场的妥协也体现在江南所创办的刊物上。“他们会写搅基、买腐、大叔这类人,其实完全就是贯彻江南的思路。《九州志》后面的什么四大公子,我看完就乐了,真是照着‘江八条’写的。”谈到《九州志》现在的内容时,胤祥如此表达他的观感。
“要超过郭敬明。”这是几年前江南和胤祥聊自己的商业理想时,讲到的一句话。如今,他正在利用郭敬明的方式企图超越郭敬明——这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任务,但他已初尝赢的滋味。
少年杨治
江南本名杨治,家中兄弟按修齐治平起名,避嫌杨修,从齐开始。江南是他开始文学创作后起的笔名。小时候的江南并不出众,他自认为口舌很笨,很少和人说话。他把说话的时间节约下来用在“发呆”上。
“爸爸并不知道我每晚用多少时间发呆,他也不会觉得我有个世界,偶然被他看见我对着一扇漆黑的窗户呆呆地微笑,他大概只会觉得现在的小孩子都很奇怪。”江南回忆。
与幻想世界里的天马行空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他现实生活中的拘束与挫败。这是他童年时代的两个极端。
均是公务员的父母家教之严,让他在很多年后仍深刻印象。他曾在随笔里提及自己16岁开始写日记时,不得不写两个版本,一本应付母亲的随时搜查和阅读,一本是对自己的真实记录,需要“挖洞深藏”。
江南说,父亲对自己的最大愿望是成为杨振宁、李政道那样的人,“人生至道莫过于诺贝尔奖”。
不管初中还是高中,他都不像是将来要摘取诺贝尔奖的人。回顾初中经历时,江南对自己的形容是一个“穿着一身蓝布学生装、平生没打过什么架、成绩在班里排倒数1/3、下垂眼角傻里吧唧的家伙”。而他的班长则是一个穿着皮夹克、书包里藏一把一尺长藏刀、成绩在班里排前十、四周学校兄弟有矛盾都卖他面子的英俊小生。
“我跟我初中班长之间的差距真是令我可以仰头仰到断脖子。”江南说,他内心非常向往当一个班长那样文武双全的古惑仔,但家里对他的要求却是“看到打架要绕着走”。这让他很成年后去买了一件2万元的Burberry风衣,为的是向《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致敬,也为自己的青春岁月做一次弥补。
江南的高中在一所非重点中学度过,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从高中起就是个屌丝男。放学后去打台球、打街机,然后写两小时作业,家里人就这样放任了我3年。”在成都理工大学的演讲中,他这样轻描淡写自己的高中时代。
但这并没影响他后来考上北京大学。该幻想的时候幻想,该务实的时候务实,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然后选择在一个最为合适的时刻爆发。此后的经历一再验证了他对机会和人生方向的精准把握,果断地放弃,然后又恰到好处的拾起。
因为无聊才写作
《此间的少年》是江南的成名作,写于2000年,那时他23岁,刚到美国读书,专业是医药分析,师从美国质谱学会会刊主编Michael L. Gross。
异国的陌生环境似乎让他重新体味到少年的孤寂。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他无法与美国同学进行深入交流,每天的对话不外乎是“今天你吃了肯德基还是麦当劳”“你今天晚上准备什么时候回家”一类的肤浅话题。他念书的地方是一个“驱车跑5公里才能买到啤酒”的荒僻山村,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毫无诗意可言。
“这样的生活过久了,我会疯掉。那个时候就开始回忆在北大的生活,然后就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江南说《此间的少年》正是他在这种状态下的产物。
《此间的少年》最早于2001年在网上连载,等到大范围流传并出版已是两年后。这部以金庸武侠中人物为主角的同人校园小说让江南名利双收,并成为北大的一把招生利器。
“的确有太多人在看过《此间的少年》后上了北大,江南听到这话最少两三百遍了。北大学生对这部小说的确也很喜欢,我还知道有些北大招办的老师在招生时会带上几本。”胤祥说。2010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胤祥是导演。
