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信条》是一部2020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电影,又名《TENET天能》,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演员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亚伦·泰勒-约翰逊主演,剧情讲述一名佣兵主角接到神秘组织指派的谍报任务,他必须靠两个字“天能”面对超越现实时间限制,不再只局限于现在的重大挑战,试图阻止即将发生远比核战还要可怕的危机,誓死为地球全人类的存亡奋战。
面对命中注定考验的态度
被影迷誉为“时间魔术师”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从首部长片《追随》、在最后带来惊人逆转的《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到把陆海空三种不同时空尺度合而为一的战争电影《敦刻尔克》,都展现出他巧妙调换时序让整部电影变得更丰富多样的非线性叙事能力。然而这次《信条》诺兰不再只利用剧情编排和剪辑手法,而是更进一步地真正把“时间”融入故事本身,借由片中“时间倒退”的设定带给观众跟过去截然不同的体验。
《信条》电影评价好看吗?
从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文明毁灭的危机出发,《信条》故事开始于一场被包装成恐怖攻击的歌剧院爆炸事件,本以为遭到俘虏的主角因为通过考验而被选入一个秘密组织,透过他从中接触到“信条”这个能够颠覆时间前进方向,看似迷人却也容易失控的危险能力,让《信条》能在角色阻止反派毁灭世界的传统谍报故事基底下,就如时空旅行版的“詹姆士庞德”那样创造出在过去鲜少见到的新意。
作为一部有着特殊题材的作品,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毫不意外地在事前宣传将《信条》剧情保密到家,不仅利用让观众看完还是摸不着头绪的简介和预告为整部电影制造非常吸引人的神秘感,以“TENET”这源自于拉丁回文“SatorSquare”、左右对称且在古罗马有着“理解、掌握”意思的单字作为片名,也非常巧妙地以“回文”跟电影受到神秘力量影响的剧情走向相互呼应,让《信条》这部作品具有相当独特的迷人魅力。
《信条》到底是什么?
或许不少观众就算看完电影还是会对“信条”的设定,以及整部片故事线的进行方式感到一头雾水,但就如同片中科学家对主角所说:“不要尝试理解它。”我们观影过程与其纠结在这些违反世界运作法则的现象,倒不如跟随角色逆转时间,通过他利用能让自己往上一秒活的设备能力,回到过去阻止反派试图集齐九个关键物品,用自己所剩不多生命拉着全世界陪葬的阴谋,感受《信条》角色在顺向与逆向时间共存的空间中所体验到的不协调感,突破我们以往对于时空间的认知框架,以从未有过的角度重新去看待电影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
我很喜欢《信条》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手法来呈现片中关于“时间倒退”的科幻元素,很明显诺兰在经历《记忆碎片》、《致命魔术》和《敦克尔克大行动》之后已经对错综复杂的叙事驾轻就熟,使得《信条》能以欢迎我们“多刷挑战”的自信,重新定义“时间”这个虽然跟我们生活密不可分,但却又无法直接抓住,只要稍作转换就会变得极为陌生的抽象概念,让观众在脑袋随着剧情进展逐渐打结、爆炸的同时,也能通过融入故事获得相当满足的体验。
《信条》剧情的逆转时间
就因为即便有着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但直到现在仍旧没人能确定时间旅行的可行性,还有“回到过去”这个行为会对现实世界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在影史上已经有许多“穿越时空”的优秀作品的情况下,《信条》最迷人地方就在于诺兰没有以能带我们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点的“时光机”作为核心,反而利用“我们能够在时间线上向过去前进”为这类故事题材做出过往少见的创新解释。
