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月光》刚大结局不久,抛开它的烂尾不说,有些地方还是值得讨论一下。
女强人张一被出轨,张鑫被小三杨雁搞得身败名裂,妻离子散,家庭和事业双双失败。
究竟谁是最可怜的人?是张一,是张鑫还是遭遇家暴又遭遇前夫出轨的杨雁?
在我看来,都不是,全剧最可怜的人不是他们,而是杨雁的儿子王鹿。
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本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可以天真快乐地玩耍、学习,不用考虑生活的烦恼。
可是生活并没有一如既往地顺利,杨雁遭遇丈夫家暴,还被王鹿亲眼所见,那一年王鹿才六岁,已经像个大人一样,送母亲去医院。
王鹿童年缺父爱,自己明明还是个孩子,还需要被呵护,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却在生活中渐渐扮演一个男人的角色,时不时地关心安慰妈妈。
这样的孩子,早熟。
杨雁对于儿子的爱,有些畸形,她想要弥补王鹿父爱的缺失,于是就出轨了。
她找上张鑫,并不是因为他多有钱,多有魄力,爱情有多深,而是仅仅看上了张鑫好爸爸的人设。
她以为,只要从张一的手上将张鑫抢过来,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给到王鹿一个完整的家,给到他父爱。
却完全忽略了,她所想的,到底是不是王鹿真正想要的?
王鹿想的,从来都是妈妈能够找到真正属于她的幸福,一个真正对她好,真正爱她的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鹿跟张鑫见面的时候,会做出惊人的反应,他怪妈妈欺骗了他,接受不了现实打击,奔跑着离开。
杨雁问他跑什么。
王鹿哭着答:他根本不是什么好男人,他根本给不了你幸福。
是啊,张鑫算什么好男人,一个有老婆家庭孩子的男人,还会出轨,算什么好男人。他能背叛婚姻,背叛妻子,难道就不会背叛杨雁吗?一样会。
出轨只有0和n次的区别。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单纯,他想的没那么复杂,他的认知里,和他所看到的就一样,他认为张鑫会离开妻女,也照样会有一天离开他们。
王鹿真正想的,从来都是一个打从心底里对妈妈好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家庭孩子的男人。
哪怕杨雁找一个单身或者离异的男人,也好过找一个背叛家庭的男人,至少这样,伤害和打击小更多。
所有人包括杨雁都把他当孩子看待,只有张一和他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会把他当哥们当大人,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就说明,王鹿渴望被关注,被重视,是重视他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成绩。
只可惜,杨雁从未意识到这一点,从未将王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不知不觉中,就从一个家庭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对儿子进行情感控制。
情感控制对人的伤害并不小,甚至你成年以后都无法发现,直到某一天,你才会瞬间醒悟,原来,它已经渗入到骨髓里。
高分日剧《坡道上的家》,女主人公里沙子正在遭遇育儿烦恼,丈夫阳一郎不仅不搭把手,还对妻子进行贬损、否定、指责,甚至对她进行人身攻击,说她精神不正常。
阳一郎回到家,就对里沙子呼来唤去,一会让她取啤酒,一会问晚饭做好没,而他,则舒舒服服地看电视,仿佛只有上班的人才累,在家带孩子就不累。
里沙子兼职当陪审员后,工作与育儿无法兼顾,压力巨大,阳一郎不仅没有给她鼓励和支持,反而打击她:“做不到的事就别勉强。”
里沙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渐渐地就将自己和杀死八个月女儿的凶手母亲安藤水穗重合了,她隐隐地感觉,自己就是安藤水穗,自己正在承受的,以及承受过的压力和痛苦,水穗也承受过,当承受不住时,精神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才疏于保护自己的女儿,让她掉进浴缸,淹死了。
里沙子意识到自己精神出了问题,想要跟阳一郎离婚,收拾好行李住进酒店,母亲来看望她。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告诉里沙子,我早就知道你会有离婚的这一天,一切都是你咎由自取,你不听妈妈的话,非要来东京上大学,非要跟阳一郎结婚,他连市区的大房子都买不起,他根本给不了你幸福。
母亲让里沙子跟她回老家,过普通人的生活。
一刹那,里沙子终于醒悟,从小到大,她都被母亲进行情感控制,衣食住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按照母亲的安排来进行,否则,出现了问题,都是她咎由自取,不听安排的恶果。
为什么自己会变成懦弱、自卑、不敢表达,不敢反抗的性格,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从小到大,控制、否定、贬损的结果。
《坡道上的家》大结局时,里沙子终于跟母亲摊牌,告诉她自己是大人,不需要她再插手自己的生活,她需要一个独立的人格。
从那以后,里沙子才过上了幸福、自信的婚姻生活。
情感控制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有些人活一辈子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是这种性格,为什么会成为妈宝男,愚孝男,这都是因为妈妈长期控制的结果。
《白色月光》杨雁也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情感施暴者,她强迫儿子学网球,不管他喜不喜欢,只要她自己愿意,儿子就得接受。
她自以为是儿子需要一个后爸,需要弥补父爱,就想方设法地拆散别人的家庭,抢占别人的老公和爸爸,也不管儿子是否真正需要,是否能够接受这个男人。
王鹿的童年,笼罩着阴影,装满心灵创伤。他无法接受也无法想象,母亲竟然是一个拆散别人家庭的小三,这是何等的耻辱和欺骗。
王鹿不过是个12岁的小男孩,却承受着他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痛苦和压力,他才是全剧最可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