江南对写作的自信源于他在北大读书时的打工经历。其间,他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出版社做兼职,负责组稿、做编务。“那个时候也看了一些书,觉得不过如此,我也可以写。”江南在一次访谈中表示。
对出版的爱好一直延续到江南在美国留学时期,这也是他的赚钱方式之一。颜庆胜是新世界出版社下属公司记忆坊的前总裁,他从2002年开始和江南接触,策划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颜庆胜说江南并不想单纯地做一名作者,有时候他也会帮忙物色一些书稿。
江南的前同事、《九州幻想》的编辑苏冰向本刊透露:“江南本来还有记忆坊的股份,最后因为做九城的项目退掉了。”
当时的江南可能还不曾想到,写作和出版将会成为自己日后的主要职业。在一篇名为《I Have a Dream》的文章里,江南说他当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Golden Boy”(金色男孩)。这是他北大化学学院的一个师弟为他规划的。所谓“Golden Boy”,即毕业于世界级名校,然后投奔五大咨询公司当分析师,熬两年后再深造于顶尖商学院,出来后要么服务于全球500强,要么投身华尔街……
为此,江南曾考了注册金融师,开始学习分析各种案例、旁听商学院课程、每天关注财经新闻、分析油价涨跌和汇率波动……不过,他最终还是远离了这条金色大道。他没有透露具体原因,仅表示当时受到的训练对他至今有用。
就在他放弃做一名“Golden Boy”前后,一个后来叫做九州的奇幻世界向他发出召唤。九州起源于一次故事接龙。2002年初,网友水泡在清韵论坛奇幻版发帖,召集同仁合作以“凯恩大陆”为共同背景的系列奇幻小说。这个提议最初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但因为后继不力,“凯恩大陆”最终搁浅,不过这却成了九州的雏形。
“我就提议能不能做一个有我们东方风格的设定世界,感兴趣的人比较多,大家都加入进来,九州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奇幻作家潘海天向《博客天下》回忆九州的来历。他的想法引起了当时活跃在清韵武侠版的江南的注意,很快江南也加入进来,并与水泡、潘海天、今何在、遥控、多事、斩鞍一起成了九州最早的七位创世天神。
潘海天认为,九州的出现主要是受了当时西方奇幻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好莱坞奇幻大片《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于2001年先后在中国登陆,让很多人领略到奇幻的魅力。水泡在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表示,他当初之所以发起这样一个倡议,是受到美国“龙枪”系列小说的启发。
《龙枪编年史》(三部曲)后来成了大多数西方奇幻小说和游戏的设定基础,并诞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作品。1990年代初,台湾译者朱学恒第一次将其译成中文,介绍给台湾读者。他也因此被称为“台湾奇幻小说鼻祖”。
九州正式成名是在2003年4月。今何在在当时的九州网站首页上写道:“九州是天空中的第一滴水,我们希望它能变成海洋。”对此,江南也写下了一段豪迈的宣言:“和狂想主义疯人党今何在、潘海天等力图推翻洋人《龙枪》、《指环王》等奇幻大山,揭竿而起,举‘东方幻想’大旗……期待久已沉寂的东方热血慢慢开始沸腾,大家一同长上羽翼,飞出这墙。”
九州是中国奇幻文学的第一块网络根据地,也是中国奇幻爱好者第一次集体创造的一个幻想世界,对日后的中文奇幻创作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拓荒者形容之,并不为过。
2003年是中国奇幻文学的发轫之年,在奇幻界颇有影响力的《飞·奇幻世界》(当时名叫《科幻世界画刊·增刊》)、《今古传奇·奇幻版》先后在这一年创刊。另外还有两本奇幻杂志《梦想者》和《传奇文学选刊·奇幻世界》亦在同年问世,但又旋即解散。立与破,兴奋与谨慎,反映了时人在刚刚接触这一新文学类型时的忐忑心境。