《信条》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正是如此,我们不需要针对时间旅行的“祖父悖论”去多做探讨,而是偏向于“命定悖论”,将电影里所有事件视为必定会发生的既定事实,并把每位角色的故事线当成是一段连续前进,即便进入机器也只是改变方向的旅程。换句话说,《信条》最后主角等人成功让世界免于毁灭的结局,与其说是因为他们回到过去杀死了反派、阻止那九个关键物品被炸毁,倒不如说是他们随着剧情进展逐步走向最终“世界没有因此毁灭”的这个必然。
《信条》惊人的视觉特效场面
毫无疑问,诺兰利用他最擅长的时间魔法将《信条》抬升到过去谍报电影从未到达的高度,从角色在世界各地寻找线索、进入倒退时间的状态追捕反派,到最后分成正、反两队展开双向时间的“钳形攻势”,不仅逐渐建构出《信条》电影的细部设定和整体世界观,也利用脑洞大开的创意巧思,还有强大的电脑特效与实景拍摄技术,展现出观众从未见过,甚至是违背常理、在某种程度上跳脱我们理解范畴的画面。
扣除掉诺兰直接把一架波音747撞毁的超狂桥段,无论是开枪后从木板上飞回弹夹里的子弹、不用接触就能拿起桌上的物品、从翻滚变回行驶状态的车辆,或者片中每一位倒退行走的人,除了让观众看见画面中每个物体各自以不同姿态运动的特殊样貌之外,诺兰借由时间倒退来反转“熵增加原理”,展现出这个世界从“无序”回到“有序”(玻璃复原、地上散落的瓦片恢复)的过程,这种颠覆我们过往认知的难以言喻之感,我想都是我们需要进戏院亲身体验,才能从《信条》整部电影里直接感受到超越《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场面震撼。
《信条》电影的致命缺点?
当然《信条》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除了缺少诺兰从2008年《黑暗骑士》以来的御用剪辑师李·史密斯,能明显感受到这次人物对话的剪接稍嫌杂乱破碎之外,《信条》也不像前作《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在梦境与太空的科幻题材背后,有着一位父亲为了回家而付出许多努力的根本核心,虽然《信条》最后解释一切其实都是主角一手策划,但整体还是少了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理解他走上这条路的明确动机,我想这都是《信条》在满分的表面背后可能存在的致命缺陷。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不妨也换个角度来观看《信条》这部电影,就像我们不会期待在一部《007》里看到庞德深入的内心挣扎,导演诺兰没有为约翰·大卫·华盛顿所饰演的“主角”设计一个我们能叫出来的名字不是没有原因。如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镖客三部曲》或爱德华·诺顿的《搏击俱乐部》那样,这些无名氏似乎都扮演着相当特别或神秘的角色,而《信条》最后知晓所有“过去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一手策划所有故事走向,指派罗伯特·帕丁森所饰演的尼尔回到过去帮助以前的自己,像是全知全能的“神”一般存在的主角同样也是如此。或许在旁人眼中他只是个穿着廉价西装的无名小卒,但在片中角色的世界中他却是拯救全人类的英雄,这不就是谍战电影的最大魅力吗?
《信条》结局的核心主题
到头来还是那句:“不要尝试理解,而是去感受和体验。”诺兰其实是透过“逆转时间”来探讨“命运”的本质,电影表面看似以“回到过去”来影响世界未来走向作为剧情主轴,但事实上《信条》要讲的主题不再像先前许多类似题材电影那样借由“修正错误”来改变自身命运,而是在一切早已确定,但我们还处于未知状态的情况下,能否在过程中继续坚持与相信自己最终能够成功的命运?并以不放弃的精神与态度去执行命中注定要完成的任务或考验?光是从这点来看,《信条》确实已经达到了诺兰前几部作品没有触及的另一个层次。
《信条》影评结论
整体而言,作为2020疫情爆发后唯一能拯救全球影视产业的商业大片,《信条》确实以相当特别的方式达成了这个使命,或许片中过多信息量的门槛,可能会让许多只想进戏院放松的影迷望而却步,但我相信《信条》绝对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每次重看都能发现不同惊喜的电影,其中人们对于故事细节与能力机制的解读必定也是百家争鸣且丰富多彩,或许这种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看法,并激发我们后续讨论的结果,就是诺兰希望我们去体验、去感受所要达到的目标。
评分:
娱乐爽度:8/10
故事剧情:8/10
气氛营造:8/10
演技表现:8/10
题材鲜度:10/10
整体总评: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