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娱乐头条 1829℃

这部电影由五代导演田壮壮执导,说道田壮壮这个人,他可以说是五代导演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存在。他因为拍摄了一部讲述1953-1967这段特殊时期的电影,被罚十年不准拍摄电影。而这部电影是他解禁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由张震领衔主演,讲述了围棋大师吴清源一生的故事,这部作品改编于吴清源的回忆录。2007年他凭借这部人物传记影片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吴清源此人出生于民国年代,是一个围棋神童。11岁的他就已经成了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的棋客,小小年纪就以天才棋艺养活了一家人。14岁时东渡日本,赢了日本棋院的冠军。此后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打败了日本最顶尖的棋士,被誉为"昭和棋圣",创造了日本围棋界的"吴清源时代"。

围棋是中国传统的策略型棋类游戏,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类游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棋局变化十分微妙。一个年轻的孩子便可以在棋盘上大败诸方棋手,这的确是一段传奇。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吴清源》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张震,这部电影再一次让他走进人们的视野,张震为这部戏疯狂减肥,又去学了围棋和日语,他先让翻译把剧中的日语台词念出来,然后一个字一个字标注发音、音调,可以看出是比较有态度的,但是吴清源此人是从十四岁开始在日语环境下生活的人,这不是速成的问题,不如使用配音更好一些。

田壮壮如何用张震来讲述这个关于天才的故事,田壮壮是有自己的节奏感的导演,他选择略过吴清源赴日前14年,这个选择或许也是为了回避这段历史时间段的敏感人物,因为这段时间里他与段祺瑞有交集。而且在这部电影中,他也选择性略过了1934年和傅仪下棋的那段故事;还有去台湾见蒋介石的故事等。

田壮壮导演在拍摄这部作品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出他对于吴清源此人的尊敬,他小心地截取了吴清源生命中的几个无关痛痒的片段,在画面上尽量用冷色调来表现人物的清冷气质,整部影片在观看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导演营造的安静氛围,很多片段在影片的结构,几乎是平行发展的,没有成功的构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既感受不到吴清源此人的辉煌,也无法体现吴清源的这个人物的精神境界,就像去年的中国机长一样,没有拍摄出主人公真正让人钦佩的地方,在这部电影中也无法感受到他是如何在一盘棋的时间里,精神世界的变化,这一点是田壮壮的一个败笔所在。

因为这个缺点,影片变成了单纯的安静场景,堆积的冷色调片段只能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让观众进入到这个氛围,电影一过什么也留不下。未等观者感受、触摸到吴清源的内心世界时,影片就已经匆忙的转到下一个人生阶段。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导演放弃了技巧,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片面的纪录片,这种重现或许还不如纪录片表现的清楚,毕竟纪录片会展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被精心筛选、塑造的人物。导演将含蓄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在这含蓄的表象下潜藏吴清源人生的动荡,或许能够理解导演眼中的吴清源,可是他的人生,他所在的那段历史时期,并不如此人一般平淡。而平淡也不是吴清源的人生。这个人使日本棋坛震荡,使媒体疯狂,他的精神与智慧赢得了无数上层人的赞叹,而吴清源本人在乱世中的灵魂追求、不是平淡和简单的画面,就能够表现出来的。

电影《吴清源》,努力做到了安静,观众看过之后也有一种四大皆空的感觉,对于他人生来说,更多的不是因为通透人生而看空,而是一个逐渐领悟的过程。还有一点就是这部电影为了立志高洁,呈现了一个过于空灵的存在,围棋历史却很少提及、解释,这一点会让不了解围棋的观众觉得一头雾水,看过之后对吴清源不会有任何立体的认识,或许可以说连这个故事都看不懂。张震演绎的吴清源是他理解中的吴清源,他所表现的吴清源和田壮壮所想象的吴清源一样,都是一个类似于"不太聪明"的存在,并不是说这个人不聪明,而是表现的过于追逐精神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不关心,有点直愣清冷的感觉,可是吴清源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吴清源一个很聪明也很现实的人,围棋这个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的一点就是这除了悟透规则外,需要大量的设计,极费脑力和心血。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是不利的,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下棋一样计算的明白,而且他也不会为了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而美化自己的形象,让自己神圣起来。他结婚是因为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准备回国,怕自己生活不便,所以拜托别人介绍。电影大篇幅来讲吴清源入日籍前的心理变化,吴清源这个人一生都和围棋联系在一起,1936年入日籍,他本人对这件事是抱着现实的态度,并且吴清源在自传里也说过,1946年华侨强迫他放弃日本国籍,可是在他输棋后又把他的中国临时护照拿走了,因为觉得他丢人,这个故事也是让人觉得非常讽刺的。