九州成型后的第一部作品是江南于2003年刊登在《科幻世界画刊·增刊》上的《九州·缥缈录》,水泡称之为是“九州诞生后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故事本身也很吸引人,一出来就变成主线了”。
潘海天回忆,由于江南很少参与对内容设定的讨论,却又一声不响地在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时第一个抛出作品,其他人对他颇有微辞。
苏冰猜测,江南可能很早就有一个构思了,九州出来后,他便把这个故事套在九州的框架里,“这样的结果是别人还没开始好好写,他的东西已经立起来了,大家只好跟着他走”。在九州的创作上,她认为江南是一个比较自我和控制欲很强的人,凡是和他作品相关的就必须按照他的来,“谁若用到他的人物,但性格和情节走向不是他想要的,他就会很不愿意。当时其他老妖们的故事都是围绕他的《九州·缥缈录》展开的,这导致别人的小说后来没法进行下去,要么放弃不写,要么调整到与他不同的时代”。
九州对江南而言,不只是激发了他的另一可能,也是他人生的又一次开始,最为重要的是为他童年的幻想世界找到一个出口。为此,他不惜丢掉曾经热爱的武侠,以及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
九州聚与散
2004年,一个飘雨的下午,今何在和时任第九城市副总裁的秦洁在上海一家咖啡厅里等一个迟到的朋友。闲聊中今何在谈起他和几个朋友正在做一个名叫“九州”的架空世界,秦洁眼前一亮,当即表示强烈的兴趣和投资意向。
之后,今何在通过MSN把这个消息最先告诉了远在美国的江南,这个他当时在论坛上联系最多的朋友。
“我跟江南说有一个上市的游戏公司,愿意投资九州。因为当时我认为自己对商业不是太懂,所以就希望他去具体谈这个事情。他知道后非常感兴趣,这样才确定回来的,不然肯定是不会回来的。”9年后,已经与江南分道扬镳的今何在向《博客天下》回忆他当初邀请江南回国时的情景。
关于自己的回国原因,江南有更深层次的解释。除了功课差,被他的美国老师戏谑不像个好学的中国人、不适合做一名研究者外,江南说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喜欢美国。
“我不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为了中国幻想小说而放弃加州海湾别墅、回国吃粗粮的理想主义者,太虚伪,我讨厌美国那个地方,没朋友,始终被隐性的玻璃墙隔着。”江南认为回国是件早晚的事,九州只是提前给了他一个机会。
江南回国时,正赶上互联网(主要是网游公司)的第二次大潮。“当时九城的一个副总John和我是网友,解释九城的战略时豪迈地画了一个十字,说无非一纵一横,横的拓展游戏品种,纵的从文化开始贯穿产业链!我于是找到了全新的梦想,‘文化兴国’听起来就比‘金融贩子’更有豪情!”江南在博客里写道。
他还顺便追忆了他当时小醉微醺,站在露台上遥望老上海滩十里洋场时的豪迈心境:“那流淌的灯光象征着淘金的国度啊,那奔腾的流水象征一去不复回的时间和男儿壮志啊,于是立志要在这样伟大的时代里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不过,这项伟大的事业并没有如期降临在江南等人头上。由于九城后来忙着代理《魔兽世界》,而无意开发新的游戏,今何在、江南等人将“九州”游戏化的构想迟迟没有兑现。
为了不做无谓的等待,江南提议先做一本杂志。“九城当时是想买‘九州’这个项目,但九州除了一个构想的概念外什么都没有,如果做了杂志就有了一个载体,对这个项目也就有了更具像化的考量。”苏冰说。
《九州幻想》由此诞生。公司最初的股权是江南和今何在各占50%,后来潘海天辞去建筑事务所的工作也加入了进来,股权变更为江南占50%、今何在占30%、潘海天占20%。
《九州幻想》创刊的另一个背景是,奇幻文学在中国经过两年的预热,开始进入爆发期。2005年被出版界称为奇幻元年。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出版的奇幻读物超过了500种,其中最有名的是萧鼎的《诛仙》。与此同时,燕垒生、沧月、玄雨、马伯庸等奇幻写手也借助这股风潮陆续走红。
