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影展观察: 一个“3岁孩子”的乐与愁

电影快讯 1093℃

文|岛主 编辑|朴芳

在第三届平遥电影展每场放映之前,都会有两则贴片广告。一则是程耳导演、贾樟柯主演的《不浪漫》,一则是王晶导演、白客主演的《不止不休》。虽然这两部电影都还没有正式开机,但在平遥参加影展的媒体和观众已经提前被它们洗脑。

平遥影展观察: 一个“3岁孩子”的乐与愁 - 陆剧吧

《不浪漫》中,贾樟柯将饰演一名踏上找寻自我之旅的中年文艺工作者。在预告片的结尾,他对着镜头严肃地说道:“那我们重头再来,重头来过。”事实上对于从影二十多年的贾樟柯来说,首次出任电影男主角确实是一个“重新开始”的体验。

平遥影展观察: 一个“3岁孩子”的乐与愁 - 陆剧吧

但平遥影展不能“重头再来”,它就像一个长到3岁的孩子,亲人和朋友势必要对他提出更复杂的标准,更严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鼓励任由他野蛮生长。于是今年的第三届平遥影展,面临话题更多、掌声更多、争议也更多的境况,也在情理之中了。

从“1”到“3”

平遥影展热闹背后的乐与愁

毒奶(犀牛娱乐)在两年前曾经来过第一届平遥影展,整体感觉氛围很轻松,展映的电影类型也很多元化,当中还有《嘉年华》这样的口碑佳作。虽然影展体量不大,但是格局和视野很广阔,当时还和朋友感叹:“在中国能做出这样一个影展确实不容易了。”

到了第二年,听说影展增设了产业项目,即“发展中电影计划”,今年展映的《番薯浇米》等影片就得益于这一计划。贾樟柯本人虽然并不希望影展产业向内容占比太多,但作为独立导演的代表,扶持更多的青年导演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产业创投板块上马势在必行。

平遥影展观察: 一个“3岁孩子”的乐与愁 - 陆剧吧

今年重返平遥影展,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来参与的观众和媒体更多了,尤其是山西本地的观众,对于影展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像《热带雨》《少年与海》等场次可谓一票难求,很多记者和观众只能坐在地上观看电影,这是前两年几乎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事实上这也是平遥影展力图打造与戛纳等国际性大电影节差异化的地方。戛纳的放映只面向媒体、产业等从业者,而平遥则在试图打破从业者与观众的界限,让所有喜爱电影的人在电影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理念确实值得赞赏。

当然产业方面,平遥影展也没有停止进步,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今年的产业人士,截止到开幕前一天有600多人,开幕之后还陆续有人报名。可以说国内外一线的、活跃的电影投资公司、发行公司、宣传公司全部派了代表来参加。”

对于参与平遥影展的导演和影片来说,这个平台确实成为了一块比较有力的跳板,不仅有很多参展的华语影片卖出国际版权、国外电影卖出中国版权,一些获奖影片也有了走向院线的机会。比如今年获得费穆奖最佳影片的《热带雨》,据说就有公司正在积极运作上映。

这样看来,平遥影展与产业其实是互相作用的,一方面平遥影展需要更多有生命力的华语、国际新片来丰富内容,而反过来它也可以帮助这些新片更好地走出去,这是一个良好、正向的生态循环圈。

不过这次还是会发现,在电影展的举办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最为人诟病的换票制度,这是非常令人“难忘”的电影节体验。很多记者和观众早上五六点钟就来票务中心排队换票,可能要等到九十点才能拿到票,而且好的座位所剩无几,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这时候平遥影展坚持的“小体量”弊端就显现出来了。随着电影展知名度的提升、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电影宫内,如何平衡好各方的关系?又如何在现有的体验与安排上进行优化,这是平遥影展下一步需要突破的瓶颈。

平遥与FIRST暗暗较劲?

其实大可不必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届平遥影展都是有政府资助的,而且资金呈逐年递减趋势。所以与前两年相比,很多之前来过的媒体人明显感受到今年的经费有些吃紧,问题随之而来:明年第四届变成完全自主运营该怎么办?光靠商业合作能够撑得起这个为期十天的影展吗?

