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正是人们认为的无用之人,成就了无人所成之事。”
01
《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腾·泰杜姆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从“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出发,着重讲述了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故事。
该片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等7项提名。由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为影片作曲。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的政府与盟军无法破译德国用于指挥战争的密码系统“英格玛”,便召集了一批包括艾伦·图灵在内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破译工作,历经重重挫折制造出一台机器,成功破译了密码,提前结束战争,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战后,图灵却因自己的性取向被判有罪,接受残忍的激素“治疗”,于41岁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采用三线叙事的手法,选取主人公校园中的经历(童年)、破解密码(少年)与被警察审讯(青年)的三个人生阶段,剖析了这位天才传奇又令人惋惜的生命历程。图灵本身令人深叹的故事,与作曲家迪斯普拉特富有感染力的配乐有机结合让影片极具张力。电影与主题音乐的名称是“模仿游戏”,这出自图灵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主题与本片内容高度契合,是关于“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只是方式不同”的探讨。
作曲家从整部影片的高度和具体情景出发创作了音乐。片头音乐于00:58出现,画面中图灵在接受审讯,配合电报声与主人公的独白,音乐在键盘类偏亮音色的固定音型下进行,由圆号引出主题旋律并逐渐进入弦乐,故事自此展开。
主题音乐在片中数次出现,并多以音画同步的形式呈现。影片全部出现三次,均采用固定音型的手法由弦乐、木管乐器引入,画面分别对应战争开始、图灵设计解密机器和战后警察对他的调查。
2
随着破译工作陷入瓶颈,图灵发布字谜游戏招募破译人才,画面中是战时动荡不安的生活写照,弦乐同步响起描绘战争的悲壮,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填写字谜以求得到新的工作机会。44:37开始的段落与前面的弦乐都是对主题音乐的变奏发展,图灵与琼(Joan)在单独研究资料时,琼改变了他想要独自摸索的心态,并探讨出了“数字化计算机”的概念。
电影中部穿插讲述图灵童年时期的故事,音乐段落表现出抒情、宁静的感觉,两个聪明的少年在课上用只有对方懂的密码交流,相约假期后再见。长笛和弦乐在这里漂浮着,图灵满怀期待地用密码写下“我爱你”,冲进人群中等着克里斯托弗的出现,可最终长笛的长音划破了图灵的期待,他没有等到想见的人,克里斯托弗因病去世了。
故事回到战争时期,图灵与同事们已经搭建好了机器,可它只是在无休止地运算。众人休息时,一位军队联络员的话引起了大家注意,音乐由弦乐的铺垫走向固定音型逐渐紧张起来,从她口中图灵获得了灵感,大家恍然大悟,激动地飞奔回办公室解密,鼓点越发紧凑,画面的转换也变得快速凌厉。终于,密码得以破解,主题音乐响起将情绪推到高潮,让这振奋人心的一刻更具感染力。
影片末尾主题音乐再现,画面中是战争结束后烧毁材料的夜晚,字幕里诉说着图灵后来的结局。那场似乎燃不尽的大火与飞扬的纸屑灰烬,都在纪念主人公们最美好的时光,纪念一个英雄与时代的终结,纪念“克里斯托弗”与爱。
从整部影片来说,主题音乐和声具有浪漫音乐的特质,持续音型声部对全片音乐起到了统一的作用。而主题音乐的多次出现,让相应场景多了更加升华的表现意义,其他有一定起伏的音乐也都采用键盘类特色的固定音型引入,配器上营造出的音乐进行感、管弦乐与色彩乐器的完美结合,让音乐在电影中极具表现力。
如今,图灵珍爱的那台机器安静地站在曼城的科学工业博物馆里。这是一个向他致敬的故事,也是向局外人,向孤独者,向那些曾经感到与众不同、被排斥、遭受偏见的人致敬的故事。
- 配音 -
樊一博
- 文字 -
李泽召、 金睿捷
- 策划 -
王波、王丰、周宛鹿、李泽召、薛泽旭
- 编辑 -
张娴、潘娴、郭周帆、徐君宜、张玉、罗丽敏
- 排版 -
林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