吴清源一生精力都倾注于棋盘之上,但这部电影中精彩的博弈片段却很少,或许导演想弱化围棋这个符号,表达围棋并不是吴清源生命的全部。可是这却是他生命中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符号。片中吴清源和围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那种因围棋兴起因围棋沉沦的宿命味道,这一点让喜爱吴清源的观众深感不快,而对围棋知之甚少的观众,对于这个电影应该是更加烦躁的,因为电影弱化了围棋,而围棋对吴清源来说意味着什么,却寥寥提及几句,不够有说服力。

吴清源是怎样的天才?这样一个男人是如何成为"昭和棋圣"的?为什么他在日本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对于这个人,田壮壮还是领悟的不够,导演着重的点在哪里呢?是日本东京四月的樱花,是一流的日式建筑和传统服饰,是宗教势力的错杂,作为一个人物传记的纪录片来说,这部片子拍摄的画面质感绝对是上层的,他塑造除了纪录片需要的一切氛围,用简单的镜头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电影是重现的艺术,既然田壮壮放弃了复杂的拍摄方法,那他是如何在影片之间拍摄出链接每一个时代的墙,在一段人生过去之后跳到了下一段人生故事,这个专场并不高明,有时候给观众一种操之过急的感觉。导演在很多时候都是将吴清源的内心世界的彷徨和挣扎面做艺术化的处理,放大了这种无助的情绪,造成一种困境、一种疏离感;很多时候他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影响这个人的心性,对这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世界的冲击做一个放大化的处理,他的眼泪、他在病床上发呆、在房梁上打好死结。

有时候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田壮壮邀请吴清源到自己的电影中来,在看过电影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吴清源一生都是宗教成员,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个宗教看起来总是带有一丝邪性,虽然这都是我们这边对它的看法,它具体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确实不是很清楚,可是这个艺术化的处理,到底是导演一厢情愿的改编,还是为了过审就不得而知了。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导演把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从深渊中拉了出来,同时赋予了这个人物新生,这位棋圣说到底还是民族的骄傲,毕竟他在很多时候都是代表了中华的形象,赢得了很多的荣誉,所以这样的处理拉开了人民心中,与不知、小型的信仰距离,对于这个人物来说,都是一个戏剧性的变化。让棋圣这个身份与应该表现的形象,做了和相符合的处理,不仅避过了敏感部分,让这个人物更加正面,或许是这十年来的反思,让他的艺术处理小心了不少。

看完电影之后,我对于导演做的这些处理,也是可以表示认同和理解的。他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个形象更像是一个偶像般供在人民的心中,他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同时也是不少人心中神圣的存在。在影片中的张震多数时间都是安静的,但是他却是情绪化的,更具有人性,也不够聪明,作为一个影视塑造的形象来说,这样的人物无功无过。对于吴清源此人来说,或许会觉得有些好笑吧,毕竟他从十四岁开始,就游走在各种势力之中,要在夹缝中生存还要养活一家人,这样的人物又怎会在长大之后,如此不堪一击。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吴清源出身名门,其父吴毅系庶出,其母张舒文是民国奉天省长张元奇之长女。他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围棋开始学习,归国时带回了大量日本棋书,对吴清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从小体弱多病,但是在围棋上天赋过人,之后就开始专心研究棋艺。在几岁的时候就可以与一流棋手受子对弈,11岁入段府,每月收到大洋100元的资助。

为了养活家人,他开始到日本人的俱乐部里下棋,被山崎有民的注意到,推荐给濑越宪作,这是日本棋院的重要人物,山崎对吴家的帮助无微不至,还推荐吴清源东渡日本。后来吴清源每每回忆起此人,都称他为永世难忘的恩人之一。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因为电影中那些细琐小事,有激动的心理变化。

这部影片中的吴清源,或许导演仅仅只做到了纯粹二字,这个人物始终活在表演里,对于这个人物的心理世界,还是揣摩甚少,虽然演员为了贴近人物,做了大量的心理建设,还专门静心来短暂的理解吴清源的内心。

被神化的《吴清源》,被人化的吴清源 - 陆剧吧

无论是张震还是田壮壮,对他的理解还是存在了很大的隔膜,让这个人物带有人性是正确的,写出他的烟火气也是有必要的,可是在围棋这个符号上,所讲述的实在过少,对于吴清源此人的理解也仅限于皮毛,家国动荡,一个11岁的孩子就要担负起照顾整个家的责任,这个稚嫩的心在面对两个民族的时候,又要经历了多少思考和试探。

既然把镜头对他在青年时期,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更为成熟、全面的精神世界,在乱世之中还能少年成名,而且一路上遇见了无数贵人,帮助他达到了围棋的巅峰。青年时期也是他名燥日本,开辟时代的年纪,为什么不讲述这段令人骄傲的辉煌,田壮壮带给观众的吴清源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