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这样拍真没救了

电影快讯 1322℃

都说2019年,是港产片在大陆电视市场攻城略地的关键一年,从年初的《廉政风云》算起,香港电影大咖们轮番上映,港产片密集上映、再破票房纪录,似乎让很多人看到了新港产片的新希望。

港片这样拍真没救了 - 陆剧吧

《扫毒2》和《追龙2》成了今年港产电影的最高峰,在观众寄予厚望的时候,下半年的港产商业大片密集发布,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催眠·裁决》登陆国内电影院线,可谓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上映三周不过8600多万票房成绩。

港片这样拍真没救了 - 陆剧吧

这是一部拥有港产电影元素的作品:亦正亦邪的双雄戏,港产成熟戏骨+内地人气明星,融合了动作、犯罪、悬疑于一身。

以往屡试不爽的套路,这次连破亿元都难。二八定律固然是这部港产商业片,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大背景,哪怕有令人眼前的创新元素,依然救不了循规蹈矩的保守套路。

题材的突破

港产片这个词,大家都说惯了,其实,纯粹的港产片在国内电影院线早已没了市场。

2018年年末在内地上映的那部《家和万事惊》,算得上港味很足的片子,本来想在元旦档淘个好彩头,最终悄无声息。

港片这样拍真没救了 - 陆剧吧

去年香港金像奖的获奖影片中,只有《无双》能被内地观众认可,至于拿到关键性奖项的《翠丝》、《三夫》、《沦落人》等,以及全程参加陪跑的《非分熟女》,怕是很少有人会提及。

港产片的没落,早在香港影视人持续北上的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人才、资本、环境的巨大变化,让纯粹的港产片越来越剑走偏锋。

其实,像《无双》、《扫毒2》这类影片,应该是新港产片的代表:它们借助香港电影圈的人力物资源,利用内地雄厚的投资与渠道,目标是主攻内地市场。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出人出力、共同赚钱,影片整体质量相对稳定,久而久之,新港产片变得越来越类型化、程式化、资本化。

观众只认可商业电影中动作犯罪题材,只认识刘德华、古天乐、张家辉、梁家辉这些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香港演员,客观上让新港产片更加保守与套路。

和主打科幻元素的《明日战记》一样,《催眠·裁决》本该是一部很有创新性的片子,编剧兼导演黎兆钧、施柏林、刘永泰很有野心,选择了颇为神秘催眠入手,让观众看到了新港产片的可能性。

此前,林正道的《催眠大师》很成功,跟催眠贴边的《记忆大师》靠着黄渤与段奕宏的演技,票房表现也不差。

催眠的题材拍好了,就是《老男孩》、《致命魔术》;一旦把控不好剧情的写实性与催眠效果视觉化展示之间的关系,一不小心就就拍成了奇幻片,《催眠·裁决》便是如此。

套路的症结

从片名上,《催眠·裁决》有些讨巧,却平庸了些。

似是而非的片名,是为了强调张家辉饰演的心理医师许立生,在陪审团这条明线与找寻女儿这条暗线上相互交错、牵绊的紧张感。悬念设置好了,节奏把控稳健,下面就该主角出场了。

即便因普通话捉急,被网友调侃为渣渣辉,张家辉依然是一位好演员。

局促的空间、有限的时间之内,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不动声色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逻辑清晰、亦正亦邪的高智商人物。

不管是人物的层次感还是每一个动作、眼神,张家辉收放自如、功力了得,差点就实现一个人撑起一部戏了。

他差在哪呢?明明全片在人物、环境、剧情、动作戏上都很写实,却在催眠的具体呈现上,显得那么不可思议。

《催眠·裁决》中尽可能全面展示了男主实施催眠的主要过程:寻找弱点、创造条件、利用情绪、有效引导,只是在片长和尺度上的限制,以及导演把控能力的不足,让这个过程变得如梦似幻、并不可信。

与之相比,《盗梦空间》就做得更好。从向观众植入盗梦的基本概念和方式,再到展现由浅入深的造梦过程,让观众目不转睛的跟随导演的指挥棒,在步步紧逼中步步破局,全篇看完,观众在惊奇主创的想象力之余,又对这个真实的谎言叹服不已。

说服力才是一部强观点商业片的核心,《催眠·裁决》没处理好的症结,其实是套路化的思维定势。

用观众耳熟能详的老套路,拍一部很有想象空间和创新精神的电影,固然显得很工整、很专业,主创却忽略了商业片最重要的因素:观众。

电影本质上就是一场梦,合理的设计和引导才是关键,当催眠一次次打破环境氛围,当直升机救人这种为了高潮而高潮的段落突兀的出现,观众一次次出戏之后,终于愤怒了。

什么都是真的,就是催眠感觉是假的,这是很多观众对《催眠·裁决》这部影片最直观的感受。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