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电视剧快讯 1635℃

全文字数:1135字 / 阅读时长: 4分钟

我是小默,一个想让妈祖文化变得更好玩的学霸,哦不,学渣。

位于新北市金包里的慈护宫是北台湾有影响的妈祖庙。说起金包里妈祖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清朝嘉庆年间,野柳一带的渔民捕渔夜归,常常迷航。后来看到野柳海边有一束金光指引,渔船就顺利找到回家的航道。渔民们在野柳岸边的海蚀洞内,发现了端坐其中的妈祖像。

人们请出妈祖,在野柳岸边建草祠供奉,便有了最初的妈祖庙,因这尊妈祖面呈金色,人称“金面妈祖”。这金面妈祖神迹屡现甚是灵验,吸引了大批信徒参拜。

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 陆剧吧

位于台湾金包里的慈护宫

世间少有的“妈中有妈”

1809年,住在金包里的黄士进先生捐地为金面妈祖建庙,并捐山林水田作庙产。庙成后有人提出,金包里原有一尊妈祖神像应一并奉祀。

于是,人们便把两尊妈祖神像都供奉庙中,因为原来那尊妈祖神像先到,便称为“大妈”,金面妈祖便称为“二妈”。

由于金面妈祖像只有八寸高,人们便重塑一尊妈祖像并将金面妈祖置于其腹内,仍称“二妈”。

这“二妈”像便是世间少有的“妈中有妈”像。后来又有信徒捐来妈祖像,便了“三妈”“四妈”,再后来,慈护宫与别的妈祖庙互派“大使”,“三妈、四妈”赴任,也有了“五妈”“六妈”。这“六妈”便是从桃园慈护宫迎回的。

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 陆剧吧

慈护宫殿内的金面妈祖

几年前,慈护宫还从天下妈祖祖庙——福建湄洲岛迎回一尊妈祖神像。

金包里慈护宫除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举办盛大巡游活动外,更有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二妈”回銮野柳的娘家海岸行脚活动。

这是金包里最重要的日子,金山街上家家户户门前设香案,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持香背令旗。

人们身穿民俗服装,斗阵前行,徒步14公里来到野柳海边,把“二妈”按放在海蚀洞内,祈祷妈祖保佑平安幸福。

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 陆剧吧

慈护宫回銮迎神的行脚活动

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 陆剧吧

慈护宫回銮迎神的行脚活动

妈祖有爱,有时也难敌强盗兽行

两百多年来,慈护宫的“妈妈”们,陪护着金包里的人们,以及四面八方的信徒。

各家红白喜事,添丁置业,出门办事等各式世俗生活都到妈祖前求签许愿,早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 陆剧吧

虔诚的信众在妈祖像前敬香

然而,妈祖有爱,有时也难敌强盗兽行。

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很快占领台北城。6月17日,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城宣布“始政开始”。然而,殖民者没料到的是,“始政”之日,也是台湾军民誓死不做亡国奴,坚决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开始,抗日烽火燃烧在全台山山水水间。

一日早晨,当日本宪兵队在街口整队巡逻时,抗日义军从周边巷口杀出,击毙砍杀9人,另外1人带伤逃走。日本大部队赶来报复时,义军早己退至山林。盛怒的日军遂纵火焚毁金包里街,仅街口的慈护宫及少量建筑幸存。

在今天的金包里老街上,或觉得建筑没有足够的年代感,就是因为老街是被日本殖民者纵火后,又陆续重建的。

其实,日本殖民者在台湾焚毁的何止一个金包里老街,当他们用大炮刺刀仍不能征服台湾人民时,便企图用“皇民化”运动彻底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

只是,侵略者不知道的是,文化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是生活中的自觉。就像金包里慈护宫的“妈妈”们。她们源自福建湄洲,在两岸人民的生活里,只要人在,生活在,任何力量都无法断开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

饱受日军摧残的妈祖庙,连着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 陆剧吧

标签: 电视剧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