据苏冰回忆,《九州幻想》创立之初,主要是江南在负责经营,今何在和潘海天更倾向于做一名作者。“我认为今何在和潘海天都不是把经营摆在第一位的人,但对江南这是第一位的事。”苏冰记得江南曾私下跟她聊,“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资深经理人,他觉得真正让他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去说服别人听取他对一个项目的各种看法。”
与之相关的一个例子是,他们开会时总是江南一个人在说,由于今何在和潘海天本身话就比较少,苏冰在做栏目时调侃江南“好像在跟两张照片开会”。
不过,这支堪称为中国奇幻创作的梦之队仅过了一年便走向瓦解。其分裂的前兆,是2006年7月江南从上海到北京以做增刊的名义创办了一本新杂志《幻想1+1》。今何在认为,与九城的合作最终泡汤是江南出走的主要原因,“当时的重心还是放在游戏上,杂志只是顺便先做做,是一个额外的附属的东西,钱和场地都是九城垫付的,一边做杂志一边谈合约。但约没签下来就只剩下这本杂志了,江南就觉得这个没意思了就跑到了北京。”
不过,这很难解释江南到北京后为什么选择继续做杂志。他们在合作理念和日常管理上出现了矛盾。随着江南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号称“更加年轻、更加新锐、更加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的《幻想1+1》上,他与今何在、潘海天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并最终因公司财务纷争而决裂。
▵从左到右依次为江南、今何在、潘海天
2007年初,江南宣布退出《九州幻想》。不久后,他又创办了另一本新杂志《九州志》。他的这一举动可能是出于对九州的不舍,也可能是不甘心。
九州的分化在奇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读者和作者因此形成了两个阵营,互相攻讦。颜庆胜是这一事件的观察者,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团队都没有经验,很多操作不够职业化,“有可惜,也是好事。如果没有经历这些事,大家还都只是个作者,不知道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
奇幻作家骑桶人将2006年视为奇幻界的分裂之年,暗示了奇幻泡沫开始破灭。之后,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类型小说的出现,由一年前《诛仙》等带来的奇幻风潮逐渐走向低谷。
骑桶人向《博客天下》谈及九州事件时,讲了这样一句话:“江南是一个非常渴望在上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这种分裂非常的得罪人,得罪了很对圈子里的人,但他有这个勇气和能力去做。”
《九州幻想》是江南第一次经营公司,以合伙人的身份,虽然看上去并不太理想,但为他日后独立做杂志和出版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江南单飞后,一个最现实的改变,是他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掌控的公司,并毫无障碍地开始推广他的“江八条”。这可以看成是权力的一种表达,也意味着他在商业上的航向。
九州分裂后,2007年,另一家游戏公司完美有意重新打造九州游戏,并邀请江南、今何在、潘海天等人参与。此后,他们创办了纵横中文网,并接收了《九州幻想》和《九州志》两本杂志。
这次重组基本上重蹈了他们第一次合作的旧辙,游戏没有做成,工作和业务上毫无交集的江南、今何在却生出新的嫌隙,最后不欢而散。曾经他们因友情而聚集在一起,把他们分开的却是利益和商业。
胜负心与商业梦
2009年1月,江南与今何在的矛盾再一次爆发后,他写下了一篇名为《写书人的胜负》的短文。
他在文中表示:“我觉得这世上不存在一时的胜负,时间过去才见得英雄。如果要争夺胜负,可以赌一局,赌谁在今后3年在‘九州’下写出更多的作品,3年后来评判,选一个赢家……。我会为此格外发奋,因为我其实本心里还是不想输的人。”
写下这篇文章后不久,江南离开纵横中文网,开始在《知音漫客》上连载《龙族》系列小说。在最初的九州种族设定里,今何在因觉得龙的出现会破坏平衡,于是将其删除,但江南在“九州志”种族设定里将其重新启用。
