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娱乐头条 1910℃

2015年,在徐峥导演的《港囧》深圳首映式上,徐峥开玩笑地问现场的小朋友们:谁知道在影片开头,他和女主角赵薇在做什么?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淡定地回答:"你便秘。"(徐峥在电影中有便秘的毛病)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可见,对于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说的:"观众应当从一部电影中,看到100部他们自己的电影,每一名观众都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电影。"

2020年这个不平静的春节,徐峥导演又献上了他的第四部"囧"片——《囧妈》。《囧妈》上咉六天,目前豆瓣评分6分,仅比《港囧》高0.3分,但与《港囧》的一片诟病不同,《囧妈》的评价两极分化明显,喜欢的感动落泪,批评的失望至极。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直接受观者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和三观影响。可能会因为一句台词触动了内心的隐痛而喜欢,也可能因为一个情节不被认可而不喜欢。

《囧妈》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囧笑不笑?

《人在囧途》系列奠定了徐峥喜剧导演的地位,而《我不是药神》让徐导看到了喜剧外衣下探讨严肃社会问题的可行性。徐峥在一次采访中曾直言,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做喜剧演员和导演,自己也不是一个搞笑的人。而徐峥最想合作的导演是中国“最文艺”的导演娄烨。可见“山争哥”的别样情怀。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每个导演心中都有自己想要追求和表达的另一种情感。《囧妈》可以看成是徐峥从喜剧商业片向温情文艺片的过渡产物,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感情片,只可惜这外衣有点"囧"。片中笑点不多,梗又老套又生硬,让想延续《人在囧途》和《泰囧》效果的观众有些失望。走错房间被揍的剧情在《人在囧途》中己被用过,贾冰的台词承包了全片大部分笑点,可也只是隔靴搔痒。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徐峥的角色定位始终是事业有成、生活尴尬的中年男人,他本身并不搞笑,他需要象王宝强、包贝尔这样的搭档充当"笑气",来激发出他自身境遇中的笑点,甚至是一个"猪队友"。所谓用角色推动剧情。

而没有了"队友"的徐峥"孤军奋战","笑"不出来,无论是兄弟郭京飞,还是客串的沈腾、黄渤,过于刻意甚至随意的安排,都没有达到观众想要的喜剧效果。

老戏骨黄梅莹塑造的"妈妈"形象是符合剧情要求的,只可惜并没有"囧"的感觉。当年张卫健与恬妞饰演的母子,周星驰与苑琼丹饰演的母子,二人互相捧逗烘托,成就了角色和影片的经典。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如果徐峥不把这部影片定位为"囧系列"之一,不做喜剧片而就是一部探讨亲子关系的感情片,当观众不用看"囧"片的心理来观影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商业上可能需要冒一些风险。

二、囧题不解?

《囧妈》中有两条感情线,主线是母子情,副线是夫妻情。这两年的影视剧聚焦亲子关系的比较多,《流浪地球》、《银河补习班》、《叶问4》等等,也是因为现在零零后、九零后已成为观影主力,而他们主要社会关系和矛盾就来自与父母的相处。

《囧妈》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来看,上半部分是火车上,下半部分是下车后。火车上的部分集中于展现母子矛盾,那些争吵拌嘴互怼,谁也不能同意对方,谁也不能说服对方,谁也不能改造对方,象极了我们平时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很多喜欢《囧妈》的观众都是被影片后半段中的"母子情"所打动。我个人也觉得后半段比前半段要好一些。尽管"遇熊"的这种情节太魔幻,有生搬硬套之嫌,但母亲救儿子,以及儿子背母亲在冰河上奋力奔跑时所流露的真情实感,还是让人泪目。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囧妈》提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核心:控制与改造。正如徐峥说的:"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难道你就没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改造失败的后果就是失控,就象提出问题并不代表解决问题一样,这也是影片让人诟病较多的地方。不是所有亲子矛盾都能用生死或者鸡汤来解决的,普通人的一生都不会遇到需要亲人为自己牺牲生命的时刻,而日积月累的习惯与相处模式,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触动改变的。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如果徐峥在影片后半部分,主要围绕母亲在剧院唱歌遇到困难,两人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由此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妥协,互相尊重,最终和解,或许更有说服力。毕竟,矛盾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不理解不信任。

姜文说,不被父母认可的人生是遗憾的。子女需要父母的信任,父母也需要子女的理解。日常关系需要在日常事情中解决,才能更加引起共鸣。

三、囧情不再?

《人在囧途》系列前几部,基本都是围绕夫妻关系问题展开,徐峥的"中年危机"清晰明了。而《囧妈》是以母子关系为主线,夫妻关系为副线,徐伊万和张璐是一对"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创业"夫妻,事业成功了,感情也走到了尽头。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这也是徐伊万面对母亲,既愧疚又烦躁的原因。不能对母亲言说的夫妻矛盾,怕她担心,怕她着急,怕她唠叨,怕她插手。这一点还是从侧面起到了激化主线矛盾的作用。

尤其面对这道感情题,徐导没有用大团圆的结局,而是选择了释然与放手,诠释了爱不是控制与改造,而是尊重与接受的主题。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只是这条感情线并没有铺陈展开。主副线之间也缺少互动交织,并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各行其事。似乎只是为了填充和拉长剧情。

袁泉的角色有点尴尬,她本身是美丽知性的定位,出现在一部喜剧片中,有些气场不对。而且人物设定单调,没有张力,除了电话就是电话,换了别的女演员也一样能演,并没有发挥出袁泉的特点,对角色塑造没有什么帮助。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如果换成一名擅演喜剧的女演员,增加一些喜剧效果,可能更符合剧情需要。或者影片就走感情片路线,让袁泉这个角色再饱满立体一些,多给她一些发挥空间,使"夫妻情"这条副线成为主线的有机补充。

结语

前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说过:"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这些环境,这些人,甚至这个世界,可以是现实里有的,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重要的是用电影语言,将各个点之间建立起完美联系,说圆一个故事,直击观众的心灵。

徐峥导演和很多电影人都在探索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之路。无论是搭乘"囧"系列快车,还是用袁泉、郭京飞等明星吸引关注,究其根本都是要有立得住的剧情,让"囧"和"妈"能完美融合,让想象的光照进现实里。

《囧妈》的评价为何两极分化:想象中的"囧"与现实中的"妈" - 陆剧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