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一部片, 38军副军长亲自当演员, 只为还原一段传奇

电影快讯 1349℃
为拍一部片, 38军副军长亲自当演员, 只为还原一段传奇 - 陆剧吧

【张魁印、抗美援朝战争任38军侦察科副科长、图为张魁印晚年接受采访】1950年11月下旬、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因错误估计我出兵兵力、再次命令东西两线的美韩联军向鸭绿江进攻。彭老总决心诱敌深入、使用大兵团穿插的战术、围歼当面之敌、以期达到毛主席提出的“歼灭2个师”的战役目的。

为拍一部片, 38军副军长亲自当演员, 只为还原一段传奇 - 陆剧吧

当时、考虑到补给线长短以及东西两线地形差异、彭德怀将第二次战役重点进攻方向、仍选择在美韩联军的西线。他将最先入朝的6个军投入西线作战、将稍后入朝的第9兵团3个军投入东线作战。美韩联军西线的主要部队、是由美第8集团军指挥的美第1军、第9军和韩军第2军、指挥官是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沃克在部署西线攻势时、将美第1军、第9军安排在了左翼、而将韩军第2军安排在了右翼。这种部署、虽然方便了左、右翼部队的内部指挥、却造成了左右翼之间的行动脱节。左翼美军幻想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前进速度过快、导致整个美韩联军西线的左翼突出、而右翼韩军则落在了大同江两岸。这样的形势、给了志愿军实施大兵团穿插战术的绝佳机会。彭德怀分析、韩军实力弱于美军、是志愿军作战的首选突破口。此时右翼的韩军又被左翼的美军落在了侧后、志愿军正好可以派遣2个军迅速从右翼突破、穿插到左翼美军身后、而后与正面进攻的4个军前后包抄左翼美军。彭德怀将穿插迂回的任务交给了38军和42军、并派遣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到38军和42军坐镇指挥。

为拍一部片, 38军副军长亲自当演员, 只为还原一段传奇 - 陆剧吧

【韩先楚、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志愿军副司令员】根据38军军长梁兴初的提议、也为了给38军、42军穿插迂回争取时间、38军、42军分头行动。38军负责从德川突破、42军负责从宁远突破、当时美韩联军驻守在德川的部队是韩军第7师。由于从德川突破后、38军要马上穿插迂回、彭德怀通过韩先楚、反复向梁兴初强调、务必要迅速围歼德川的韩军、千万不能打成击溃战。因为如果打成击溃战、四散而逃的韩军将严重迟滞38军穿插的速度。到时候如果和正面部队协同不好、很有可能38军没有穿插到位、左翼的美军就跑了个精光。

【梁兴初、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抗美援朝时任38军军长】38军要想迅速围歼韩军第7师、就需要尽早切断第7师的退路。梁兴初把眼光盯到了德川南侧大同江上的武陵桥。这座桥是韩军第7师撤退的必经之地、也是美韩联军北援德川的最快路线。如果派一支小分队将这座桥炸毁、并在桥头阻击、那么不仅韩军第7师将成为瓮中之鳖、而且北援的美韩联军也只能望江心叹。所以、梁兴初在大战之前命令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带由38军侦察连、113师侦察连、工兵分队以及翻译、通信兵等共计323人秘密渗透到敌人后方、务求炸毁武陵桥。由此可见、张魁印虽然率领的只是323人的小分队完成破袭任务、但整个任务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38军能否顺利围歼德川之敌、进而关系到整个西线作战志愿军能否合围左翼美军、其意义非同一般。张魁印带着小分队、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前沿、依靠徒涉场顺利渡过了故城江、最后在向导的带领下顺利找到并炸毁了武陵桥、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小分队出发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敌前沿。在那个没有GPS、行军只能依靠指北针和精度极差的地图的年代、小分队只能抄小路钻山沟、从而避开敌人的警戒哨兵。这样做虽然较为安全、但很容易走错路、耽误宝贵的时间。他们换上韩军军服、以手臂上的白毛巾为记号、选择走山谷中间的大路。这一招是妙招、也是险招。一来山谷之间的大路刚好是韩军两个师的结合部、说是“共管”其实是“共不管”;二来也是出其不意、韩军哪能想到、敌人会派遣部队大摇大摆地从大路杀入自己的纵深呢?所以、当小分队在大路上遇到韩军哨兵时、凭着韩军军服的掩饰和翻译的巧妙回答、居然顺利蒙混过关。哨兵问小分队是“哪个部队的”、翻译回答是“一大队的”;哨兵又问“从哪里来”、翻译回答“从前面来”;哨兵再问“到哪里去”、翻译再回答“到后面去”。据亲历者事后回忆、小分队在山谷大路行军时、两边山上韩军营地里的说话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是多么紧张。

通过敌人的前沿到敌人的腹地、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在前往武陵桥的路上、小分队还数次遭遇韩军。在遇到小股敌人时、小分队选择先敌开火、一阵猛打、压制住敌人后、立刻夺路而跑。遇到敌人的重要防区、小分队则选择绕道而行。就这样、小分队路上仅牺牲一人、就顺利到达了武陵桥边的山上。最终、犹如神兵天降、在守桥的韩军熟睡的时候发起进攻、一举夺下武陵桥、并在预定时间内成功将其炸毁、为38军乃至整个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1958年、总参召开全军情报工作会议。有人提议要积极总结我军在战争年代积累的情报侦察工作经验。这个提议得到了二部部长刘少文的认可、也启发了时任38军侦察处长魏德才。他回到单位、立刻请曾在38军搞过侦察工作的同志、写一些关于情报侦察工作的经历和心得。张魁印根据自己当年率领小分队炸毁武陵桥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被魏德才看重、并且让他萌生了以这段经历为素材、拍摄带有故事性的军事教育片的想法。魏德才将想法报给了总参、总参领导表示赞同、并邀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指导拍摄、还要求各个部队积极配合。为了能够把这部教育片拍好、担任导演的任旭东向魏德才提议、最好能够兵演兵、官演官、因为这样才能把指挥员和战士演得最像。理虽然是这个理、但毕竟官兵不是演员。魏德觉得任旭东这个建议可能会被否定、但是没想到、不仅二部部长刘少文非常赞成这一建议、38军首长也很支持。最终、38军副军长罗昆山在军事教育片中饰演师长、而这部《奇袭武陵桥》也成了我军最早的军事教育片之一。后来由于《奇袭武陵桥》广受好评、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再要求下、总参同意将它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就是著名的电影《奇袭》。

【电影《奇袭》中的侦察连长方勇原型就是张魁印】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