另一件可能会让江南引以为荣的事情是,2011年,他依托知音传媒,重新打造《九州志》,并在近年纸媒一片哀鸿、奇幻杂志纷纷停刊时继续存活。而与今何在关系密切的《九州幻想》则在2012年出完两期后停刊,直到2013才恢复,但改成了电子版。
“江南想做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他一直在讲的,整天挂在嘴边。写书都是次要的,是副业,只是因为他红了。”胤祥告诉《博客天下》,“他觉得能衡量自己价值的就是看他挣了多少钱,他尝试过很多领域,我有时会跟他一起去跟各种大佬吃饭,他们也会谈一些挺奇怪的项目。”
对江南在赚钱这件事上的努力,苏冰也举出过例子。江南曾对她提到,他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做过矿石生意,“当时一船矿石能让每个参与人都赚上相当可观的一笔”。后来有一次在《九州幻想》编辑部,江南当众打电话说服别人在国外买矿石:“他告诉对方自己从哪一年就开始做这一行,以他的专业眼光觉得这个矿石品质非常好……之类的话。我们几个编辑在旁边听得直笑,说他真的在卖矿石。”
潘海天也表示,江南在做《九州幻想》时同时在做很多和别人合作的项目。其中一项是塑料薄膜,“他当时还号称整个东北有很多比重都是他提供的”。而当初今何在也正是因为江南经常跟他讲一些商业上的事情,给了他一种江南很懂商业的印象,他才邀请江南回国和九城谈判。
“他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总是想去赚大钱,总是说我们拢了这笔钱,再去拢下一笔,以及我们什么时候上市……他就跟你聊这些。在九城的融资危险比较大无法到位之后,他也公开说过九州只是一个过渡性项目,觉得没多大意思。”今何在回忆江南刚回国时的状态。
江南对商业上的期许也渗透到他对个人形象的塑造上。他是一个对穿着非常讲究的人,衣服总是烫得笔挺,特别是对品牌情有独钟。苏冰回忆,即使在很轻松随便的场合,江南也极少穿T恤衫或者polo衫,“夏天穿的也是比较正式短袖衬衣”。
为了增加自己的成熟感,眼睛并不是很近视的他还是戴上了眼镜,他告诉苏冰,这样看起来会显得年纪更大一些,“如果你看上去显小的话别人会不信任你”。
在商场上的张扬和直抒胸怀不同,江南性格上是一个非常迂回的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的“爱面子”。他很少直接拒绝别人。
苏冰举的例子是,江南曾觉得一个编辑水平不够,但他没有直接辞退,而是给了那个人一个编辑部主任的职务,但不给她安排任何事情。“江南说这样做会让那个人自己觉得没意思就走了。”
即使对自己的合伙人今何在,江南也总是拐着弯表达意见。苏冰记得,有一次江南把她叫到小会议室里发今何在的脾气,说今何在不管事,没有起到伙伴的作用,让他很累。但当苏冰把今何在找来时,他却和颜悦色地去跟今何在说话。“他可能是希望由我把他的这种不满转达给今何在,这样可以避免两个团队领导之间的直接冲突。”
九州分裂事件发生后,江南几乎是一个人成为一派,公司的其他人大多站在今何在、潘海天一边。
“他并没有把我们当做朋友,而是一种做生意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这跟我原先对他的印象是不一样的,我没法接受。”潘海天说他不能容忍的是,江南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商人。
潘海天特意翻找了“七天神”确立时发的最早的一个帖子,是2003年1月16号。这一天,距离2006年九州团队分裂不过3年半时间。
潘海天说“七天神”最初都是抱着理想主义情怀来的:“从最早的确定团队到开始做杂志,整整两年的时间,整个国内市场都没有奇幻文学实体出版,网上发表作品没有任何报酬,大家都在完全看不到任何回报的前提下做这件事。”
但几年过去,整个奇幻市场已经完全沦为商业化写作——这可能是让他始料不及的。
苏冰最后一次见到江南是在2009年,她和潘海天、今何在等人站在纵横中文网的大办公室门口说话,江南坐在他们正对面的电脑上。“他肯定知道我们在那,但是他一直没有抬头,只是不停地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