平遥影展官方对这件事情倒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贾樟柯在采访中透露,今年影展四分之三的经费都是通过商业合作获取的,像陌陌等企业则是从第一年就开始与平遥影展合作,关系很紧密,这种合作在明年独立后可能会起到更加显著的作用。

这种之前与政府合作,之后独立运营的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身处西宁的FIRST青年影展,相比较而言,FIRST在作品拍摄、推广、打造青年导演等方面流程更完善一些。不过平遥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走同一路线,“创办平台供大家发展”是三届以来一直贯彻的理念。

这可能也是我们听说过很多导演是从FIRST走出来,却很少听到有导演是从平遥影展走出来的一样。FIRST更多地是发掘导演、打造导演,而平遥则是帮助导演,出发点不一样,得到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不过本质还是殊途同归的——助力华语电影的发展。

最近就有很多报道在暗暗制造平遥与FIRST的火药味,但在毒奶(犀牛娱乐)看来,其实大可不必。放到中国电影节展的维度中,平遥与FIRST其实都不够成熟,但也都有闪光的地方。与其暗暗较劲,不如取长补短,对华语电影起到实质性的帮助才是关键。

尤其是在今年金马奖“失声”的情况下,内地除了上影节这样的老牌电影节之外,亟须新的电影节力量来帮助新人导演、独立导演发声,也为更多偏作者化表达的电影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平台来展映、交流,这可能才是这种电影节展最大的意义所在。

回归电影本身,提振文旅产业

平遥影展未来会怎么走?

第四届虽然还没到来,但有很多人已经对明年的平遥影展充满期待。

期待主要来自于今年的开幕式上,贾樟柯公布了5部正在制作或者即将制作的影片,其中就包括文章开头提到的《不浪漫》和《不止不休》,还有贾樟柯本人正在制作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原名:《一个村庄的文学》)。

这确实是各大电影节展都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平遥影展这样做一方面是提升观众的期待值,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现信心:我们明年还会回来,而且会更好地回来。不过客观地看,今年卧虎、藏龙两大竞赛单元的片子整体还是偏弱了一些,缺少爆款和口碑佳作。

选片邀片有多难,贾樟柯可能不清楚,但艺术总监马克·穆勒心中肯定有数,因为影展的选片工作全部是在他的督导下完成。今年请到的影片国际首映的数量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跟在威尼斯、多伦多等电影节后面,说明电影展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选片类型上,平遥主要还是以现实题材作品为主,像《日光之下》《追凶十九年》《夜以继夜》等新人导演作品走的都是现实主义风。今年竞赛单元类型最独特的《无名狂》是一部武侠片,由冯小刚监制,可是影展开幕前突然无缘无故消失,实在有些遗憾。

电影节的本质还是电影,只有拥有了好的电影,才能有更多的底气在结构、立场、表达上做出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平遥影展的选片小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可能是当下所有处在成长期的电影节展面临的困境。

期待电影展的还有山西本地人,尤其是平遥人。猫眼数据显示,平遥2018年电影票房,比2017年增长了550%,对于一个50万人口的县城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平遥影展确实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这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届来到平遥影展的时候,很多当地的居民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只听说可能会有很多明星要来。但是明显今年居民对于电影展的认知度高了,走到哪里居民和你打招呼,都会问上一句:“你是记者吗?来参加电影节的吧?”

贾樟柯作为山西导演的代表,不仅反哺故土,也在努力推动山西导演和电影作品走向国际。平遥影展每年都会有固定的“从山西出发”单元,虽然这一单元鲜有精品,但这些当地的青年导演经过平遥影展的推介,有了更多的关注度和工作机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未来回顾平遥县的发展历程,相信平遥影展的举办一定是重要的一笔,除了平遥古城固有的“景点效应”之外,影展对于当地的文旅产业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如果有机会,希望明年还能回到这座古城,来看看这个孩子有没有长的更高,变得更健康。作为国内仅有的几大艺术电影节展之一,真诚地祝愿平遥影展能够在未来茁壮成长。

标签: 电影快讯