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游伏妖篇》中的三处解构手法, 体现在什么地方?

电影快讯 1004℃
电影《西游伏妖篇》中的三处解构手法, 体现在什么地方? - 陆剧吧

《西游记》在最近几年的电影创作题材上十分吃香,其中的神、妖、魔的形象给创作者打造魔幻世界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打破经典是为了重构经典,而脱离原著,建立一个新的电影语境,离不开对原有主题、人物等元素的解构。而周星驰和徐克导演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手法,联手打造一个有情有爱、有真善美的东方魔幻西游世界,于是《西游伏妖篇》就应运而生,小编今天就来大家看看《西游伏妖篇》中三种解构。

电影《西游伏妖篇》中的三处解构手法, 体现在什么地方? - 陆剧吧

第一,爱情的解构。自从《大话西游》之后,西游电影就又多了一个主题———爱情。在《西游降魔篇》中,唐僧谈起了恋爱,并一直延续到了《西游伏妖篇》中。而原著中的唐僧只是一心向善、西天取经的僧人。而周星驰对其进行了大胆解构,让唐僧这个佛门弟子破了色戒。

电影《西游伏妖篇》中的三处解构手法, 体现在什么地方? - 陆剧吧

道不同不相为谋,佛门和妖怪一直都是对立的,而唐僧竟然和白骨精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其实,白骨精何尝不是《大话西游》里的紫霞、《西游降魔篇》中的段小姐,而唐僧又也何尝不是《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正因为这样大胆地解构,观众对于这样的爱情并没有产生反感,反而羡慕拥有这样的爱情,引起观众的共鸣。可见周星驰这般的解构是成功的,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为观众建立了一个有情有爱的魔幻西游世界。

第二,身份的解构。在《西游伏妖篇》中,周星驰和徐克将师徒四人解构为驱魔人,重新建构了一个西游世界,完完全全地脱离了原著。师徒四人是驱魔人的身份,街头卖艺,像是江湖术士。但何为妖何为魔呢,妖和魔都是坏人吗?小编认为并不如此。原著中师徒四人的身份都是西天取经的“修行之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本身就是魔或妖。孙悟空是妖王,猪八戒是猪妖,沙僧是鱼怪。

而唐僧虽然本身不是妖魔,但是深陷心魔的控制当中。这部电影里的唐僧贪图名利、爱慕虚荣、被情所困。此外,原著中的白骨精是一个想要吃唐僧的妖精,但是在《西游伏妖篇》中变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剧中的名字还是叫“小善”。周星驰刻意将其人性美化,完全颠覆了原著中白骨精的形象,为我们重新建构了善良的妖,善良的魔。所以将“取经”建构为“驱魔”,只是周星驰用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手法为观众重新打造一个真善美的西游世界。

第三,师徒关系的解构。所谓解构,就是将传统的解构进行分解,由此产生新的意义。周星驰在《西游伏妖篇》中将传统的师徒关系进行分解。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徒如父子。而周星驰将师徒关系解构成一个平等的关系。唐僧可以任意打骂、侮辱、恐吓孙悟空,也可以向自己的徒弟下跪、认错。这种解构简直有违常理。

但正是解构处于周星驰建构的魔幻西游世界中,所以观众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以,反而只是当作一种笑料罢了。而孙悟空也可以玩弄唐僧,让唐僧在众人面前跳艳舞。同时徒弟三人都有想要杀死唐僧的“憧憬”,而且猪八戒不止一次地鼓动孙悟空去杀唐僧。这里的师徒关系更像是一个平行的等级关系,没有上下级,没有所谓的领导与下属。这与原著中严格的等级观念不同,周星驰将师徒关系进行完全解构,大胆地颠覆,周星驰用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手法,将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移植,为观众建构了一个东方魔幻西游世界。

结语:周星驰通过对人物形象、行为的颠覆,掺杂广场化语言,使得影片荒诞化,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同时,他还利用解构手法,对原著进行解构、颠覆,打破了原有的西游价值体系,加入了爱情元素,并将原有的取经的师徒四人解构为驱魔人,使得影片更加魔幻化,并建立了一个新的西游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爱有恨、有情有义、有真善美。总的来看,解构只是一种手法,一种思想,周星驰只是利用它们来展现他独有的人文关怀,建构他心中的“乌托邦”世界。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