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电视剧快讯 1094℃

最近《海上钢琴师》的4K修复版正在热映,今天就来说说这部有着文艺片属性,同时兼顾了商业片热度和社会片深度的老片子。


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海上钢琴师》是其时空三部曲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弃婴在游轮长大,成为一名钢琴家,最终和船一起逝去的故事。


托纳多雷的电影总是有种别样的美,代入感很强,故事安静平和,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仿佛与老友对饮时听他娓娓道来。


不论是这部,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或是《天堂电影院》,都是如此。


很奇怪,虽说此片是听麦克斯说1900的传奇,但无论看了几次都没有以往那种“我朋友…”的吹嘘感。


相反,在看此片时更多的是一种惋惜,泪腺随时崩塌的那种惋惜。


惋惜他没有与心爱之人一起生活,更惋惜他的才华没有到更大的舞台施展。


当然,还有他最终也没下船,而是与他的“摇篮”一起沉没。


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境界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慢慢变化,下面就从三次观影的不同感悟,来谈谈我对《海上钢琴师》的理解。


一.传奇的一生:崭露头角、斗琴、下船、沉没


寂静的夜里,突然传来的一阵美妙的钢琴声,众人循声而来,看到的竟是小1900在弹琴。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这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1900初次展示了惊人的天赋,写到这里要提一下影片的配乐是著名的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所作,之前昆汀执导的《八恶人》里的原创配音也是莫里康内的杰作。


第二次高潮是1900与莫顿斗琴时。


莫顿的出场就自带BGM,气氛也变得压抑沉重起来。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在莫顿弹琴时,旁边还有人拿着照相机拍照,客人们也鸦雀无声。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这是1900没有过的待遇。他在一旁安静的听着,甚至情到深处还留下了感动的眼泪,看得出,他是真正的爱音乐,而不是像莫顿一样把斗琴当成比赛。


第一局,1900把胳膊肘压在琴键上,做出一副冥思苦想的神态,弹奏了一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旋律:平安夜。


第二局,1900把莫顿刚弹奏的曲子又演奏了一遍,完全没有争斗的心思。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于是第三局,莫顿拿出了看家本领。


1900也被惹恼了,他向麦克斯要了支香烟。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演奏结束时,1900把香烟放在了琴弦上,滚烫的琴弦把香烟瞬间点燃。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客人们也回过神来,然后爆发掌声,他们知道,这场斗琴时1900完胜了。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第三段高潮是1900准备下船。


一生都在船上的1900要下船了,好友麦克斯非常开心,当1900站在舷梯时,船上的客人和观众们一起揪心,但1900望着地上的高楼大厦很久,他把帽子扔了出去,最终还是回了头。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导演在这一段用了由远及近的视角,随着镜头不断拉近和蒸汽轰鸣的声音,那种建筑物带来的压迫感尤为强烈,飞舞的帽子穿过了高楼大厦最后落在水面上,似乎也在为1900的归宿埋下伏笔。


最后的高潮就是沉船。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留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这四段高潮其实分成了两个部分,前面两段用欢快轻松的配乐着重突出了1900的卓越琴技,后面两段用沉重又带着悲伤的配乐来描绘传奇的陨落。


导演用升升降降的方式使1900的卓越天赋与后面沉船时产生了很强的戏剧冲突,让观众不由自主的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二.为什么不下船?是懦弱?还是勇敢?


1900为什么不下船呢?


这是很多看完影片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


船下有他心爱的女孩,有可以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甚至最后,下了船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机会。


但他还是选择和船一起死去。


关于不下船的原因,其实导演在影片中已经给了解释。


从个人观点我分为明暗两条线来解读。


明线就是结尾处,1900与麦克斯的对白。


在一台钢琴有限的88个琴键上,1900可以创造出无限的音乐,但船外的世界就像有着无限琴键的钢琴,除了上帝,没有人可以弹奏出乐曲。


《海上钢琴师》:时隔10年,我终于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陆剧吧

暗线则是麦克斯和莫顿。


麦克斯的选择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1900下船后的第一种可能性:为了生计卖掉心爱的小号。莫顿是第二种:把喜爱的音乐当成比赛,当成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1900不想失去音乐的纯粹,也不想失去他的高雅,他从麦克斯和莫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下船后的未来,所以他选择保持着初心,与船共沉。


三.海上钢琴师的背后:欧洲大迁徙、阶级与音乐


《海上钢琴师》是有时代含义在里面的。


20世纪初,美国飞速发展,很快就超过了其他的欧洲列强,随后很多过得不尽如意的欧洲人远渡美国去追求成功和梦想,把一张通往美国的船票当作是天堂的入场券。


《海上钢琴师》中多次出现的自由女神像和带着口音的“阿妹你看”都在无形中放大了“美国梦”这个象征。


但高速发展也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自信,这种自信把阶级差异无限制的放大,大多数追随美国梦的欧洲人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过的甚至没有之前好。


这种差异在邮轮上体现的很明显:低级到高级的船舱里坐着本国的贵族与平民,甲板上却是抱着发财梦来美国的外乡人。


在音乐上也有体现。爵士乐起于底层,被称作是黑人的专属音乐,在那场斗琴中,黑人莫顿的爵士乐输给了白人1900的古典乐。


这是讽刺?还是托导的刻意而为?


我们不得而知。


但你看,即便是1900,即便他是白人,是天才,对于阶级的差异他依然没法抵抗,他没法在豪华客舱随心所欲的弹奏自己的音乐,甚至在蒸汽和工业化热潮的席卷下,能保持着优雅已经很难了。


其实就算没有自由女神像,没有林立的高楼,这部影片的故事脉络依然清晰。


加了这些进去,也就相当于加了一个社会片的里子。


虽隐蔽,但却有了深度,给我们更多深思的空间。


正如工业的快速发展给美国带来强大也埋下了隐患,科技何尝不是如此?


智能机的发展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衣食住行,却少了和老友把酒言欢的温馨,大多数人变成了低头族,甚至朋友圈成了父母了解我们近况的唯一窗口。


这些都是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深思。


或许,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好电影的原因吧,即便不是Good End,即便它悲伤、压抑…


但它依然可以教我们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给我们继续优雅下去的力量。

标签: 电视剧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